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产业发展与区域创新中的长三角城市网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业发展与区域创新中的长三角城市网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通过搜集和处理互联网中的关键词数据,本文测度了在产业发展区域创新两个方面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空间体系,并研究了长三角城市之间的网络协作关系。研究表明,网络信息空间中的长三角城市网络与传统的城市网络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小城市表现活跃,以及平面化网络特征。但本文的分析也表明,城市地理区位、地理邻近性及网络信息传播的特征是影响网络信息空间中的城市网络的主要因素。总的来说,网络信息空间中的城市网络形成是一个复杂机制的结果,在信息传播和基础地理条件等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持续演化。

关键词:城市网络;网络信息空间;产业发展;区域创新;长三角

中图分类号:F207;TU98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网络信息空间(cyberspace)开始进入城市和区域研究的视野。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 “大数据(big data)”为城市网络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1]。同时,城市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得到了政策支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要“强化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发展,优化城镇布局,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城市之间的联系不再局限于特定实体空间,距离衰减规律和城市等级对城市间联系的制约作用减弱[2]。换而言之,城市之间逐渐呈现出网络化的特征,传统的城市等级理论已经难以有效阐释城市之间的关系。与强调规则和秩序的城市等级相比,城市网络更加重视竞争与活力[3],然而二者并不能截然分开。在目前的研究中,学者发现中国城市网络一方面仍以高等级城市为核心节点,另一方面具有专业优势的中小城市在城市网络中的作用也越发重要[4,5]。从区域和产业层面来说,中国城市网络在不同地域、不同产业内也会呈现出多样的特征[3,6]。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研究中国城市网络:一是通过企业组织的分布来探讨城市之间的关系,包括物流企业的物流网络[7]、跨国公司的子母企业联系[8]、电子信息企业的总部及研发中心布局[9]、中国风险投资产业等[5]。二是通过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研究城市网络,包括利用民航、铁路的客货流量[6,10]、中国干线公路网的通达性[11]等。上述研究中,城市网络主要是基于实体空间中城市之间人口与经济的联系。考虑到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本文认为城市网络的研究不能仅限于经济社会等实体空间之中,更要看到信息时代中城市网络在网络信息空间中的发展。而且,以往的研究偏重定量分析,这样虽然可以获知中国城市网络的整体特征和发展态势,但对于区域城市网络发展和区域城市网络在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龙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2015)》都要求长三角进一步统筹区域信息网络建设,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本文认为,选取长三角作为研究区域,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凸显长三角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长三角内部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也减少了研究中的不确定因素。本文选取“产业发展”和“区域创新”作为主要研究方面,一是因为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2015)》,“产业发展与布局”、“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是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城市在未来发展的关键;二是在信息化时代下,产业发展和区域创新的实现都离不开互联网络的支撑,符合本文的网络信息空间主题;三是产业发展和区域创新不拘于某一具体产业或领域,同时涉及了基础设施、政策支持等诸多因素,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本文认为“产业发展”和“区域创新”代表了长三角城市网络的未来变动趋势和综合特征,可以用于测度长三角城市网络体系。

由此,本文以“产业发展”和“区域创新”为切入点,重点探究长三角区域城市网络在网络信息空间中的发展现状,比较其与实体空间的异同,并对于其中的影响因素和机制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本文希望通过对于网络信息空间中城市互动关系的研究,加深学界对于区域城市网络的认识。

1 信息时代的城市网络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城市网络研究对象,更改变了研究手段。前者主要是将关注点从城市之间的经济、交通联系(如物流、客流、各类经济金融数据等)转向网络、通讯联系(如社交应用中好友联系、GPS定位、网页浏览数据、搜索数据等);后者主要是指现代信息技术的采用,如网络数据挖掘、居民行为数据采集等[12]。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信息空间、互联网地理和城市网络的相关研究显得愈发重要。

网络信息空间的城市网络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基于互联网的带宽、域名等基础设施数据。Wheeler等学者围绕美国商业互联网络及城市节点可达性做出了一系列研究,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时空变化做出了探讨[13-15]。Zook以图表的形式展示了互联网域名在世界主要城市的分布,分析网络信息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消费的动力机制,并比较旧的等级体系和新的网络[16]。同样,Townsend也通过域名注册和骨干网络的分析发现互联网推动的城市间连接与先前体系有很大的差别[17]。Graham的研究表明电子基础设施区位遵循于原有的全球城市网络[18];Malecki分析了全球主要城市的主干网带宽、网络数量等基础设施,发现全球城市信息网络的分布倾向于世界城市[19]。在国内,汪明峰等通过分析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络,认为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空间格局基本遵循原有的城市等级体系,同时互联网基础设施也在重构城市的竞争优势[20-21]。总的来说,基础设施是网络信息空间的物质基础,也是连接实体空间和网络信息空间的桥梁。通过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学者可以较为准确地探知网络信息空间中城市的空间组织体系。但由于基础设施数据属于静态数据,在一定时间内难以有大的变动,学者难以从中获知城市网络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