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情感在,诗歌就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情感在,诗歌就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多年来,诗歌正在边缘化,读诗的人群在锐减,诗歌的发生形式,好像已经退出了公众生活的视野。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主义的、娱乐至上的时代,精神的表达,以及心灵的呢喃,几乎完全被物质和欲望所吞没――而诗歌作为人类微妙经验的表达者和雕刻者,它所专注的恰恰是物质所无法覆盖的精神印痕,是欲望所无法粉碎的心灵私语,只是,在这个悲壮的抗争过程中,诗歌注定是失败主义的象征,它根本无法在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里得胜。

但我从来没有对诗歌失去信心。只要给诗歌机会,它会再一次勃兴,再一次唤醒民众心中那些柔软的情愫 。比如这一次四川大地震,国殇时刻,全民心痛,情感难以自抑,此时,表达心声的最佳形式,非诗歌莫属。诗歌在语言上短小精悍、节奏明朗,在情感上可以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正好能为中国人寻找一个情感的出口。中国毕竟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以诗抒情,应是许多人面对大喜大悲时所乐意选择的话语方式。而当一个国家发生重大灾难时,国人往往都会恢复成一个简单的情感人,他的心被触动后,不再冷漠、麻木,而是渴望说话和发声。因此时势而生的诗歌,也会呈现出明显的情感化的特征,诗歌的技艺变得不重要了,如何发出真挚的心声、说出炽热的情感,才是诗歌的核心使命――可见,从本质上说,诗歌还是抒情的艺术。

好的诗歌,正是一种灵魂的叙事,是饱满的情感获得了一种语言形式之后的自然流露,它需要有真切的体验,也要有和这种体验相契合的语言方式。也就是说,好的诗歌会让人摸到作者的心,看到作者这个人,感受到作者的体温,能够实现心与心的对话,灵魂与灵魂之间的交流。地震国殇期间,有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之所以感动人,就在于它们都是作者用心感受悲伤之后所发出的心声,没有伪饰,拒绝夸张,真正做到了有感而发。

但地震灾害时期诞生的诗歌,就我有限的阅读而言,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感情真挚而语言粗糙,尤其是网络上涌现出来的与地震有关的诗歌,大多是心有所感,不吐不快,艺术上精致的其实并不多。但我们为何不会在这个时候去苛责那些艺术粗糙的诗作?就在于诗歌离不开它的写作语境。在个人的领地,诗歌可以是语言的结晶体,诗人可以在那里对一个词反复打磨,但面对一个紧迫的公共语境说话时,诗歌毫无疑问承担着一个伦理问题,这是它的使命,也是它的意义之所在。这次,如此多的人投入到诗歌的写作之中,它再一次向我们重申了诗歌和情感之间的永恒关系――情感在,诗歌就在。

强烈的人类情感有时是需要有一个庄严的表达形式的,而诗歌正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庄严的话语方式之一。但我们也不该忘记,诗歌毕竟还是一种精细的语言技艺,光有浓烈的情感是写不好诗歌的,因为浓烈的情感,如果不经过艺术的沉淀和转换,它就很容易变成口号和标语。用诗歌喊口号,用诗歌抒发虚假的感情,用诗歌说谎、唱高调,这些对中国人来说,都并不陌生――“”的时候,“”的年代,诗歌就这样被错用于一切政治运动中。这一次大地震,也可能会冒出一大批口号诗、假诗,人云亦云,无病,这种用诗歌投机、表态的文人我们看得太多了。因此,我希望写作者和传播者都不要忘记一个简单的事实:诗歌的灵魂是有感而发,一旦偏离了这一精神,写诗就会变成一种精神造假。

真正的诗歌,不仅要与人肝胆相照 ,还要与这个时代肝胆相照,只有这样的诗,才是存在之诗,灵魂之诗。

(谢有顺: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