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体质的临床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体质的临床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体质的临床特点。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判断体质类型,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消化性溃疡患者体质的分布规律及其与Hp感染、饮食等的相关性。 结果 消化性溃疡患者体质以阳虚质患者最多,占21.5%,阳虚质患者较非阳虚患者感染Hp有显著差异(P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中医体质;饮食;幽门螺杆菌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5-0048-04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估计人群中约有10%在其一生中患过此病[1]。临床表现多数为中上腹反复发作性节律性疼痛、容易复发以及难以彻底治愈[2]。近年中医体质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受到重视。张瑞娜等[3]认为:将体质学说应用到胃脘痛的治疗中能提高辨证的准确性,从而提高疗效。故了解何种体质为消化性溃疡的易感体质,及体质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为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中以阳虚体质为多,且病程缠绵难愈。本研究通过对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的调查及研究,旨在通过对患者中医体质的判定和干预,早期发现治疗溃疡,防止复发的作用。从而达到中医“未病防病,已病防变”的“治未病”之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2月确诊为15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以临床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患者群体年龄选择18~60岁,其中

1.2诊断标准

消化性溃疡诊断参照《实用内科学》[4]制定。①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常与季节、精神因素、饮食不当有关。发作时有上腹灼痛、钝痛、胀痛或隐痛,服碱性药物可缓解;②X线钡餐检查可见龛影及黏膜皱襞集中征象,单纯局部压痛、激惹或变形为间接征象。③内镜检查胃内、十二指肠发现圆形、椭圆形、线形、不整型或霜降样溃疡,底部平整覆有白色或灰白色苔,边缘多整齐,无结节状隆起,周围黏膜充血水肿,有时可见皱襞向溃疡集中。活检及细胞组织学检查,可排除恶性病变,具备以上①②或①③即可确诊。胃镜诊断标准:参照《胃肠道疾病内镜诊断与治疗学》[5]制定。将其分为活动期、愈合期及瘢痕期,各期再分为两个亚期。溃疡的最长直径利用张开的活检钳(0.5 cm)进行测量。溃疡病胃镜下表现分期:①活动期(A1期、A2期)为发病的初期阶段,溃疡边缘炎症,水肿明显,组织修复尚未发生。②愈合期(H1期、H2期):此期溃疡缩小,炎症消退,再生上皮及皱襞集中明显。③瘢痕期(S1期、S2期):此期溃疡已完全修复,为再生上皮覆盖。Hp诊断标准:尿素酶依赖性试验(14碳呼气试验测试为评分标准)。

1.3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岁以上,60岁以下者;③受试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文件。排除标准:①内窥镜证实为穿凿性溃疡,胃底部溃疡,胃溃疡合并中度异型增生者及恶性溃疡者;②在试验前30 d内发生并发症而进行手术者;③有特殊原因的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如胃泌素瘤、肝硬化等;④)孕妇、哺乳期或在服药期间可能怀孕者;⑤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⑥有其他并发症可影响疗效观察或对试验药物有禁忌的疾病;⑦合并有心脑血管病、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⑧酗酒或有其他不宜作药物实验观察者;⑨年龄在18岁以下或60岁以上者;⑩患有精神疾病未愈而不能对身体状况进行自我评价者;■门诊患者、住院患者等病情危重者及不能理解调查问卷者;■在调查过程中因故未能完成问卷或填写极不认真而劝说无效者。

1.4 评价方法

以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内容包括2个部分,即一般情况调查表及60个条目的中医体质量表。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职业、饮食嗜好、Hp调查等,旨在了解消化性溃疡的不同中医体质的相关影响因素;中医体质调查应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6]的中医9 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体质分类量表是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 个亚量表(共计60 个条目)中医9 种基本组成的、以自评为主的标准化量表。每个亚量表包含7~9个条目,各个条目是从“没有、偶尔、有时、经常、总是”5段的尺度中选择合适的答案。调查方法:由经过培训的具有中医学知识背景的研究生或临床医生实施横断面现场调查。对于具有中医学知识背景的被调查对象,可让其自己填写;对于无中医学知识背景者,可在调查员协助下,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对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或对问卷理解能力差者由调查员逐条询问填写。调查员逐条检查,确认调查资料合格。计分方法: 评分依据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6]进行判断。回答表中的全部问题,每一问中医体质量表采用1~5分5段计分法,大部分条目为1~5分正向计分,一些条目以5~1分逆向计分。每个条目原始最低分是1分,最高分是5分,9个亚量表分别计算分数。先计算各亚量表的原始分断,即原始分数=亚量表各个条目分值相加。计算原始分数后再换算为转化分数,各亚量表的转化分数为1~100分,即转化分数=(实际得分-该亚量表可能的最低得分)/该亚量表可能的最高分与最低得分之差×100。转化分数 >40分可判定为该种体质,30~39分为倾向于该种体质,70分及其他8种体质均转化分数

1.5统计学方法

由专业人员通过中医体质辨识板块录入调查问卷相关信息,建立中医体质数据库,资料经收集、录入、导出后采用SPSS18.0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

2 结果

2.1 消化性溃疡体质特征分布研究

15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九种体质类型分布见图1。消化性溃疡患者体质的构成比为:平和质22例,13.9%;气虚质21例,13.3%;阳虚质34例,21.5%;痰湿质13例,8.2%;湿热质24例,15.2%;阴虚质14例,8.9%;血瘀质16例,10.1%;气郁质13例,8.2%;特禀质1例,0.6%。消化性溃疡患者体质以阳虚质患者最多,占21.5%,湿热质次之,占15.2%,特禀质最少,占0.6%。

2.2 消化性溃疡患者体质与性别、职业无明显相关性

见表1、2。

2.3 消化性溃疡患者体质与饮食嗜好特点比较

阳虚体质与非阳虚体质的患者其不喜温热、喜温热饮食有显著性差异(P

2.4 不同体质类型的消化性溃疡

不同体质类型的消化性溃疡患者Hp感染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目前国内中西医对如何处理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和复发,在西医理论、临床研究及中医辨证施治中有了较多的研究。但对消化性溃疡患者本身体质研究的临床报道尚少,中医学治则中强调“因人制宜”实际上就是要求在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要密切结合病人具有明显个体特点的体质特性进行相应的诊治。因此,体质也可以说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之一,并与疾病的发展过程、预后密切相关。所以“辨质论治”可以使医者的诊治最大限度地符合患者的实际,从而获得最好的疗效。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体质分类, 探讨体质类型与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关系,是全面认识疾病、 整体把握疾病的前提。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平和质22例(13.9%),气虚质21例(13.3%),阳虚质34例(21.5%),痰湿质13例(8.2%),湿热质24例(15.2%),阴虚质14例(8.9%),血瘀质16例(10.1%),气郁质13例(8.2%),特禀质1例(0.6%)。消化性溃疡患者以虚性体质为主,占43.7%,尤以阳虚体质为多,占21.5%。邓金凤等[7]通过调查12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亦发现其中阳虚体质患者偏多占总人数的20.1%。此与临床观察到患者病情一致,临床上所见消化性溃疡患者大多为病程长,疼痛发作在食后或空腹,天气寒冷容易复发。还具有疼痛喜按喜温、面色萎黄不华、身倦、畏寒、手足不温、口淡或多清水、舌质淡、脉沉弱等特征,同时消化性溃疡患者往往有食后作胀、嗳气吞酸、大便溏薄等症,这与患者体质阳虚而致脾胃虚寒、运化不健、脾失升清、胃失和降有密切关系,虽然溃疡病因多有痰湿、气滞、食积、血瘀等,但总的源于素体阳虚、脾阳虚水湿不运、痰湿内阻;脾胃运化失常,而见中焦气滞,食积胃脘;气滞日久,血脉淤塞,出现血瘀。曾有《太平圣惠方》 云:“夫脏腑气虚,脾胃虚弱,阳气不足,阴气有余, 邪冷之气内搏于足太阴之经……正气与邪气交争,上下相击,故令心腹疼痛也。”

研究认为不同体质特点的患者在性别、职业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饮食方面,阳虚体质患者较非阳虚体质患者平时喜食温热之品,且有显著性差异(P

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阳虚与非阳虚体质患者其Hp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P

此次通过研究对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情况及饮食嗜好、Hp易感性等的不同,对消化性溃疡的早期发现及治疗有着重要作用。由此可以对具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进行体质判定及体质干预,预防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发生。由于阳虚体质类型患者对于Hp具有易感性,故为通过调整患者体质预防Hp复发或再感染提供理论依据。但仍需注意的是本次调查研究调查病例数偏少,存在地域及调查的局限性,结论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待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2013年,深圳)[J]. 中华消化杂志,2014,34(2):73-76.

[2] 孙永军,张建敏.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100例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2,14(9):21.

[3] 张瑞娜,刘力. 浅析体质理论在胃脘痛治疗中的应用[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30(5):5-6.

[4]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66.

[5] 李兆申,金震东,邹多武. 胃肠道疾病内镜诊断与治疗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26-254.

[6] 王琦.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S]. 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

[7] 邓金凤,李小燕,何洁茹,等. 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体质特点调查分析[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6):639-640.

[8] 付波,张桂兰. 体检人群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J]. 中医学报,2013,28(8):67-68.

[9] 朱燕波,王琦,姚实林. 中医阳虚体质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医杂志,2007,48(12):1113-1115.

[10] 匡调元. 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

[11] 李士林,权启镇,吴玉生,等.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脾虚关系的临床研究[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8(1):8-9.

[12] 陆为民,单兆伟,沈洪. 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药治疗对策的思考[J].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4):232-233.

[13] 冯全生. 从体质深化中医感染病学研究的思考[J]. 中医杂志,2008,49(6):485-487.

(收稿日期:201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