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分析电影对文学作品的传播与转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分析电影对文学作品的传播与转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影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是现在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它们,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便难以维系。就对文学的影响而言,随着市场经济大潮席卷文化领域并左右人们的文化消费和行为,加上媒体自身多元竞争态势的逐步形成,原先文学的社会意识不断地发生转移。这点我们从严歌苓小说《金陵十三钗》和张艺谋导演的同名电影的比较上可以得出结论。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具有惊世骇俗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精细的构思技巧,她把对立面放在一起相互映衬或反衬,高贵与卑贱、战争与人性、宗教与俗世等,既强烈对比又泯灭界限。我认为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各种叙事和影像中,《金陵十三钗》的特色在于昭示了生命的尊严,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最大的罪恶就是蔑视生命,与战争相对立的最高范畴是生命。如果说这个作品写的是“特殊女人”的侠肝义胆,那么西方小说《羊脂球》、中国戏剧《救风尘》都已是曲折有致的先例;如果说作品的深意在于表现风尘女子的高贵品质,那么赵玉墨的形象并没有比李香君、小凤仙更光彩夺目的。

小说写南京大屠杀,却从书娟的初潮写起。初潮这种女性身体特征再怎么被视为污秽都与血气充盈的生命有关,而战争再怎么以冠冕堂皇的理由遮蔽都裸地与死亡直接相连。小说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但笔墨所及无不是血腥杀戮和生灵涂炭。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这就是小说把、童女、神父、军人,把中国人、日本人和美国人并置交融的基础。英格曼神父主持的教堂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处于中立立场,但是面对中国军人一息尚存的生命,他违背了中立的世俗政治规则,面对活生生的血肉之躯,他放弃了不收留淫邪的宗教戒律。如果说教堂代表了西方人所谓上帝如同中国人所谓上天,那么其宗旨必然与世俗的残酷战争背道而驰。而如果上帝无意或无法阻止一场灭绝性的大屠杀,大写的“人”是不分职业、身份和肤色的,维护生命的尊严使人性获得尊严。这就是《金陵十三钗》的启示意义。

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电影没有首映之前,铺天盖地的宣传和数不清的噱头吊足了渴望好电影的观众,加上之前的备受争议的《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山楂树之恋》作为铺垫,《红高粱》之后张艺谋迫切需要一部满足商业和文艺需要的大制作,于是,严歌苓的文学知名度和张艺谋的纯商业电影进行了让观众期待的结合。电影《金陵十三钗》一开场还原历史一样的镜头下,在一片废墟中,看到满脸疯狂与得意的日本兵像撵小鸡样虐杀中国人。当时的南京城已经被日本热攻破,日本人继续在城内进行着搜捕和屠杀。佟大为带着一群士兵即将突破重围,这时她们看到一群女学生被日本兵追逐,佟大为不顾手下的阻挠,决然地去救这些女孩。在整部电影中艳丽的旗袍,滴血的刺刀;缺了弦的琵琶;冰冷的教堂;凄美的人性;缠绵的秦淮曲调;曲折的救赎;慷慨的赴死……这些概括了电影的内容。电影结束,留在心里的是一幅幅难以忘记的画面,掩饰了严歌苓最初小说的一半残忍一半凄美的关于女性的故事。很难说电影和文学文本间的好坏区别。张艺谋的电影让这位美籍华人女作家知名度空前高涨,许久之前的影视剧作品如《小姨多鹤》,《铁梨花》,《第九个寡妇》被各大卫视重新搬上荧幕。这也许是严歌苓没有想到的。当然,这部电影并没有把作者严歌苓写作的初衷通过电影传播给广大观影者。张艺谋在艺术上可谓是毫无保留,比如他身上浓烈的英雄主义情节,此次又一次深入地进行阐释。张艺谋用细腻深刻的故事,朴素的表演,唯美的画面重新定义了中国大片。张艺谋用细腻深刻的故事、朴素的表演、唯美的画面重新定义了中国大片。首先,老谋子自己也知道叙事能力奇差是他的死穴,所以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故事打底子,这点上来说严歌苓的小说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相对完整的故事结构为老谋子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大屠杀的背景增加了深度,秦淮河荡漾的艳情点缀了色彩。其次,有口碑,这个故事就必须要戳人泪点,而且要猛戳。于是张艺谋舍弃了女学生对秦淮河女人们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变化,继而让日本人充当推动剧情前进的动力,在枪炮的轰鸣和中国人的惨叫中,观众们的爱国精神转化为了横扫一切的愤怒和泪水。

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使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走进大荧幕,影视剧因反响热烈而被改编成文学作品,总之,文学作品与电影的融合无疑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需要,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张进步,促使着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