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授”的面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授”的面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透过教授的欲望和财富,造就了一个新教授的世界。每个活在当下的人,谁都能找到自己影子。

教授的面目是怎样的?

这不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这关乎到的不仅仅是最不堪的教育的问题。

看清楚教授的面目,要先从教授的职业定位上梳理,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一般或者传统的理解。当下社会人们崇尚财富,发财是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人人都争先恐后的忙发财。在大学的校园里,教授最多的地方,象牙塔里也不例外。于是,大学里的教授就有了全新的内涵,他们不仅仅传道、授业、解惑,他们还兼顾名利,甚至饥不择食地追逐名利。对这些个见怪不怪的事儿,有一个人,一下子悟明白了,还赋予了教授一个全新的称谓,那就是“叫兽”。想想,发明这个词的人,实在是太有才了。这人,就是邱华栋。

在这之前,我不知道这个人,也没看过他的书,对他更是一无所知。据说,他是刘震云的河南籍的老乡。刘震云这个人我不熟悉,但我熟悉他的作品。几乎他的每一部作品都看过。像他写的剧本《手机》被冯小刚一导,戏,成名了,成就了家喻户晓的大名,戏里戏外的人,都成名了,以至于在地球东方的人,恨不得都知道,都看了这部电影。而刘震云则跻身集大俗而成大名的浩荡队伍中。我则更喜欢看刘震云纸质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很风趣。这年头儿,我和大家一样,看几部小说,除了疗伤,就是防老了。人到中年,暮气渐渐重,再不看小说就更跟不上趟了。看小说,不见人,也不追星,这样没负担。钱钟书说过,鸡蛋好吃就吃鸡蛋,何必要见老母鸡呢?再说,刘震云是个腕儿,谁想见就能见?所以,我是知难而退。但,这并不妨碍我见他的作品。这回就是,刘震云给邱华栋的小说写了一个序,这也许是乡党间的提携。这样,我就见了邱华栋,其实也不是见了邱华栋,而是见了他的小说,书名就是《教授》,2008年11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有一天深夜三点钟,准确说就是某一天的凌晨,在寒冷而寂静的屋里,当我合上《教授》300多页的小说时,却睡意全无。我第一感受是,这不是一部小说。也不像刘震云说的那样,这是从一个教授“我”的角度,看另一个教授“他”内心的“很新”的现实题材的作品。在我看来,这是用小说的结构和叙述手法,塞满了人性的龌龊面,而邱华栋却天真地渴望激发人性的光辉面,似是而非的弄了部貌似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的教义,首先应该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可惜《教授》里面却是张冠李戴的假名字,所叙述的事儿却是坊间传说的真实事件,小说巧用了文学畅想的手法,处处写实,让读者读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教授的面目。

半夜三更的,我开始质疑,这是一部小说吗?

三更半夜的,我想,岂能以假乱真?这只能是一部小说,除此之外,它不能是报告文学,或者别的什么东西。

小说毫无疑问是文学作品的范围,而纯文学早被社会物欲和发财梦覆盖,文学早就变成了小众的事情,变成了末流的或者不入流的潮流。这就是当下的社会真实存在。《教授》反映出的教授的背面,看到的其实是教授做学问以外,很疯狂、浮躁的一面,活生生地看到“叫兽”在讲堂上、报告会上、广告牌上、电视上、杂志上,网络上,以及不同的女人身上如狼似虎的嚎叫,展开了当下社会教授的爱情、婚姻和的多样性。透过教授的欲望和财富,造就了一个新教授的世界,尤其是教授演变成“叫兽”的原本鲜为人知的、眼花缭乱的本色,应该说,其实,这些反馈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的真实世界吗?每个活在当下的人,谁都能找到自己影子,不管你承认与否,不管你是否是教授。这正是小说《教授》的文学价值所在。

我有一位朋友,早年也是大学里的教授,后来出国留学,在伦敦某著名大学拿了博士学位。回国后,不同的是他没有继续在大学里教书,也没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而是成了企业家,成了信息安全领域的专家。他办企业的原因是一不留神,被一场官司逼的不得已,才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是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人物。相同的是他热爱文学,自己写书,PK国内知名的“文化大师”,思考农村和农民问题,经常酒后无意间流露出知识分子最朴素的率真,最厚重的内心忧虑;他写感性文章,写游记;他做全方位的东西方文化对比;他思考科技发展的未来,做专业课题研究;他甚至还有写小说,改写剧本的打算。总之,他生活的自得其乐,享受着属于他自己的绚丽多彩。平常,我都尊称他为:博士。最近,博士正式受聘于北京某知名大学,司职客座教授。成了北京新形势下“产学研”结合的典型事件里的典范人物。

我看《教授》前,在电话里正式推荐给了博士,请他抽空看看。我们约定等都看完后,一起聊聊。为一本书,为一种精神,正式的,坐下来,聊,用侃大山的方法,聊。要知道,他可是企业家,在他的领域,他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时间总是可以有效地换钱的。但是,面对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的时候,我知道,他能放得下所有的物质层面,包括紧缺的时间,而追求精神需要。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在知识分子内心,重如泰山。透过这本书,在我熟悉的海归博士群体里,教授本身,会如何评论“叫兽”呢?或者抒怀自己的真实感受呢?我很期待。我更想让博士从中帮助和促进我的思考,从而寻找自己。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教授。

我甚至想,只比鬼火亮一点,就假装太阳照人。也许,我的想法严重不靠谱,但,作为和博士一起分享的话题,聊聊又何妨?侃大山嘛,活在北京,谁不侃?这不正是教授和教授的朋友们的乐趣所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