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马岳青治疗痛风经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马岳青治疗痛风经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指导等方面总结和介绍马岳青主任治疗痛风经验。马岳青主任认为痛风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其脾胃失和为本、湿热痹阻为标,同时强调了益气健脾对于痛风治疗的重要性。

关键词:马岳青主任;痛风;益气健脾;临床经验

马岳青主任中医师,淮安市名老中医,治疗痛风有三十年的理论见解,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其学习,受益匪浅,现就马岳青主任治疗痛风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简介如下。

1 脾胃失和为本,湿热痹阻为标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肌肉、四肢。《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李东垣也有“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因此,脾为后天之本,脾土健运则水谷精微化生为气血,输布濡养脏腑器官。若脾之功能失调,则气血生化乏源,升清降浊失司,一方面气血不足导致经脉、筋肉、关节失养,气血运行不畅而产生痹痛;一方面水湿运化受阻,导致湿瘀互结,闭阻经络,流注骨节而产生痹痛,最后出现关节肿大畸形、僵硬以及关节骨质破坏等症状,甚至可发生石淋或肾病。因此,马岳青主任总结出:痛风的基本病机在于本虚标实,其脾胃失和为本,湿热痹阻为标。

2 益气健脾为治疗大法

“痛风”一词最早见于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中,认为湿热痰浊流注于关节、肌肉、骨骼,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痹证。《丹溪心法》亦设有痛风专论,认为痛风因血受热已自沸腾,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瘀浊凝涩,所以作痛[2]。历代医家认为痛风患者因其感受湿热毒邪、留滞四肢关节,故多以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为大法,马岳青主任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强调审证求因,治病求本,认为脾胃健运而湿热自除,故以益气健脾为原则,同时针对不同个体临床特点的表现,配合个体化辨证施治,在急性发作期以益气健脾配合泻浊排毒,标本兼顾;在缓解期以益气健脾为主,根据个体的不同分别施以清热、利湿、化痰、祛瘀、清肝、养阴、益气等治法。

3 分期论治

3.1 急性期

此期因浊毒湿邪蕴阻关节,临床以关节红肿,活动痛剧为主,可伴有发热、身痛、舌红苔腻、脉洪大或弦数等症状。治法以益气健脾、泻浊排毒,采用黄芪、当归、苍白术为君药,补气健脾,又能燥湿利水,辅以萆Z、茯苓、延胡索、红花、苦参、牡丹皮、蒲公英以清热解毒、利湿通络。诸药合用,既可扶助人体正气,又有清热利湿之效,共奏排毒泻浊之功。加减法,兼湿邪重浊者,加土茯苓、薏苡仁清热渗湿;兼湿热为患者,加知母、滑石、黄柏清泄湿热;兼瘀血内停者,加乳香、没药、丹参之属以活血止痛;兼痰浊内盛者,加贝母、杏仁、半夏清化痰湿;兼腑气不通者,加瓜蒌、虎杖以通腑降气。

3.2 缓解期

此期因湿热之邪尚未尽除,痹阻经络,疾病缠绵难愈。临床上多见关节红肿热痛减轻,轻者关节疼痛消失,重者则仍有关节隐痛或肿胀,伴有肢体沉重,倦怠乏力,纳食不振,大便或溏,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滑等症状。治疗则以益气健脾为主,根据个体的不同分别施以清热、利湿、化痰、祛瘀、清肝、养阴、益气等治法,方可标本兼治。以黄芪、党参、陈皮为君药,大便稀溏者加茯苓、山药、砂仁等;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者加肉桂、狗脊等;嗳气吞酸、脘腹胀闷者加柴胡、郁金等;四肢肿胀、舌质紫暗者加当归、川芎、丹参等;大便臭秽、有灼热感者加黄芩、黄连、白花蛇舌草等;疼痛日久不去者加蜈蚣、地龙、鸡血藤等;口干恶寒、周身疼痛者,加连翘、忍冬藤等;口苦咽干、泛酸嘈杂者,加黄精、赤白芍、延胡索等;头晕耳鸣、急躁易怒者,亦可加入炒山栀、生石决明、羚羊角粉等。

4 未病先防

祖国医学崇尚自然,讲究天人合一、未病先防。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的相互关系,脾与肝、肾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方面,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之气机失常,乘犯脾土,易致脾运失常,影响水湿运化,脾失健运,无以运化水谷精微,肝失滋养,亦会影响肝的正常作用,即肝木乘脾,而肝脾不调,土反侮木,而土壅木郁;另一方面,脾为后天之源,主运化水液,肾为先天之本,主水,司开合,脾肾两脏相互协作,共同参与水液代谢。脾之健运,需借助肾的温煦,肾中精气亦有赖于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培养和充养才能充盛。若肾虚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均导致脾肾阳虚,进一步影响水液代谢。因此维护脾的正常功能,可有效预防肝、肾的疾病传变。正如《难经》日:“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

5 预防指导

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常常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加之应酬频繁,脂肪、调味料、酒精等摄入过多,表现的就是痛风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发病越来越频繁,然而,痛风知识却并没有相应普及,所以患者指导非常重要,指导患者知道如何了解自己的病情,知道怎样正确对待 “衣食住行”及“用药治疗”。如用药上坚持,审证权变、耐心调制,避免药物的朝夕更改,或时辍时续,以免导致病情波动,甚则病反加重。生活中注意强身健体,调畅情绪,避免压力积累,同时可以配合一些中医传统的外治方法,如针灸、足浴,增强体质、改善症状。饮食上少摄入动物内脏、厚味膏汤、煎炸烧烤、鱼虾海鲜、酒类等有碍脾胃运化之物,多饮水、碱化尿液、保持大便通畅,使湿热邪毒自体内排出。平时还应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疾病,定期参加医院体检,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