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设情境――课堂生成的基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设情境――课堂生成的基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课堂生成”理念渐入人心。张大均先生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生成,是学习者的一种学习策略。生成性是有效使用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一堂巧妙生成的语文课是更真实,更灵动的,它更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也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带给学生更好的语言体验、情感体验、精神体验,更能“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

要做好一堂绝妙的生成性语文课堂,是需要从多方面下功夫的:要吃透教材、要合理整合各种资源、要对课堂的目标以及课堂情况有合理的预设与预判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是很重要的,也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进行深入研究的。

下面就我教授的《雨巷》一课来探讨课堂生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亦是重要基础:情境的创设

一、背景

《雨巷》出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当代新诗和外国诗歌。本课是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首中国现代新诗,诗作朦胧优美,向学生打开了中国现代新诗的大门,要通过本诗的学习初步了解中国现当代新诗,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丰富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品读意象,感受意境,调动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

高一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诗歌阅读经验,但相对的诗歌素养较低,还不能很好地运用发散性思维来鉴赏诗歌。尤其是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情感的把握还基本处于“书云亦云”“师云亦云”的阶段,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个性化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想办法带着学生真正走进诗歌,引导学生充分体验诗歌,然后再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所以我主要做的就是创设情境

“阅读就是自由的梦。”(萨特语)每个人的梦是不同的,谁也进不了别人的梦境。如果能创设与诗歌意境相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去联想,注重情感自我体验,就能把诗人与学生的心灵拉近,于是心与心产生共鸣,情与情产生交融,这便是课堂生成的魅力。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罗生布拉特也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

本节课创设情境的手段主要有两个:一加强诵读。反复诵读作品,通过“读”这种最直接的体会诗韵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走进诗歌的意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二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从视觉、听觉多种感官诱导,引导学生感受认知意象。通过意象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逐渐走进诗人的心灵。三灵活安排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让学生在充分的诗歌体验之后,在质疑产生之后出示,既尊重了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又能让诗歌的解读合理化,多元化。

二、过程

1.新课导入:由07春晚的舞蹈《小城雨巷》片段导入。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开课之初就把学生带入到江南水乡的特定环境中,带入朦胧优美的意境中。这是和诗歌文本紧密相和的。更为重要的是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情境小城、雨巷、油纸伞等都带有浓重的江南色彩,北方的学生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能否拉近这个距离,能否让学生走进诗歌情境,进而读进去,就成了这节课的关键

2.诵读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要理解好诗歌,首先就要读好诗歌。我继续创设更加贴近诗歌的情境――利用绘声绘影制作了配合诗歌情境的短片(情境动画、配乐范读)。

在学生自己用声音品读诠释诗歌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觉等等多个感官进入诗歌内部,激发学生的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这样的学习就不是被动的外部讲授,而是学生主动的认知、理解、感悟,更容易让学生在品读中激感,巧妙合理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3.“丁香”意象的解读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它是诗歌的一个核心意象之一,然而学生在小学与初中的学习阶段并未建立有效的素材积累,并不懂得“丁香”在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因此如何能让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丁香”愁品的本质,是理解本诗哀怨惆怅情调的关键。就这一难点突破上我选用了学生熟悉的网络歌曲《丁香花》,用忧伤的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触发学生的类比联想,来完成知识的认知和积累。

4.在学生理解了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之后,学生自然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诗人为何忧伤?”“诗人在寻找什么?”“丁香姑娘真的只是一个女孩吗?如果不是,她代表什么呢?”在这个时候,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作者信息及写作的时代背景,把课堂的学习情境再次带入到诗人的创作年代,诗歌的主题就自然明了了,还可以让学生有多元化的解读。

三、效果分析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从而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与作者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它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创新的主要手段。

现代心理学认为:情感的沟通与激发,将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催化至一个最佳的兴奋点,这也是系统论所认定的一个重要结合部――最佳状态。在学习中,学生如能有积极的情感参与,则犹如注入了一剂催化剂,将促使教学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在教学当中不断创设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是生成性语文课堂的基础。只有在学生有充分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后有更为真实的理解与认识,才会有感而发,才会有疑而问,才能更好地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进行交流对话。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这样的课才含蕴着无穷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2]许伟胤.对合理利用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一点思考.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