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义工事业浅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义工事业浅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义工事业的生存与发展,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首先,义工事业存在的条件。第一点,政府职能转变提供空间。政府职能转变给社会事业提供发展的空间,社会能做的事让社会去做。在计划经济时代,什么都有政府管着,当时平均主义,分配发票证,维持着一种短缺型的公平,没有那么多差别,也就没有那么多矛盾。现在搞市场经济,贫富差距、城乡差异、民工问题、环境保护等等,很多很多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和非营利事业的推动,这些就是我们的空间。义工事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空间。把义工的触角伸向那些政府职能转变给我们提供的空间。

第二点,社会需求多元化提供的空间。现在人的需求趋向多元,越来越个性化。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变,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呈现多元化。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这种多元化表现的越来越丰富多彩。现在,讲个性、讲民主自由、讲社会参与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而这种特征与社会需求多样化相结合,给义工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无论做社会工作,或是做义工,既要具有志愿服务精神,又要具备专业工作能力,变需求为动力。

第三点,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提供空间。经济条件的改善使一部分富起来的人有能力和时间去帮助别人,去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慈善机构应该积极主动地溶入他们的生活,根据不同需求和特长为他们提供志愿服务的空间。比如做义工,有人喜欢做环保,有人喜欢做老年项目,有人喜欢心理辅导,有人可能关心单亲家庭等等。要认清这个发展趋势,因势利导,为义工服务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第四点,人的自身发展需求提供空间。人在物质需求满足之后,需要有精神生活。人的物质生活容易满足,而精神生活需求,除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帮助他人,快乐自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也是一种自我完善的必然需求。那年我随中华慈善总会考察团去美国考察,有两个例子我印象非常深刻。在美国华盛顿一个黑人社区,设有专门的义工服务站,有两名义工,在那边处理日常事务,协调和处理各种社会需求。然后,我们又去一个社区幼儿园,看到两名义工利用礼拜六在给幼儿园清理操场和修理课桌椅,没有任何报酬。第二个例子,我们专门去考察了一个监狱管理机构,据管理人员介绍,每个礼拜六,都有义工到监狱为服刑人员做心理咨询,上辅导课,组织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可以说,义工服务已经渗透到美国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次,义工事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制度,制度创造环境。第一点,政府的法律法规创造外部环境。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条例,浙江的志愿服务条例经人大批准已于2007年11月颁布施行。这对我省义工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对于义工事业来说,制度的意义在于鼓励与规范。

当政府招收公务员,企业招聘员工都有义工服务记录作为优先录用条件的时候,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义工组织自身也要练好“内功”,积极配合这种发展趋势,在工作方法,活动载体,激励机制上进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第二点,义工制度建构内部环境。我们必须有一整套制度来规范义工事业的运作和管理,去年汶川大地震,有几百万义工自发到灾区赈灾,以至于四川省民政厅发出公告,呼吁义工有序地开展活动,否则没法解决吃住行,陡增灾区压力。这就启发我们,要提高义工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整合义工服务资源,制定和完善义工服务制度,推动义工服务规范化管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民众的社会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加快发展义工事业正当其时。近年来,各地慈善组织的义工分会纷纷建立,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已成当务之急。

第三点,社会政策提供支持与激励环境。社会政策说到底是一种文化载体。良好的慈善文化环境对于形成社会政策是强有力的引导和推动。从媒体文化到企业文化,从社区文化到市民文化都要为义工服务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为制定和实施社会公共政策提供动力和依据。当社会还在为建立“诚信文化”而辩论时,义工事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会显得比较沉重,这种沉重应当引起慈善机构深深的思考,要为推动慈善文化的普及和提高作出不懈的努力,积极为政府的社会政策建言献策,逐步形成对义工事业支持鼓励和规范的公共政策体系,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第四点,媒体参与建构舆论环境。媒体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和参与,近年来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舆论的导向作用对于建设慈善文化环境,推动义工事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慈善机构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当地媒体建立更为密切的“伙伴关系”,互动双赢。

第三,社会支持提供发展动力。先谈成本支持。成本问题的关键在于“合法”与“适度”。我们倡导经营慈善的理念,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成本支持。我比较主张慈善事业基金化和项目化。义工服务也是如此。要根据社会需求策划义工项目去筹资,配合企业的“公益营销”。比如,一个企业愿意捐赠几十万元搞义工项目,树立品牌形象,就可以用“万向义工”、“鹤群义工”冠名,签订合作协议。县级以上慈善机构要 创造条件建立“义工基金”,开展义工培训,实施义工项目,表彰先进义工。第二点是服务的支持。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义工服务真正的落脚点在社区。义工事业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协助与配合。我国的社区管理比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强调自治管理,但实际上离不开政府支持与帮助。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社区自治管理机制。而这种机制形成的最关键的要素在于公民参与。社区管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志愿与奉献”。在社区,老龄化、单亲家庭、治安管理、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都得到集中反映,大量的社会管理工作都需要社区去落实,需要得到居民的支持和参与。社区管理与义工服务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2006年12月在第一次“浙江慈善大会”上提出的社区志愿者人数达到城市人口的8%,这个要求很高。要达到目标,从政府到社会还要做大量的工作加以推动。第三点,媒体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是宣传义工事迹,褒扬义工典型,把义工服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支持和推动。第四点是其它支持。包括政府的支持。从政策、财力和激励上为义工事业多创造一些有利条件。企业可以把义工服务溶入公司文化,在人力、项目、资金上与慈善机构密切配合,打造义工服务品牌,提高社会影响力,实现互动双赢。社会的支持主要是对义工服务多一点理解、关心和包容、支持,不要把它当作“负担”甚至“排斥”,使“好心人”伤心。可以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强,义工服务的参与面也会越来越广。

第四,公民意识奠定发展基础。先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物质生活是比较容易满足的,而精神需求的满足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我以为讲品质,讲改善生活质量,应该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又与公民意识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今中国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关于软实力,不仅包括科技、教育和文化,也包括慈善事业。如果社会成员没有慈善意识,服务他人的意识,帮助他人的意识,没有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心,要建成和谐社会是不可能的。第二点,公民意识与社会参与。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慈善机构要因势利导,积极建构义务工作载体,拓展义工服务领域,为公民参与义工服务创造活动空间,提高义工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第三点,生活志趣与情感需求。当义工光有热情是不够的,义工服务只有与个人的志趣、特长和个性化需求结合起来,才能专业和持久。慈善机构要开发社会资源,根据需求策划项目,充分调动义工的专业特长服务社会,尽可能满足义工的志趣和个性化需要,要顺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第四点,服务他人与快乐自己。这是一种境界。做义工完全出于自愿,是我要做,不是要我做。不能把做慈善、当义工变成一种负担去被动应付。这是做义工最基本的理念。要把当义工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在喧嚣和浮躁中保持一种大爱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恰恰是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最需要的。

最后,谈谈我们对发展义工事业的一些思路:

1. 建立组织机构。县级以上慈善机构要建立义工分会。建立分会重点抓二件事,一是选人;二是制度。选人主要是选好骨干。要选综合素质比较好,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又愿意为大家服务的年轻人担任分会会长。二是制度。有了人,制度要跟进,项目要选好。慈善机构加强对义工分会的监督管理要抓关键,这个关键就是财务管理和人事调配。而具体工作应该让分会积极地创造性地发挥,做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2. 创造政策环境。各级慈善机构要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出台地方性的鼓励政策,为义工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推动义工服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要加强义工服务的舆论宣传,倡导义工绩效与人才聘用挂钩,维护义工的合法权益。

3. 提供物质条件。省慈善总会去年成立义工部,今后还要建立义务工作发展指导中心。近期我们主要抓三件事,一是开发义工服务项目,对义工项目采取招标的形式提供成本支持;二是开展骨干培训,这次培训班只是开个头,对各地举办培训班给予全力支持;三是筹款建立“义工发展基金”,推动义工事业可持续发展。

4. 发展义工团队。各级慈善机构要把握义工服务专业化、项目化的发展趋势,改变零打碎敲、缺乏专业特点的工作方式,积极招募有特长的义工服务团队,组成志趣相投,形式多样的小分队,以社区为重点开展义工服务活动。要重视网络的作用,加强义工协作,形成管理特点。

5. 拓展服务领域。义工服务虽然属于慈善范畴,但比慈善工作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义工服务是慈善工作手臂的延伸。义工服务的优势是:以比较低的成本,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提高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义工服务,对于保持慈善工作的“热度”和“影响力”,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要不断拓展义工服务领域,形成义工服务的品牌和特色。

6. 建立激励机制。激励对于义工工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大连义工在这方面创造了很好经验,浙江省的台州义工也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值得借鉴。现在讲激励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回报型”,像“时间银行”、“服务积累”等;另一种“表彰型”,像评“星级义工”、“优秀慈善工作者(志愿者)”等。这些做法虽然有影响,但还不够,今后要推动义工绩效与个人评价挂钩,在升学、就业、参军等方面得到鼓励,使义工激励机制更为科学和完善。

7. 推动交流与协作。慈善事业的特点是开放与多元,各级慈善机构要突破过于地域化、封闭式的运作方式,以极大的热情推进交流与协作。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区域内或跨区域的互帮互助。在网络时代,义工服务早已不受地域限制,各种“草根”义工组织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活跃,我们要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奋发有为,积极整合义工资源,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浙江省义工事业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