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教材资源优化之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教材资源优化之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优化小学数学教材资源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能自主探究,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主要条件,更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 小学数学;资源优化策略

数学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发展. 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教材就是教科书”的想法,从“教教材”的传统观念转向“用教材教”的全新理念. 数学教材除了学生常用的教科书以外,还包括各种教辅用书、教学挂图、各种实践活动材料,甚至各种音像资料、多媒体软件以及报刊、电视广播等,还有把现实生活、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等作为“活教材”来理解也是完全可以的. 我们既要尊重教材,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教育理念来审视教材,用自己的智慧来丰富教材、优化教材,真正从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教材资源的开发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了探索

一、有效利用原有教材,优化呈现方式

教材内容是很多专家经过深思熟虑、精心选择的典型教学材料,有着很强的指向性. 作为使用者的教师在倡导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原有例题、习题的编写意图和丰富的潜在价值,不能让可利用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白白流失,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原有教材内容,在认真领会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优化呈现方式,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教材本身所内隐的潜在价值.

例如,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第65页第4题:一堆小棒有12根,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和■. 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我们是这样呈现的:

师:同学们的手上都有12根小棒,老师想请每名同学动动手,把这12根小棒平均分一分,把分得的一份举起来. 并且想一想:我得到的这一份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有的学生举起1根,有的举起2根,有的举起3根,有的举起4根,有的举起6根. )

师接着问:为什么都是1份,有的举起1根小棒,有的举起2根小棒,而有的却举起了3根、4根、6根小棒呢?这是怎么回事呀?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生1:我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12份,每份就是1根,用分数■来表示.

生2:我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就是2根,用分数■来表示.

由于老师给了学生比较多的自由度,学生得到了比较多的实践时间与空间,因此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小棒进行等分,在分与取的过程中,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这样的呈现方式不仅解放了学生的手脚,也解放了学生的大脑,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二、超值替换教材,贴近生活便于应用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时,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是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而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是起点也是基点. 要实现这一点,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精加工,将原来的学习内容成为有活力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使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解决问题,原来的例题,虽然也源于生活,但学生没有生活经验,探究起来比较被动,兴趣不高. 后来我选取了一个具有典型性的题材,

昨天的 家庭作业得A 的有18人,得B的有12人,其余的都得 C,得C的有多少人?

出示题目后组织以下几个教学步骤:第一步,让学生思考如何列式,依据什么数量关系式,师板书. 第二步,将题目进行修改为:昨天的 家庭作业得A 的占■,得B的占■,其余的都得 C,得C的占几分之几?第三步,让学生探究如何列式,并计算. 这样,一个简单的素材就把复习铺垫、新知探究、尝试练习三个环节包容其中,课堂脉络十分清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比较扎实.

教者根据教学需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超值替换成真实的情境,使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亲切感和休闲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是真实的、有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 三、合理重组教材,利于学生的理解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结构和呈现形式注意了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经验,便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我们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要注意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重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探究新知识,理解新知识.

例如: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教材先安排第一教时教学例1:袋子里各放了3个白球和3个黄球,让学生任意摸一个球,这时既有可能摸到白球,又有可能摸到黄球,摸到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相等. 第二教时则安排教学例2:袋子里放了1个白球和3个黄球,任意摸一个球,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一些. 我们在钻研这部分教材时,发现学生凭着对生活的感受,很容易知道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于是就找来了不同层次的几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我们对学生的估计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把两个例题进行了对调,并重组在一课里进行教学:先探究例2的活动,再探究例1的活动,这样便于学生从发现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中来发现事件发生的等可性,而且我们认为这两个活动安排在一起也便于比较两种结果,内容又富有挑战性.

四、巧妙链接其他学科,提升学生学习的品味

新课程理念提倡数学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这里的“生活”既可以是学生能够看见的、触摸的、亲历现实生活的,也可以是学生在数学或其他学科中能够虚拟的、思考的、操作的……

生活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美丽无限的,而科学的数学知识的点点画画,条条框框带给学生的是“冰冷的”、枯燥的感觉,犹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盒白面,学生有何口味!我们只有将其加工成美味的点心,才会诱发学生的食欲.

例如:新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左右”,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教师先把教室整理成“咖啡屋”一样,让学生走进教室. (学生找座位时乱成一团)

(2)一声哨响,老师做了一个体育老师专用的整队手势,学生半信半疑地过来排队,老师开始进行体育课的常规队列训练: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向左转……(老师及时追问:你是怎样判断左右的?)

(3)老师发口令,请你们第一排右边的第一名同学向前一步走,这名同学左边的三名同学也向前一步走,请这四名同学组成一小组围坐在一号台:再请你们第一排左边数起四名同学组成第二小组围坐在二号台……

(4)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摆玩具车图片. (主要练习上、下、左、右)

(5)教师指导学生将这些车辆及花草进行贴画活动(提供每小组一张十字路口的简图),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学生开始了有趣的贴画游戏. 一张张美丽的“城市交通一瞥”展现在大家眼前. “车辆行驶的路线正确吗?”教师在教室中间的地面上画出“十字路口”,让学生到公路上来看一看、演一演,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 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其意自解、其理自明,并达成“要遵守交通规则”的共识.

此时,轻音乐转成奔放热烈的《健康歌》,学生随着音乐情不自禁地在座位上扭动起来,教师也“不由自主”地跳起来,学生见了,都大胆地走下座位跟着跳起来. 教师俨然一位健美操教练,左脚预备,右脚预备,左三圈,右三圈;左手叉腰,右手伸起,屁股扭扭,脖子扭扭……

学生正尽兴地学着,跳着,下课铃声响了. 老师揭题,接着布置:课后请小朋友当“小警察”到楼梯口去看看我们学校的同学有没有都能做到“靠右行走”……

这节课中创设的富有情调的“咖啡屋”氛围,添加的体育、美术、音乐等活动,就好似不同风味的“调料”,让学生充满感情地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津津乐“道”,津津乐“动”,津津乐“学”. 学生在浓浓的“作料”的调动下愉快地、自觉地“吃”进了知识,润物于无形之中. 这节课是通过开放、综合、活动的数学课的持续进行,来逐渐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品位”. 让数学课与生活实际关联,与其他学科链接,让学生会用开放的眼光观察数学、会用综合的心态融纳数学、会用活动的观念实践数学. 至此,学生才算是真正透过生活“学会”了数学.

教师只有用尽一切心思,想尽一切办法,来开发和优化有效的教材资源,教学活动才会有源头活水,流淌不息,学生才会有认知的深度,情感的温度,表达的多维度,我们心中的神圣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气息!我们的教学效率才能大幅度地提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增昌,主编.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小学卷).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小学数学教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