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习作激趣策略浅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习作激趣策略浅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下期,新接了六年级三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笔者发现,一提起作文,孩子们就害怕,叫头痛。尽管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可大部分孩子的习作要么假话连篇,要么干巴巴的,更有甚者整篇抄袭,真叫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孩子们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是我传统的教学方法远离了孩子的生活实际,禁锢了他(她)们的个性,也忽视了习作教学中的人文性。固此,笔者认为,只有摒弃传统习作教学中的弊端,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孩子“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才会唤醒孩子潜意识里的习作兴趣,产生不吐(写)不快的感觉。

拥抱生活,让孩子能写

A、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孩子乐于表达

要让孩子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我们首先要引导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经常引导孩子捕捉生活中的镜头,以及在学校、家庭、社会出现的丰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和人物,用随笔(日记)的形式把这些材料记录下来。如课堂中随机发生的事情,校园、班级里开展的各项活动,邻里间的故事等。在下雨时,引导孩子观察雨前、雨中、雨后的化,记下自己观察到的情景。打针时,注意观察医生是怎么做的,打针时你的心情及其他同学的语言、行为,打针后自己的感受。冬天来了,引导孩子们观察天气的变化,校园景物的变化和人们衣着的变化。然后把自己看见的,自己想到的记下来。他(她)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数不尽的新鲜事,激发其热爱生活,去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让其有话可说,自然能做到乐于书面表达。

B、关注情感体验,诱发孩子的倾吐欲望。

在一次冬运会前夕,在与孩子交流后我发现:孩子们对学校冬运会的参赛规则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冬运会参赛办法”的习作练习,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常默默无语的孩子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四百字,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一个曾亲身经历过掰玉米的孩子在习作中这样写道:“有的玉米杆高举着棒子,逗得我一跳再跳,”“有的玉米杆横躺在脚下,把玉米棒子藏在黄豆丛里,我手一翻找到了它,它还咧着牙对我笑哩”,还说:“玉米叶子在我手背上划出一条条红印,汗水一浸,火辣辣的疼。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孩子们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孩子的生活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孩子们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激活孩子的语言积淀,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有可能使孩子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孩子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

当然,激活孩子的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激发孩子对选题的兴趣,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激励评价,让孩子乐写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注重对孩子的发展性评价,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强调: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孩子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习作评价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A、当面批阅

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孩子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我们的批注应面对孩子,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而那些“中心突出,语句通顺”之类的套话(孩子们看了不知所措,也得不到任何受益,更不能激发其去思考与行动的评语)早就该销声匿迹了。个人以为,最好是面批,当面指导。其次就是再次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

B、分层评价

一个班级的习作,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孩子,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怪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孩子,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不妨采取分层而评的方略,增强各层次孩子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可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孩子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孩子,评定等级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孩子的要求应循序渐进。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尽量不写错别字”、“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C、动态评定

习作等级的评定切不可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级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可与孩子们约定:得“良或优”的习作,经他们成功的修改后,还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若再作修改,习作等级亦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其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的机会,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

分享快乐,让孩子要写

新课程小学习作教学的课程目标特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作文和说话一样,是交际的工具。在口语交际中,说话者很自然地在交际中得到了反馈,分享了表达的快乐。作为说话延续的作文,为什么不应该“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从而得到反馈,“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以往的习作教学,尽管在习作讲评时也有孩子们的活动,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还是老师的反馈、老师的评价,孩子们分享的多是老师指挥棒下的那点儿部分人的快乐,这就违背了作文的本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是孩子学习的促进者,应还原作文的本意,写后让其互相交流、分享习作的快乐。如此,定会引发孩子们的习作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