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及对策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己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论文先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影响整合顺利发展和实现整合目标的几大误区,并从思想观念、资源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评估几方面,提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课程整合更高层次目标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2-21717-01

Mistaken Idea and Countermeasur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HUANG Jian-biao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423000, 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has become research hotspot of educational reform. The paper first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of IT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ut forward the main mistaken idea of integration that affect it's development and goals, then propose the countermeasures from idea, resource build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evaluation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for higher goals.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Mistaken Idea; Countermeasure

1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下简称课程整合)已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课程整合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已开展多年,近年在高等院校也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2007年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的“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中就特别提出了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室、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等措施。尽管如此,目前却有很多教师把课程整合只看作一种时尚,或是现代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或者把课程整合和CAI完全等同起来,这表明广大教师对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缺乏了解,对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更是一知半解[1]。

其实整个教育界对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方法也没有达成共识,不同专家对此有不同理解。在分析多位学者不同的定义后,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通过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有效地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营造出特定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成绩,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整合的方法主要是要求有与信息化教学环境相适应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策略、学习方式、师生角色定位、教学评价等,使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发挥最大效益。而且不同的思想观念、信息化条件、师生信息素养和教师教学技能将导致不同的整合层次,产生不同的整合绩效。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大误区

课程整合似乎开展的轰轰烈烈,那么信息技术到底起了多大作用,教学方式发生了多少改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提高了呢,笔者通过一些调查访谈和实践观察认为,通过政府、教师和专家的共同努力,我国的课程整合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总体来说还处在一个探索提升的起步阶段,尚存在多方面误区影响整合绩效的充分发挥。

2.1 不能正确领悟和运用整合的理论基础

指导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建构主义、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及“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等。其中“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是在合理吸收建构主义、有意义接受学习等教与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对教学结构提出的独特的见解[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教学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建构主义理论才逐渐被重视起来,并把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等观点当成改革我国传统教学的理论。

可前些年,有些学者可能受国外一些教育思想的影响,开始误解甚至否定这一理论的重大作用。这使很多教师对建构主义是否符合现实和国情产生迷惑,当然会影响课程整合的发展及其绩效的发挥。其实任何一个教与学的理论都有它的适用条件,建构主义理论应是指导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主要理论,但不要错误的理解它,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不应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应是“主导-主体”相结合,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不应是纯粹的主观主义,而应是主客观相统一[3]。所以,建构主义理论应是指导课程整合的主要理论基础。

2.2 只重硬件环境,忽视整合的教学设计

当前我国多数学校都很注重硬件环境建设,如建设校园区、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条件较好的中小学甚至是所有教室都建成多媒体教室,而教师则人手一机的笔记本电脑,这可算是花巨资了,但教学中却往往只有PowerPoint做的简单课件,信息技术只是一个简单的演示工具或交流工具而己。这种现状明显与全方位课程整合的目标相差较远,原因是多主面的,主要表现为学校只重视硬件环境建设,不重视软件资源建设,教师缺乏信息化教学设计所必需的各类资源,教师质量和信息化教学技能有限,很难进行整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

2.3 不能正确定位师生角色

我国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绝对的主导和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灌输对象。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后,提出了新的师生关系观点,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但实际教学中却很难真正体现这种关系,一方面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课程整合还处于较低层次,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低,学生仍是被动型的学习,同时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使“主导-主体”观点虽似合理,但却难以落实。也有些教师认为“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会降低教师地位与作用,其实无论从教学环境创设,教学资源开发等都要靠教师来完成和实现,而且学生主体并不等于放任学生,而是在教师引导下来实现,否则学生容易出现课堂拓展的迷失,所以“主导-主体”的定位不但不会降低教师地位和作用,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2.4 不重视信息环境下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要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实施有效整合,在提高教师质量的同时,还必须要培养好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能力。相对于传统学习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求学生有较好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使用网络技能,教学中可能使用“自主、探究、协作”的教与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在网上搜索、分析、使用学习资源的能力,但学习能力不等同于信息素养。其次在课程整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培养学生在新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否则不但课程整合的目标无法实现,学生还会在技术世界里迷航。

3 正确整合的几点对策

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角色可能各不相同,也许是一种演示工具、也许是一种交互工具,但最终信息技术将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针对整合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3.1 转变思想观念,重视理论指导

我国当前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结构等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是DD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知识记忆型人材而非创新能力人材。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而我们的教育若不认真改革,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普遍缺乏创新能力,难以承担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不能很好适应21世纪的需要。同时,我们还要重视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课程整合的实践工作,要正确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它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认识论和“主导-主体”的教育思想,不要把主体绝对化和过分强调自主学习,要重视“主导-主体”的和谐。

3.2 注重教师专业发展

高质量的教师是课程整合的关键,因此在转变教师传统教学理念的同时,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即要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更要着重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这就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培训内容不要只限于媒体操作使用类的信息技能,还应加强课程整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培训。由于一线教师教学工作繁重,学科专业差别较大,年龄层次也有较大差异,所以培训内容设计要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要建立好教师参加培训的一系列保障和激励机制,以提高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要灵活培训方式,加强校本培训,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技术学习资源,并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尽量提供教育技术指导,让教师在需要时即能得到服务。

3.3 重视软件资源建设

教育信息化各要素中,硬件设施是基础,教学应用是目的,而软件资源则是核心。要实现课程整合较高层次的目标,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应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4]。

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作支持,是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而目前各级学校普遍存在只重硬件建设而忽略软件资源建设的倾向,就是在软件资源建设中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首先不要认为学习资源就是网络资源,课程整合并不排斥传统教学资源和传统教学优势,而是现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Blending-Learning观念,另外在资源建设中还存在只重视助“教”资源,而忽视助“学”资源建设的问题。

3.4 重视教学评估

面对信息技术如何真正走进课堂,不少教师和学校有诸多困惑,很多所谓的整合其实就是“电灌”、“黑板搬家”、“做秀”、“盲目整合”,出现这些现象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就是教学评估问题。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后,教学效果是否更好了,好了多少,达到了哪个层次的整合目标,必须要通过严格的评估才能下结论,也只有通过评估才能找出哪些整合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逐步找出正确整合的途径和方法。美国在信息技术应用评估方面就做了很多很细致的工作,而且非常严格,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估和人才选拔制度也不利于课程整合的发展,所有的教学都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教材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教学目标、内容、形式及组织都和传统课堂没有什么区别。只有进行教学评估制度改革,才可能把学科课程整合由初级阶段的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推向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向全方位的课程整合目标迈进[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的过程,随着应用的深入对其理解也将进一步提升,需要我国所有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和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2]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3).

[4]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