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旅游视域下山地体育运动的内容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旅游视域下山地体育运动的内容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山地户外运动作为旅游目的的山地运动旅游已经成为一种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新的旅游形式,也成为旅游业发展中的新亮点。山地运动旅游所具有的经济、社会文化作用已经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贵州省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为山地户外运动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山地户外运动发展成为旅游项目有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越野跑、漂流、溯溪等以山地为依托的户外运动,更是离不开贵州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山地户外运动为特色的旅游项目在贵州大有发展潜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也不断增强,然而快节奏的生活、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城市的喧嚣,让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自然,融身心于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神奇的风光,放松疲惫的身心。因此,户外运动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放松心情、消除烦恼、适应环境、强身健体的旅游新宠,户外山地运动旅游便成为人们健康时尚的潮流。山地运动旅游所具有的经济、社会文化作用已经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旅游与山地体运动的关系

山地户外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早期是一种“生存手段”,如采药、狩猎、捕鱼、战争等活动。二战后,户外运动开始走出军事和求生范畴,成为人类娱乐、休闲和健身的新生活方式。该项运动以亲近自然、挑战极限、培养团队精神的无穷魅力,备受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欢迎。世界旅游组织和国际奥委会从1999年就开始了在体育与旅游方面的合作。2004年第25个世界旅游日的主题就是“体育与旅游”。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户外山地运动”为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该项运动随即发展壮大起来,户外山地运动旅游的人群也随之越来越多,成为人们健康时尚的潮流。山地运动旅游以其新颖的理念、现代的方式、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阳光健康以及身心和谐发展等特点,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消费观念,提供了广阔的健身、娱乐、休闲消费的空间。

二、户外运动是山地体育运动的最基本内容

根据户外运动按照地形分类,户外运动划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系列运动:

(一)丛林系列运动。丛林系列的山地户外运动包括定位与定向、丛林穿越、丛林觅食、丛林宿营、野外生存等项目。

(二)峡谷系列运动。峡谷系列的户外运动主要包括漂流、搭索过涧、溯溪、溪降等。

(三)登山、攀岩系列运动。登山攀岩系列的定义比较简单,主要是指以登顶为目的的攀高运动即攀岩、岩降等户外运动。

(四)荒原系列运动。荒原系列主要包括在沙漠、戈壁以及低海拔大面积沼泽区域、无人区内开展的体育活动,如进行穿越、生存等项目,是挑战性比较高的户外运动。

(五)高原探险系列运动。高原探险系列的户外运动主要是指带有探险性质的各项户外运动,如洞穴探险、高原徒步、峡谷穿越、江河源头探险等。

(六)水平户外系列运动。水平户外运动主要分为借助器械和不借助器械两类。前者有自行车穿越、直排轮穿越等,后者主要有公路赛跑、公路徒步等。

(七)群体系列活动。山地户外运动中最后一个分类即群体活动。所谓群体活动,指的是群众性登山活动,参与人数较多,危险性较小,一般是沿着山间小径或者山间的人工道路进行登高活动,也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户外运动。

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有“千瀑之省”、“漂流之省”的美誉。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16℃,是开展山地车、登山、越野跑、漂流、攀岩、探洞、溯溪、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山地运动旅游的理想之地。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0.8%,是清新的大氧吧,凉爽的大空调,是中国最佳的人居环境和避暑胜地之一,有“爽爽的贵阳”、“避暑之都”的美誉,全年有300-330天可以进行户外体育训练和比赛,这为山地运动旅游、休闲娱乐旅游提供了长足的时间保障,是不可多得的山地运动旅游资源。

三、越野跑是山地体育运动的主体内容

适合贵州省自然地理情况的户外运动

贵州省的自然地理情况适合大部分山地户外运动的开展。无论是地形地貌还是气候环境方面,在各类山地户外运动中,贵州省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限于文章篇幅,现只就越野跑、漂流、溯溪运动进行讨论。

越野跑运动:

早期越野跑比赛方法是主办单位事前不宣布比赛路线、距离和目的地,在比赛前派人引路,沿途散发红白纸屑,运动员按纸屑标志追踪。跑程多为崎岖小径,或爬障碍、穿丛林,或越沟渠、过独木桥,以先到达目的地者为优胜。由于贵州境内92.5G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跑程中的崎岖小径,自然障碍、丛林,沟渠、独木桥在贵州比比皆是。贵州开展越野跑运动,与其他省份相比较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可惜这种带有娱乐性的群众体育运动尚未开发为旅游项目。

四、漂流是山地体育运动的特色内容

漂流运动:在我国,漂流运动起步较晚,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回归自然,挑战自然成为现代人们追求的时尚。漂流运动以其特有的运动形式成为现代人们融入自然,挑战自然的工具,演变为群众性项目。激流皮划艇,障碍回旋,激流马拉松,漂流,皮艇球项目应运而生,这些项目的出现立即得到了人们特别是追求时尚、热衷户外运动的年轻人的喜爱。

探险性漂流与一般的景点内漂流应注意的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这里讨论的是适合于群众运动的景点内。用作漂流的工具,现在国内较为多见的漂流主要竹筏漂流,另外宁乡沩山有橡皮艇漂流,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如黄河陕西、甘肃段羊皮筏漂流,浙江天目溪近日推出了龙舟漂流等等。

漂流离不开水,但更离不开激流,然而只有激流没有落差,也够不成惊险刺激,激流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个方面:首先是斜度,即落差,也就是河床顺流而下的倾斜度;其次是平整度,即河床受石块、边缘形状、以及砾石形状的影响;第三是构造,即河床的宽窄度;第四是体积,也就是顺流而下的水量。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森林覆盖率多,植被保存完好,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受岩溶地貌影响,使得贵州河流众多,10公里以上河流就有984条;特点突出,山雄、谷深,青山、绿水,河谷深切、水流湍急,落差大等特点,如樟江河、赤水河、马岭河、舞阳河等为代表,都非常适合开展漂流运动旅游项目。

贵州省除了溪密布外,空气清新、水质干净、整个峡谷无污染也为漂流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是许多平原省份不能比拟的。现就贵州省已经开发的漂流景点列举如下:

(一)黄果树漂流。 黄果树漂流是游览黄果树大瀑布景区最惊险刺激的漂流项目,该河段位于黄果树瀑布景区的下游,虽然漂亮河段距离不长,大约6公里的距离,但是惊险、刺激,非常具有挑战性。激流险滩多,单个险滩最大落差达4、5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惊喜连连,惊心动魄,沿途风景迷人,令人陶醉。游览完美丽壮观的大瀑布,再去体验那惊心动魄的水上漂流,无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鬼斧神工。

(二)洪渡河漂流。务川洪渡河漂流区曲径通幽,景色秀丽,总体落差大,惊险刺激河段达18余处,漂流游程约150分钟;两岸或壁立千仞、天开一线,或回峰阔岸、河水清涟,或岸b汀兰、翔鱼浮鸳;四面群山峰峦起伏、卵石河床、青山飞流。原生原态的自然风光,让人诗情无限。

(三)荔波水春河漂流。荔波古镇坐落在清澈江水的水春河畔,游览古镇的游客都会去体验水春河漂流带来的乐趣与。两岸高山矗立,植被茂盛,峡谷幽深,怪石嶙峋,河床时而宽广,时而狭窄,清澈的江水时而柔若轻纱,静若平潭,时而奔如射箭,对漂流爱好者来说,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漂流是难得的理想圣地。

(四)凤啭河漂流。凤啭河漂流峡谷山似青螺,水如碧玉,风光极其优美。其中凤啭河上游拉甲都电站至金沙滩4公里河段,可乘船浏览秀丽的水光山色,下游从凤栖洲至马蹄岩,峡谷长约9公里,有7弯9滩28道冲浪险滩,是漂流探险的理想河段。位于凤啭河上游的遇仙桥跨河连通都匀、独山两县市,为五孔青石拱桥,长74米,宽8米,建成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桥中间两面桥壁嵌有石雕龙头龙尾,雕刻精美,整座桥古朴雅致,为都匀市古桥之一。据传建桥合拢时石料用尽,恰有一老翁负石而来,疑为仙人相助,故名为遇仙桥。

漂流运动的起步较晚,随着人们户外活动项目的不断拓展和技术技能的不断提高,这项运动给贵州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溯溪是山地体育运动的本质内容

溯溪运动:溯溪(River Tracing )一词来自于日本(g登り,字面的意思是沿溪谷攀登)。所谓溯溪,是由峡谷溪流的下游向上游,克服地形上的各处障碍,穷水之源而登山之巅的一项探险活动。从登山运动中独立出的溯溪, 以沿着溪谷逆流而上, 需要视地形而进行技术性攀登, 如瀑布或巨石。

溯溪是一项可以结合登山、攀岩、露营、游泳、绳索操作、野外求生、定位运动、赏鸟等综合性技术的户外活动。

由于贵州主要是山地丘陵地貌,山谷溪流遍布全省,有着开展溯溪运动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现有都匀天落水瀑布、桐梓钓鱼台、榕江高赧的“十里百瀑群”等等景点。往往有周边省区旅游者前来溯溪。比如重庆夏季炎热,七月每日最高气温均在35度以上。极端气温最高43℃,多有游客到贵州溯溪,可惜多是旅游爱好者自发溯溪,贵州本地开发为旅游项目进行运营的很少。该运动开发为旅游项目在贵州省很有潜力。

综上所述,贵州省的地形地貌为平原各省区和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所无,夏无酷暑冬无严的气候条件为炎热的南方省区和寒冷的北方省区所羡慕。贵州省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为山地户外运动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山地户外运动发展成为旅游项目有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列举的三种运动,只有漂流作为旅游项目得到了初步开发。另外两种尚无商业运作,处于游客自发的阶段。充分利用贵州省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资源,以山地户外运动为特色的旅游项目在贵州大有发展潜力。

(作者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