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理性对待专业“冷热不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 刘艳杰(厦门大学学生处副处长):
专业的“冷热不均”,有理性的一面:如果我们把一所高校专业就业的数据和招生的数据来比照的话,两组数据会有很大程度的重合,即招生好的专业,就业情况通常也较好。但也有不理性的一面:有些考生和家长在选择热门专业时,依据的是分数和就业情况,而忽略了“人”的因素,如考生的兴趣是什么?能力倾向怎样?对未来的规划是什么?实际上,这些“人”的因素应该成为选择专业时的首要依据。因为,学生的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情况与其大学期间的学习经历、学业成就密切相关,而学业成就与其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又呈正相关的关系。例如:经济学专业对逻辑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建筑专业对空间能力要求较高;工科类专业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学生如果选择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将自己的个性化特质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同时情境也会对人提出要求,如果两者能够达到良好契合,个体在这个环境中就会表现出更多的适应性结果。选择适合的专业,学生会有更好的专业承诺和学习投入,获得的成就也就越大。
@韦小强(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高考过后,如何选择专业、填好志愿,这是一直困扰考生和家长的问题。实际上,应从两个层面来看这个问题:一是什么专业是好的专业、热的专业?衡量的标准又是什么?当前,很多家长认为高收入的专业就是热门专业。虽然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有失偏颇。因为,衡量人成功的标准是多方面的,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收入只是一个最基本的需要,还有安全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要用全面的、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来看待专业的好坏、冷热与考生的将来发展,不仅要符合自身的发展需要,而且应当密切了解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把专业选择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二是对于专业的好坏、冷热,考生和家长作为个体如何选择?考生和家长要洞悉考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支撑考生走上专业岗位后刻苦钻研的“动力源”。要清晰自己的人生目标,认识到专业只是实现目标的一个载体。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对专业选择。
@ 宋健刚(东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
第一,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异步。例如: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确立,青年所选择的大多是文史哲、数理化一类的基础学科,财经、商贸、法律、艺术类专业并非首选。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前者渐渐趋冷,后者人人称道。于是,高校纷纷开办相关专业,不断扩招,但现在也趋于饱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多变复杂,而高校专业设置环节反应相对滞后且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培养周期,势必造成人才和岗位的供需失调、专业的“冷热不均”。第二,专业设置宽度与用人单位认识程度的差异。有的学校着力培养基础扎实、适配度广的通用型人才,专业按大类专业设置;有的学校倾向于培养专业精通,专门对口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专业设置比较细。专业设置过宽,用人单位不了解;专业设置过细,毕业生择业面较窄,会造成某些专业冷热不均。第三,地区发展与人才流向的背离。毕业生倾向于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不愿前往中西部地区发展,实际上经济发达地区人才饱和度很高,而中西部地区发展急需人才,毕业生固守一定区域内就业也会造成专业“冷热不均”。
@ 李洪波(江苏大学副校长):
专业的“冷”与“热”是相对的,而且是会相互转换的。所以,我们应理性看待专业“冷热不均”,合理选择专业。首先,立足自身,根据考生的特质选择专业。要结合本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心理、个性等特性来选择专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结合本人的职业倾向,明确其适合的行业。其次,着眼长远,结合职业规划选择专业。不用过分在意眼前所谓的“冷”与“热”,要立足于长远的职业发展作出选择。例如:希望本科毕业后立即就业的学生,可以首选应用性强的专业;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不妨首选基础性专业。最后,把握趋势,考虑社会发展选择专业。随着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等新领域和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产权和基础科学研究等,一些现在相对冷门的专业和行业也会逐步升温。其实,无论最终选择何专业,大学期间的综合素质培养才是根本。复合型、创新型和学习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因为用人单位更加关注有责任感、进取心,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强,外语、计算机水平高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