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而教师强烈的责任感争使命感,严谨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往往比纯粹的知识传授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继而对他们的身心成长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师德建设”的问题。为此,本刊特编发两篇有关“师德”的文章,以引发大家对“师德建设”的进一步关注和重视。

做为教育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今年“两会”前夕,收到由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亲笔签名的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征求意见函件,阅后深受鼓舞,多年来我们所期盼的教育改革,终于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措施得力的规划。

整个社会对教育界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并将教书育人者的恩德形容为如山之巍峨,似海之浩瀚。然而,现今的教育界没有完全达到社会的期望,不少教师的行为甚至为人诟病。症结何解?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给出了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加强师德建设。

几年前。我曾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加强师德建设”的提案,并得到教育部的回复。如今令人欣喜的是。政府以浓重笔墨对这一问题加以强调。做为一个从事高校教育工作三十五个春秋的老教师,我对该方案着实是感同身受。回望自己走过的从教历程,联想现今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无法回避“教师应该如何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这个必须加以特别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常抓不懈方能见效的问题。

加强师德建设的基点,是“以德服人,以身作则”。当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时候,“师德”是以非常显性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如何讲解自己所授的课程?如何给学生答疑解惑?如何对待学生的困难与成就?如何考虑学生未来长远的发展?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但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只是单纯地背诵讲义,得过且过地敷衍学生。更有甚者,还以自己的不良习性和低劣品德侵害学生。为师者'若不能洁身自好,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教育工作、对待学生,其结果只能是,学生既不愿听从其枯燥乏味的纯理论说教,也对其违背师德标准的种种行为感到反感。如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发展就无法产生任何正面的影响。教师如果既缺乏高深的修养和广博的学识,更无良好的师德风范,就不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就无法体会学生的需求及其面临的困惑与迷茫,更难以感受到学生内心的期待与失落。如此一来,教师对学生的真实感触―无所知,自然就难以通过和学生的交流给予学生最有效的帮助。可见,教师只有真正清楚自己为人师的职责,不断自我完善,提高师德修养,才能贴近学生、爱护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并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学生。也只有如此,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真正的“以德服人”。

凡事德为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是师德建设。肩负推动教育事业发展重任的人民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才能够肩挑教育的重任。而不负民望。

现在我们讲素质教育,往往不谈德育;而讲德育时又往往是针对学生而言,素质教育被片面理解了。其实,民族素质的全面提升首先是“德”,而要对学生在德育方面施教,则必须首先从教师自身做起。教人者,必先受教,否则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就无从谈起。

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对教师充满了敬畏和仰视,不愿也不敢向教师透露和交流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就影响了“教书育”的实际效果。那么如何化解这一悖论呢?要依靠教师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如果一位教师能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采用朋友似的而非上下级般居高临下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学生们往往就愿意把他当成朋友。这样的交流越多,教师自身的道德品格和学识就越能影响到学生。“传道”之妙正在于此,这就是“以身作则”的真谛。

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以其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以身作则,远比毫无情感的说教来得有效。因此,师德应是衡量教师水平和素质的第―标准。

非知之难,行之惟艰;非行之难,终之斯难。过眼云烟似的突击培训,无法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唯有秉承“以德服人,以身作则”的风骨人格,在实际教育工作中,长年如一、身体力行,才能真正造就―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