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欣夫先生及其文献学成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欣夫先生及其文献学成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介绍古典文献学王欣先生的生平;阐述他在补充和整理前人著述、整理编纂稀少古籍方面的代表作品与贡献;着重探讨王欣夫先生目录、版本、校雠三位一体的文献学思想与方法;最后综述其文献学成就

[关键词]王欣夫 文献学 文献整理 目录 版本 校雠

[分类号]K825.4

1 王欣夫先生生平

王欣夫(1901-1966年),名大隆,字欣夫,号补安、补庵,江苏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生于一个颇有读书、藏书传统的家庭。王欣夫的父亲王祖询手校经籍善本至数千卷,建有二十八宿研斋藏书,收藏宋本《陶渊明集》、傅增湘的小字本《通签纪事本末》、涵芬楼《四部丛刊》景印的《陈伯玉集》等三十余种宋元善本。

王欣夫早年受业于吴江著名文学家金松岑,18岁以后,转从吴县名儒曹元弼学习经学,成为曹门下造诣最深的弟子。曹元弼曾命王欣夫整理编辑其兄曹元忠的遗稿,并于临终前遗命将其书稿《古文尚书郑氏注笺解》、《孙氏尚书今古文注疏校补》传给王欣夫。学成后,他曾先后任教于苏州女师、上海圣约翰大学,“平居课徒,馀力拥书万卷,精研朴学,实事求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调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于1957~1960年间讲授文献学课程。1966年因患肺炎去世。

王欣夫平生酷爱藏书(曾先后以学礼斋、抱蜀庐、蛾术轩为书斋命名),少好目录之学,又曾治流略之学,在中国古代目录、版本、校雠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整理补充了大量的前人著述或稀见古籍,并形成了他独到的文献学体系。其主要代表作有:《文献学讲义》、《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黄荛圃先生年谱补》、《藏书纪事诗补正》等。

2 王欣夫先生与文献整理

作为文献学家及藏书家,王欣夫先生生平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整理工作,包括整理补充前人著述及整理编纂稀见古籍。文献整理工作一方面是其学术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成为其文献学思想与方法形成的重要基础。而这些文献整理工作的成果也为古文献的保存和完善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2.1 整理补充前人著述

王欣夫第一部文献学领域的论著为《黄荛圃先生年谱补》,该著作是对江标所撰《黄荛圃先生年谱》二卷(1896)的补正。1988年中华书局将两者合并为《黄丕烈年谱》出版,成为现在流行较广的版本。1933―1940年间王先生先后出版了《荛圃藏书题识续录》四卷《荛圃杂著》一卷(1933)、《思适斋书跋》四卷《补遗》一卷(1935)、《思适斋集补遗》二卷《再补遗》一卷(1936)、《荛圃藏书题识再续录》三卷(1940),合称为《黄顾遗书》。至此,关于黄丕列与顾千里的题跋始近完备,为研究这两个清代著名藏书家和校勘家提供了比较完整的资料。

《藏书纪事诗补正》则是王欣夫对清叶昌炽著的《藏书纪事诗》的补正。王欣夫先生阅读甚广,熟悉藏书掌故,将叶昌炽未收的藏书家掌故逐一批注在叶著宣统二年刻本的书眉上。至晚年,批注达七百余条之多,但未作完全整理。其学生徐鹏于结束后着手整理为《藏书纪事诗补正》,198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王欣夫与同乡胡玉缙(1854―1940)相交甚笃,胡临终前将手稿全部托付给王先生整理。王将其整理编纂为《许遗书六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60卷、《四库未收书目提要补正》2卷、《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续编》24卷、《许经籍题跋》20卷、《许学林》20卷、《许遗集》6卷。其中《许学林》1958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与《四库未收书目提要补正》196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2.2 整理编纂稀见古籍

王欣夫先生对古籍文献有浓厚的兴趣,不仅勤于搜集,使其不致散佚,而且致力于刊刻传布,使其发挥作用。他整理编纂稀见古籍在典籍保存与传播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王欣夫很早就注意搜集乡贤著述,《松崖读书记》即为其1929-1938年间辑录东吴三惠(惠周惕、惠士奇、惠栋)评校古籍的语录与札记而编成,共22卷14册。先生曾自述日:“余幼读书家塾,发楹书得《后汉书补注》,题元和县学生员惠栋搌,心识之。长而受经于曹叔彦师,知定宇以生员而为一代汉学之宗,并熟闻惠氏四世传经之事。乃遍求其书读之,不足,则益求其手校善本。于时南北藏书家常秘籍相假,而阅肆搜求,亦颇有得。喜其于校勘文字外,多独抒心得,零玑碎璧,侥拾即是。于是仿张海鹏刻《惠氏读说文记》之例。每种案条辑录,汇为一编,一九三八年五月写定拟刊,人事变迁,垂成而中辍者屡矣”。从中,王先生对于古籍的喜爱,可窥一斑。该书编纂所据版本,“除自藏外,多假之同好执友,如常熟瞿氏启甲、熙邦父子铁琴铜剑楼、江安傅氏增汀双鉴楼、杭县叶氏景葵卷庵、吴兴刘氏承嘉业堂、常熟丁氏祖荫缃素楼、上元邓氏邦述群碧楼、吴县潘氏承谋彦均室、至德周氏暹自庄严堪、贵池刘氏之泗玉海堂、吴县顾氏则奂过云楼,及江苏国学图书馆、上海涵芬楼”,十分可信。

王欣夫在稀见抄稿本的整理与出版方面颇费心力,成果甚丰。他与赵诒琛等从1935年开始访求海内诂经、注史孤本,分任校定整理之责,以干支为书名,自乙亥至辛已共印行七部《丛编》,收书70余种。其中59种附有他题的跋文。

王欣夫先生收藏并抄写了相当数量的书籍。他将书斋定名为“蛾术轩”,取自《礼记・学记》“蛾子时术之”,以喻勤学之意;同时,又因清代学者王鸣盛撰有《蛾术编》,所在兼具仰慕清代朴学之意。从1960年起,王欣夫择藏书精华,开始编纂《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共27册:庚辛稿(1960-1961),6册;辛壬稿(1961-1962),6册;癸卯稿(1963),6册;甲辰稿(1964),6册;未标名目稿(1965),3册。共著录图书1000多种,版本共计975种。所著书宋元刻本3种,其余多为清刻本和抄本。著录图书大致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列,各篇《书录》后附原书作者、批校者、收藏者等的题跋。同时该书载有许多藏书家或名人的印章,并对不少印章进行了精到的考订。《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后经徐鹏、鲍正鹄整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70余万字。该书以著录稿本、抄本、校跋本及过录本居多。其中,稿本共有156种,多为清代或近现代学者的著作;抄本459种,很多抄本是根据作者的手稿抄录,有些底本流传极稀或已散佚,仅靠抄本流传,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校跋本312种,附有前人的批校、题跋;过录本104种,过录他人校跋过的书。《书录》对书的传授源流、版本异同、内容得失以及作者、批校者、抄写者、收藏者等的生平行事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具有重大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参考价值。

3 王欣夫先生的文献学思想与方法

王欣夫先生的学术著作当推其在复旦大学讲授文献学课程时编写的《文献学讲义》。该讲义于1959年

月12月定稿。王先生原有意出版此讲稿,但由于等变故,一直未能出版。后有些院校(如1983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曾翻印此讲义作为教学参考教材。后来,王欣夫的学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鹏先生整理了该讲稿,并于1986年2月正式出版。之后台湾商务印书馆出了该书新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将其纳入“名家说――上古学术萃编”再行刊印。全书征引了相当丰富的材料,对目录、版本、校雠三方面的源流演变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和重要著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作了较为全面的叙述。论著的内容及成就主要如下:

3.1 确定文献学的涵义

王欣夫认为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所包括的内容是广义的“文献学”,但“广义的文献学是无法在课堂上讲授的;然而,既称为‘文献学’,就必须名副其实,至少要掌握怎样来认识、运用、处理、接受文献的方法。这方法要能够执简御繁,举一反三,譬如一把多种形状的钥匙,可以开启多样形式的锁。书籍既是智识的宝库,对它怎样开启,进一步怎样发掘、整理,就是一个重要问题”。据此,他将文献学的内容定义为目录、版本和校雠。他同时指出目录、版本、校雠是三位一体的,不论先后。目录是用来揭示文献材料的,版本用于检查材料的可靠性,校雠则是整理材料的方法。

从王欣夫对文献学的界定来看,他是以文献整理涉及的内容作为文献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张舜徵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广校雠略》中提出的广义校雠学的内容架构是一致的。根据王余光先生所言的“古典文献学派的学者们认为,文献学即是研究古籍整理的各项内容……尤以目录、版本、校勘三项为重要”,王欣夫先生对于文献学的看法并没有超越古典文献学派的范畴,因此,他通常被视为古典文献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虽然提出了广义文献学的概念,但并没有对文献学做出一个广义的架构。这也许源于他并不想陷于学术问题名义上的虚文之争,而是注重于实质内容的揭示,所以他更多地是从目录、版本、校雠这三项内容涉及的相关定义与方法来阐述文献学。

3.2 对目录学内容的梳理

从著作内容来看,王欣夫先生可谓是对狭义的目录学进行了阐述,或者说是对目录涉及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说明。他探讨了目录二字的本义,指出目为一书的篇目,录为合篇目和叙的总称。在界定目录学问题上,王欣夫认为应综合前人的四种说法――纲纪群籍的目录家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史家目录,鉴别旧椠、雠校异同之藏书家目录,提要钩玄、治学涉径之读书者目录,这样才得全面。同时,王欣夫指出了目录学在指导读书、判断古书真伪、考古书分合、次定古书类型、访求阙佚、考亡佚书方面的重要作用。另外,王欣夫对目录分类从七略到四部的历史演变、目录的体例进行了阐述;最后以丰富的材料、清晰的历史脉络,分述史家目录、补史目录、官家目录、私家目录、地方著述目录、专科分类目录的发展、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应该说,王欣夫先生为我们提供了掌握目录学的方法和途径,也为目录学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

3.3 关于版本源流与鉴别方法的总结

王欣夫认为,版本学的产生乃是源于刻石、镂金、甲骨、竹简、木版、帛素、纸、雕版印刷这些不同文字载体、书写印刷形式的更替变化。因之,他按照甲骨、金石、简牍、写本、宋版本、辽金元版本、明版本、清版本的历史发展顺序,介绍不同时代版本的形式、特点、代表作品及相关研究资料。如在介绍宋刻本的特点时,他就从其版式、行款、宋刻版口的各种专名、宋刻本的避讳、字体、版心高广几方面来说明。在版本鉴别问题上,他借鉴了前人的经验之谈,如叶盛屠论鉴别宋版的方法及孙庆增论鉴别的方法;指出书贾作伪的常用手段和选择善本的指导。

王欣夫本身从事着大量的古籍整理工作,在版本鉴别方面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他曾发表一篇约两万字的论文《郭沫若先生之商榷》,从版本学的角度批评《管子集校录》中的两个问题,结论颇具说服力。

3.4 对于校雠学的看法

王欣夫认为校雠即校勘。在校雠问题上,他更是为后人提供了校雠方法、校雠可依据的材料、不同时代校雠家校雠方法与校雠典型事例的详尽解释说明。这部分内容的丰富与详尽,应该与先生生平大量的古籍整理与校勘工作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

他认为校雠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学习校勘学的目的不只是“接受文化遗产和科学研究的基础”,而应该从这一步“前进至万里远程”。从这种基点出发,王欣夫对于校雠者必备的知识及条件要求也相当高,必须具备众本,并一定要“掌握文字、训诂、音韵三方面的知识……这三方面的修养,又并不是从校雠本身可以求得,而必须更多地读古书,和更好地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才能创造性地发挥它的作用”。为此,他进一步推荐了学习文字学、训诂学方面的重要参考书。

在校雠方法上,王欣夫说明了校雠方法的派别、什么是死校法、什么是活校法,并以众本合校、本书互校、上下文互校、同类书互校等范例来说明校雠可以依据的材料。同时王欣夫以代表人物的校雠学和典型作品的校雠为例,对汉、汉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现代几个不同时期的校雠学进行阐述。如在说明汉晋人的校雠学时,他主要以许慎、郑玄、高诱、荀勖、束皙为代表;而在说明郑玄的校雠学时,又以郑对《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的校雠为例。现代学者如鲁迅、郭沫若、马叙伦、杨树达、闻一多、陈垣等在校雠学方面的成果也为王先生注意,并记叙于书中。

4 结语

王欣夫先生终其一生,为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传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卓然有效的成果。因为大量的古籍阅览、鉴别、整理的实践,他形成了自己融目录、版本、校雠三位于一体的古典文献学思想与方法。在其文献学课程讲义中,分别对目录、版本、校雠的相关概念进行定义,对这三部分内容的发展源流进行梳理,尤其是在方法的问题上进行详细的阐述,并辅以丰富的资料与示例,为初学者进入文献学领域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也为文献学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清晰的知识路线。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研究都能从中大受裨益,古典文献学研究亦能从中吸取丰富的材料与实证。总括而言,王欣夫先生是位有着大量古籍整理经验、在古典文献学领域颇有建树及相当贡献的文献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