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还原的建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还原的建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还原建筑是以一种回归的态度、还原的方法探究中国技艺现代技术的相关性,并致力于感觉性空间的建立。

还原建筑的提出是对当下流行建筑的反思,它既不想回到原点,也不打算简单地面对未来,而是在未来中融化过去。因此,还原的建筑首先反对不分场合的民族形式主义的贩卖;同时抵制空间殖民主义的侵略。“还原”不是历史学范畴下的形式、营造。法式的文物考古的研究,也不是符号学标签下的表面拼图。还原的建筑在纵向上以历时性观点建构本源系统,并涉及本质和原型的重新揭蔽;还原建筑在横向上以共时性观点建立纪实系统,关注此时此地,对城市与环境作出有效回应。

还原的建筑不仅意味着回归基本理论,还原建筑本质,同时意味传统文化的复兴。“还原”期盼着以简单面对复杂,以简朴面对浮华。

还原一种空间单元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空间单元的还原是从合院中抽取最本质要素进而转化为“类合院”原型,最终成为功能的缔造者。

作为一个“空间单元”的院落表达的是一个“世界单元”。与世界的整体有着同构关系,即存在着某种自相似性。在中国一个屋字、一个院落、甚至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完整的天、地、人为一体的宇宙图景,这种从大到小的分化不会因尺度变化改变其内在的结构。

图书馆的内院逻辑源于对传统四合院背后意义的新解释。它带给建筑能量――阳光、空气。院落是一个容器,将宇宙时空装入其中。也将自然元素纳入其中,院落空间将天、地、人与自然组成一个小宇宙。

它装入了一个自然宇宙的秩序,这秩序意味着世界被理解为结构的空间。主要的方向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垂直轴将天、地、人连成整体;水平轴将内外沟通,这使得合院空间体现出人工与自然、几何与自由、理性与浪漫的模糊共振。

还原一种时空艺术

中国哲学一向不曾有时空对立之说法,往往“宇”和“宙”并提,一论“时”则及“空”,中国的其它艺术也都是时空的艺术,同样中国建筑的最高成就是“时空艺术”。体验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完全是两回事,中国建筑艺术更多表达出音乐性,艺术感受不是限于一瞬间的印象,而是将一瞬间延展成为一个运动过程。

1.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进入建筑明显是为了创造一个“仪式”,空间序列被有意设计成阅读建筑过程。空间的时间化成为主题,在此复辟了传统建筑空间的叙述性。

在有计划的空间体验中,各要素之间过渡,两个不同“镜头”的“组接”对比形成空间蒙太奇,在逐渐靠近建筑中时而有新的转变。空透的“柱廊”界面,明显界线是不用手推的巨门和台阶,迈向台阶意味着跨入内部的门槛,漫步于大台阶着意创造与平地不同的“行进感”,活动的主体通过运动感受建筑在前后相继的时间中逐渐成像,逐渐清晰的过程,期待感伴随着主体的体验,这一过程体现出移动文化的特征。

空间序列被有意设计成连续播放的视觉影像。在此,电影中视、听艺术的两重艺术特征形式语言“视”和时间语言“听”成为建筑的主题。

2.中国国家美术馆:

入口空间壮美场景与其说是对中国宫殿意境的追求,不如说是传统空间的变革和展览空间的创新。飞檐中的院落空间的组织排列是城市肌理的再现,空中合院将自然光引入入口和中央大厅,形成檐下带有质感的笔触和光斑。

穿过宣纸般半透明的入口,是隐约可见的绿色竹林、台阶和中央大厅。

进入艺术空间被有意设计成运动空间,时空艺术成为主题。使“走建筑”、“读作品”成为可能,大厅的运动空间体现将三层的展示空间以大台阶和坡道组成连续的整体。

中央展厅的大台阶的设计着意创造与平地不同的行进感,它由水平,垂直方向引导人流进入中央核心展厅。行进于缓缓的台阶观赏立体雕塑,似乎漫步于宫殿,细细品味美术作品,犹如徜徉在艺术海洋之中。

还原一种建造技艺

中国木构建筑技术几千年的营造达到了非常精湛的程度,亦如高技派对技术的表现,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古代的木构技术达到了“高技”。

1.中国国家美术馆:

建造――源于内部空间的思考,形成的现代穿斗和抬梁体系,唤起人们对古代秩序的向往。传承中国古典建造技艺,以架构的梁柱支撑体系建造出大跨度的展览空间;以模数化的设计体系,创造出可灵活划分的自由空间;古典建筑体系与高技派的组织关系的调和,将顶部的自然光引进室内展厅,形成独特的中式作品展示空间。

2.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柱廊作为类型学的思考又唤起对文化的思索。同时传达“组装式”、“标准化”等“中国技艺”的深层含义,建筑的设计力图还原一个单纯的建造体系,暴露的梁柱和金属桁架,犹如斗拱制式的体系,再现了中国式的建造方式。

3.中国国家开发银行:

延续了传统结构和美学的融合研究,对传统结构”原型挖掘之后。探索一个新的建造系统,关注于建造逻辑、形式逻辑空间逻辑有机互动的一套新体系。

巨构的形态是一个支撑系统,展现出多种空间的可能性,形成与银行总部相适宜的句法和语言。但巨构形态并没有游离于城市,相反以一种中国式的含蓄深藏于透明界面之后,构成被叠加之后的中国影像。

柱、梁、斗拱等构件的传承关系决定了中国传统的技艺优于西方砌筑式建筑。营造的合理性成为一种主题,集中体现在柱与梁、梁与顶的过渡关系中。“关节”的处理不是形式的目的,而是建造的目的。建筑形式还原了传统建筑中最真实的结构细节。

工程设计简要说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

本案地处极度敏感的长安街西段,作为极具几何学精神的北京城中重要建筑。总体布局源于对如此理性主义规划的巅峰之作京城的历史文脉重新思考和深入解析;空间秩序延续着长安街中统一的、均匀的类型学体系;建筑形态在传承如此永恒的。同构的、严谨的威仪的同时,借用中国传统建造体系创造逻辑一致性的系统以回应城市。

技术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 20000m2

总建筑面积:149 400m2

地上建筑面积: 91 200m2

地下建筑面积: 58 200m2

占地 面积: 9000m2

容积串; 4.7

建筑密度,45%

绿化奉,30%

建筑高度:54m

建筑层数:12层

中国国家美术馆

水墨作为核心概念,是对中国美术馆和传统文化浓缩的寓意。水墨晕染或笔酣墨饱、气势磅礴;或清淡秀逸、气韵生动;或粗放的精细;或混沌的明晰;无不反映出中国画的“逸趣”。

传承中国古典建造技艺,以架构的粱柱支撑体系建造出大跨度的展览空间;以模数化的设计体系,创造出可灵活划分的自由空间;古典建筑体系与高技派的组织关系的调和,将顶部的自然光引进室内展厅。形成独特的中式作品展示空间。建筑空间形态还原中国传统空间的叙事性,使艺术空间被有意设计成运动空间,时空艺术得以转化为视听合一的影像空间。

技术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19840m2

总建筑面积:39980m2

地上建筑面积:29512m2

地下建筑面积;10468m2

占地 面积:17600m2

容积率:1.67

建筑密度:53.9%

绿化率:30.5%

建筑高度:18m

建筑层数:5层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建筑整体围绕着一个向西南开放的内院展开,内院的逻辑源于对传统四合院背后意义的新阐释,它带给建筑能量――阳光、空气、景观。建筑所追求的新模式:集中式的便捷,分散式的环境优雅,被融汇在一个理性的平面中,从而确保阅览空间的采光通风。

进入图书馆的序列被有意识设计成阅览建筑的过程,在此复辟了中国传统空间的叙事性,使“走建筑”、“读建筑”成为可能,一系列重要事件的连续发生犹如传统空间序列,其中内院正对的庙宇已改写为知识的殿堂,而这一过程并没有神的意味,更多的是开放的图书馆所显示的文化品质。

技术经济指标:

总建筑面积:41000m2

作者:崔彤,中科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院长 总建筑师

收稿日期:200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