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生音乐感知力的培养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生音乐感知力的培养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音乐教育要求“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音乐感知力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只有获得了良好的感知,学生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本文通过教学中的一些例子,阐述教师如何运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以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一、 视觉联想,获得音乐感知力

小学生由于心智与心理发展的原因,对外部世界的接受基本上以直观、感性的视觉具象为主。由于音乐形象的表现所特有的模糊、迁移和不确定等特点,音乐内容的表达与理解、形象的创立,涉及多种复杂的心理操纵过程。如果音乐学习不仅以听觉的刺激出现,而且将其与所表现的情绪、内容以相关的视觉画面相结合出现,使学生在听觉上对音乐接受的同时,从视觉上获取具象,这些与音乐不可分割的具象能直接与外界形象和内心所储存的形象发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对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内容更易于接受,而且感受更深、更直接,对音乐的兴趣也会大大地提高,便很自然地在视觉音乐中接受和理解音乐。

(一) 环境设计,打通感知通道

片段一:一位老师上《月光光》(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八课《静静的》)这一课时,一上课,教师就将教室内的灯关掉,拉上窗帘,室内只有少许光透进来,加上抒情优美的背景音乐,课件出示宁静的夜空,让学生一进来就感受到黑夜里安详宁静的感觉。

7~13岁的学生对自己周围的新鲜事物都表现出好奇的心理。周围环境的变化,通常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视觉这一感觉器官对周围环境作出整体的感受。环境的变化打通了学生的感知通道,使学生通过视觉的联想,更快地融入到《月光光》所描绘的宁静的月夜中,产生了与音乐作品相一致的情感。

(二) 实物关联,诱发知觉链接

片段二:《这是什么》(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二课《时间的歌》)

师:喜欢猜谜的小朋友请坐正。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

生:闹钟。

师:(教师出示闹钟)老师这里啊有个小闹钟,谁来听一听它走动的声音是怎么样的?(请小朋友听)

生:“嘀嗒,嘀嗒”。

师出示节奏 × × × × |× × × ×|

嘀嗒 嘀嗒 |嘀嗒 嘀嗒|

学生模仿小闹钟的嘀嗒声。

音乐表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但其表现形式却又是高度抽象的,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决定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他们对于形象的东西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一些特定实物带进课堂,通过对实物的关联,诱发知觉链接,获得音乐感知力。在案例中,教师以谜语导入将闹钟出示,要求小朋友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并模仿,于是不用教师讲解,孩子们就知道应该用轻声、清脆的声音将嘀嗒声模仿得惟妙惟肖。

(三) 巧用多媒体,实现知觉迁移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一改以往音乐教学中单一、乏味的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丰富,趣味性也增强了。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有时用语言难以描绘清楚,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实现知觉的迁移。如《我的家在日喀则》(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四课《跳起舞》)是一首藏族民歌,教学时,教师将藏族的建筑、歌舞形式、风俗、服装等做成课件《走进》,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民族的文化。学生通过知觉的迁移,将这种情感带入歌曲的演唱中。那歌声、那表情无不透露着对日喀则的喜爱之情。

二、 元素挖掘,保持音乐感知力

音乐语言由音高、节拍、节奏、速度、力度、旋律、曲式等方面构成,它们像词汇一样共同工作,造出表象的“句子”。相同的元素的不同组合可以传导出不同的信息。对于音乐作品中这些元素组合所蕴涵的美,如果没有相应的表现手段,学生是很难深入理解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多手段、多渠道地挖掘音乐作品中的各个元素,加强元素之间的融合统一,创造适合小学生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 手势模拟,关联元素

片段三:《海》(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七课《大海的歌》)

师:听录音一起用手臂表现你听到的乐曲所描绘的大海。

生跟教师用手势模拟。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手势的作用实在是非同小可。如在感受旋律的行进中,教师可以用手势比画出一条随音乐起伏不定、运行有致的旋律线,学生可以从这条用手势模拟的旋律线中,感知这首乐曲音域的宽窄、节奏的疏密、情绪的张弛等音乐元素,从而进一步理解音乐作品。案例中,学生通过手势模拟很快就掌握了音的高低起伏,进一步了解了歌曲《海》所表现的平静的海面。在学唱时,教师要及时地纠正学生歌唱的错误,也可借助手势调整音的不正确。

(二) 有效律动,融合元素

片段四:《加伏特舞曲》(人音版二年级第四册第四课《快乐的舞蹈》)

在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简单的舞步,根据音乐的节奏,走四步,插腰跳三跳。如下图。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节奏律动来感受和表现音乐,也可通过上升、下降的动作感受旋律形态。将各种音乐元素有机融合,进行有效的律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不同元素带来的作品情感。案例中,在简单舞步的走步律动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区分了不同段落的情绪、节奏、力度等。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音乐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 情境创设,提升音乐感知力

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不再是单纯地教学生唱歌,学生还要会看、会听、会动。要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与创造音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要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陶冶学生,以达到审美体验。小学音乐教学只有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用“情”字架起心灵与音乐间理解和沟通的桥梁,才能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情激情,点燃学生对音乐的情感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