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道德教育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及其对策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道德教育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及其对策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道德教育一直备受关注,但是道德教育中对性的歧视现象却少有人研究。在男权为主导的社会里,传统道德教育习惯于以“强男弱女”的道德教育模式去开展道德教育,压制了女性道德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社会道德教育中性别和谐的构建,本文提出了道德教育中对女性的歧视现象、原因及其相应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道德教育;性别歧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57-02

一、引言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性就是在于他对善恶和是非合乎正义以及其他类似观念的辨认。”这种所谓的“辨认”可以被认为是现在我们说的人们心中的道德标准。我们一般是这样定义道德教育的: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就成为德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男性和女性在道德教育上也存在着差异,更确切的说是女性在道德教育中一直处于被贬抑的地位中。

二、道德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性别之分

老师们要求女孩子要表现的安静、乖巧,男孩子要表现出男子汉气概,这种把男孩和女孩分开要求的现象在生活中也是比比皆是。人们总是认为女性就要温柔,就要温良淑德,就应该相夫教子,男性就要刚毅,要坚强要有责任心,要赚钱养家。这种对性别的刻板印象被人们无意识地接受并无形地以此来要求自己平时的言行及其子女的言行。殊不知这种刻板效应从形成之初就已经暗含了性别歧视的问题,由于这种刻板效应,女性在道德教育中长期受到压抑,一直处于男性道德教育的阴影下。

三、道德教育发展中性别歧视的原因

1.道德教育发展中性别歧视的原因之一: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古代男女的道德教育是由封建社会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在封建的中国社会,男性强壮的生产能力和传统的人伦关系的宗法等级观念决定了女性卑顺从属的地位。即使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儒学这种影响却未完全被抹灭,乃至现在在生活中人们的意识中依然是男主外,女主内的道德教育观。反观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中出现性别歧视的原因,社会文化也有着不可逃脱的责任。在西方,基督教对外宣传男女平等,可是又认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男性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被创造,而女性是作为男性的一个附属品,西方这种带有男性主导一切的思想从形成伊始便逐渐地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男性就应该被以“绅士”的道德标准要求,而女性就应该接受“淑女”的道德教育,相夫教子。社会学家克拉拉·汤普森认为对两性道德发展差异的解释代表着特定社会的观念,如果社会文化存在着对女性的偏见,则必然导致对女性道德价值的贬抑。

2.道德教育发展中性别歧视的原因之二:学校教育。对于个体道德体系的形成,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男权本位的社会里,各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对两性进行着不同的道德教育。“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可以认为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伦理本位的教育”。孔子曾说过:“君子以义为上”,可见孔子很重视“义”,“义”也是他所主张的重要的道德准则。上文中的“君子”指男子,男性。“义”在中国古代是指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而古代女学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内容全部集中于妇德、妇职和闺门礼仪等。直至现在的学校道德教育中仍受儒学的极大影响。现在社会里,“学校教育以某种固定标准塑造男孩和女孩,即男孩应该勇敢果断、开拓进取,女孩应该文静温顺、优雅贤淑;同时教育又赋予男性道德标准以更高的价值,并给予男性更多的发展机会。”这种说法并不无实例,例如,今年2月郑州十八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培养“阳刚男生”和“秀慧女生”的德育目标。学校教育正以人的生理性别差异为标准,按照不同的道德期待和道德标准来塑造男孩和女孩。这种道德标准极大的扼杀了女性道德的发展潜能,体现了道德教育的不公平。

四、道德教育发展中性别和谐的构建措施

面对我国当前道德教育中性别的不和谐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当务之急是,如何构建男女平等的道德教育模式。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从社会文化方面构建道德教育中的性别和谐。要消除道德教育中对女性的歧视,就要消除诸如男尊女卑的带有歧视偏见的道德教育思想,要更新社会文化观念。在男权社会中要发挥女权主义者的积极作用,在道德教育中融入女性主义的视觉,科尔伯格曾说过“关于人格发展的富有影响的理论绝大部分由男性创造出来,反映了对男性人格发展较之女性人格发展的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我们部分地赞同吉利根的这个观点。”可见,把以男性为基础大道德研究成果来推及女性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不合理、不公平的。所以,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宣传女权主义思想中提倡的关怀、公正等积极的思想,逐渐地使这种思想融入到社会文化中,进而通过社会文化的作用来中和男权社会道德教育中对女性的弱化与歧视。先进的平等的性别文化对人们思想的以及社会文化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借助各种平台宣传尊重女性、肯定女性的能力和价值、宣传女性英雄事迹,并且宣传抵制落后的男强女弱的腐朽文化,逐渐形成男女道德教育平等的和谐社会。

2.从学校教育方面构建道德教育中的性别和谐。人类的道德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后天生长生活以及教育中形成的,在家庭、社会等教育中,学校教育在人的道德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正所谓“学校教育要为实现人的道德潜能提供支持性环境和条件”,它必须遵循未成年人道德发展的规律,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上分层次,在公平的理念下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在道德教育内容方面,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积极广泛全面的道德教育内容,如正直、责任、同情、包容、关爱等,而不是片面地宣扬男生强女生弱的道德教育模式。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女生也需要并且有权利公平地接受正直、责任、勇敢等道德品质,当然兼备勇敢、责任及关爱、同情的男士也更能适应这个社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男学生和女学生摒弃所谓的“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道德教育模式,引导学生道德教育的全面发展。学校要响应国家教育公平的号召,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受道德教育机会,也要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实践道德行为的机会。学校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明晰道德的多元化,要对男女学生的道德情感给予平等的肯定,鼓励引导学生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等,而不是“重男轻女”的旧模式的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刷书馆,1998:8.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49.

[3]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02.

[4]周小李.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女性主义的观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中国德育,2006,(11).

[5]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74.

作者简介:田杨(1987-),女,汉族,新疆哈密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1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从事德育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