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透明的哀伤:《如果·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很喜欢中国香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一些爱情文艺小品,那个时候的香港电影已经有了令人惊艳的起步,爱情片都是用很低的成本,认认真真地讲述情感,从技巧到构思再到风格,那么的纯粹和细腻,没有卖弄,没有矫情,很少杂质,带着犹如初夏的青草地般扑面而来的气息,有着不可言说的动人和美丽。正是在当初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香港诸多年轻的电影导演,创作出了十分出色的作品,有张婉婷的《秋天的故事》,有张艾嘉的《最爱》和《心动》,有尔东升的《新不了情》,还有,陈可辛的《甜蜜蜜》。
文学家詹・乔伊斯在谈到如何写出撼动心灵的作品时说到,仅仅写头脑里的东西是不行的,必须写血液里的东西。电影的创作也是一样。在陈可辛的电影里,有着内在涌动不息的激情与感伤,将很激烈的情感从容平缓地讲述出来,带着一贯的清新和淡然,仿佛一棵开了满树的山茶花,那样洁白而又温润的花朵,让人不能无视着她的美丽,漠然地走过。
《如果・爱》是陈可辛在2005年精心打造的作品。本片的定位是爱情歌舞片,戏中戏与音乐剧歌舞等元素贯彻始终。情节叙事线索明晰,歌舞场面堪称声色俱全,二者泾渭分明,又相辅相成。在歌舞部分里,音乐节奏成为剪辑的最大依据,平行、交叉、对比等多种叙事蒙太奇的运用,配合叙事情节的倒叙与插叙,将歌舞部分的表意功能表现到极致;镜头整合的依据不再是时空的连续性,而是情绪的一致性。情节随着镜头语言流畅地表述出来,同时适时地出现歌舞段落,将整部影片的情绪鲜明地加以强化,也使爱情主题表达得更为立体。但对于歌舞题材的驾驭,并不是陈可辛的强项,因此也不是本片的强项。《如果・爱》之中,有中国歌舞电影鲜见的奢华场面,可圈可点之处是有的,但这其间的生涩与犹疑,比起同类型的好莱坞电影,还是相去甚远。为了歌舞而歌舞,终究难以为继。导演自己也说,歌舞片是起点,然后,重点又回到爱情片。在我看来,《如果・爱》的亮点不在于歌舞,而在于人物。本片对于三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较为成功,复杂的内心活动及丰富的情感世界描摹得真实生动。
在具体的影视创作中,表现主体与艺术形象的创造,是水融的。电影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主要由人物和环境两部分构成,人物性格的刻画应放在艺术描绘的核心位置上。诚如高尔基所说,一个严肃的作家的任务,是要用有艺术说服力的形象来编写剧本,努力达到那种能使观众深受感动并能改造观众的“艺术的真实”,这就是创造性格的工作;文学即人学。结合到电影的创作中,一切以叙事为特征的艺术,均是以写人作为艺术创作的焦点。人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全部稳定的行为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不只是决定着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更显示着人物形象的特殊美学价值。
陈可辛常常用一些无比现实的理由拍摄出浪漫无比的故事,讲述明明是不同极端的人们,是怎样走到一起,深深相爱的过程,而且喜欢讲述一些时间跨度很大的感情,许多年都无法释怀的情感,在他的作品中是很常见的主题。《甜蜜蜜》里黎小军与李翘相隔那么长的时间和那么远的空间,最后的相遇用了七年;《如果・爱》里林见东与孙纳的重逢用了十年。同时,陈导非常擅于设计精巧的细节,片中种种的动人之处,仿佛是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却有着让人念念不忘的力量,不禁动容。在漫长的故事背景里,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将这三两个性格鲜明的当事人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娓娓道来。在背景与情感之间,他有着相当精准的分寸和节制。时时的融合,偶尔的渐离,使得人们不由地关注着的,与背景无关,与俗世无关,仅仅是这一份情感的本身。对于这情感的度量,辗转反侧,忐忑不安,难的不是该怎么想,而是明明想清楚之后,该怎么做。李翘和孙纳的身上,都带有着某种决绝的力量,对于自己情感和命运的前途精心计算,细细思量,然而一旦选择了放弃的立场,这清楚的思量,便带上了彻底的绝望。
如果爱,不是爱。
没有什么爱或不爱,只是个人的自我选择。世界是这么的大,总有那么多的东西,分量要远远的大过爱情。正如《十字街头》所唱:爱,没有;恨,没有。可就是这样的一份情感,历经十年,依然可以令人无法忘怀。当剧中的孙纳心如死灰地倒在冰面上,面无表情,欲哭无泪,一旁响起周迅沙哑单薄的声音,和着吉他单纯干净的弦音,低低地吟唱: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出去会不会失败;
外面的世界特别慷慨,闯出去我就可以活过来;
困在这里我看不到现在,我要出去寻找我的未来;
下定了决心改变日子真难捱,吹熄了蜡烛愿望就是――离开。
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不乏可恨可鄙之处,可是叫人怎么恨得起来。她是爱过的,但是爱或不爱对于她来说,都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她的眼睛永远只看得到自己更为需要且实际的东西。她被生活狠心地遗弃在最卑微的角落里,从此便学会了对生活狠心。她对很多值得珍视的东西都很淡漠,对所有人都是狠心的,爱她的人,踩她的人。最狠的是对待自己,自己的快乐与悲伤,自己的情感与期望,完全地忽略不计,再怎样炽热燃烧过的爱,都可以坚决地说这从来都没有发生过。就是这样执意将自己逼到极致,逼到没有退路,甚至不肯留下最后选择的机会。这世上的一切被她清晰地划分为有用的和没有用的,而这――只能说,这其实并没有什么错。尽管我还是觉得,对理想的追求,应该放在一双洁白的羽翼上。
至于林见东对孙纳的情感,可以说有爱,但绝不仅仅是爱。这爱里,还更多地囊括了愤恨与不甘。较之于年少时单纯执著的守候,经过十年历练的林见东,也早已变得冷酷与决绝,唯独放不下的是对这份感情的痴迷与彷徨。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可以一厢情愿地认为是英俊的男主角一直对负心的女主角痴心不改,默默地孤独地等待了十年,只为她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但事实是,这十年他不肯放手的,是自己此生最为真挚的爱情,他想要得到的,是自己情感的完整。这年少时曾经完整而饱满的情感,被孙纳的与绝情造成了终生痛苦的缺口。所以他一心想要带她走,带她回到北京(他们已经回不去过去的时光,只能回到过去的地方)。只有在这里与她旧梦重温,才能够彻底释放心绪,使情感终于完整,内心终于解脱,同时,报复她。他决意抛开一切,抛弃她――他等这个机会等了十年。可是当他独自来到机场的登机处,面对着服务小姐询问的时候:“两张票,另一位呢?”他恍惚着,是啊,另一位呢?
这才意识到,他还是爱着她,依然爱着她。于是他飞奔回去,在漫天冰冷的冬日,紧紧把她拥在怀抱里。很多人认为这是全片的败笔,我却被这一情节的处理深深地感动。十年,他恨过她,怨过她,甚至诅咒她是不是死了,直到最后的那一刹那,他才终于承认自己还是爱她的。爱,什么是爱,历经了这么多的背弃与伤害,依然不改,依然还在,这是爱。这个冬日里的拥抱,使他和她重新面对自己,真实的自己,依然爱着彼此的自己。
直至最后,戏拍完了,故事也结束了,人们终归还是各归各位。孙纳并没有离开聂文,林见东走了。她听完他哽咽的告别电话,转过头,望向窗外,回想着自己用十年光阴走来的路,流下眼泪。
人们在几经挣扎之后,终于还是不得不承认,在这样大的世界里,我们想要抓住却抓不住的,实在太多。每个人的爱情,都因自我而考验,因自我而倍受折磨。要知道,凡是美丽的,总不肯,也不会,为谁停留。放走,它便流逝了;停下,它便干涸了。正如这世上真正纯粹的东西,是并不存在的。这样的意识和情结,锋利地割破了人们心中某个无可奈何的角落,禁不住地泪如雨下。
在最后一场空中飞人表演里,聂文说,放手吧。我想正是这一句话,使孙纳确定了自己最终的归宿。他和她的结合,开始只是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和需要,可是这么多年一路走下来,“要得多了”,感情已经产生了。他肯让她“放手”,是因为他也是爱着她的。在快要分手的时候,他们才明白彼此的重要,就像连在一起的手臂和手,是无法分开的。而且,生活是实在的,她和他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延续。这是本片最合理的结局。当片尾音乐缓缓响起,在张学友深情的歌声中,人们有着难以言明的伤感,又感觉到一种温暖。
这样的电影作品,是一个动人的梦幻。正是在这一点梦幻里,让我们与现实拉开了距离。善良的编剧和导演会在影片的结尾很温暖地成全观众,然而在这背后,又会隐隐地让人们觉察到,这不过是一种成全。仿佛天空下起的太阳雨,不过是给心灵一点点微弱的慰藉。在我们现实的世界里,远不如这爱情故事里的圆满,远没有这人与人之间的成全。就像这一树美丽的山茶花,透着清雅的芬芳,却始终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和淡淡的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