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北京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京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古都,其历史悠久,郊区地域广阔,乡村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资源禀赋的差距,北京在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保护与开发模式。基于北京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从开发主体及政府参与程度、乡村社区参与程度以及资源利用与文化旅游产品类型三个方面,对一些较为典型和成熟的模式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依据和借鉴。

关键词: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4-3775-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4.059

Abstract: Beijing is a world famous ancient capital of China with long history, broad suburb region, and ample rural cultural resource. Due to the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ce in cultural resource endowment, various modes emerged gradually during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resources in Beijing. Based on the status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resources in Beijing,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development main body and government involvement degree, rural community involvement degree,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 type, the typical and mature modes were summarized, for providing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other areas.

Key words: Beijing; rural cultur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

乡村文化是人类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它具有乡土性、传统性、脆弱性等特性。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文化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定义,但乡村文化对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已经达成共识。张艳等[1]认为乡村文化对游客的旅游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并可满足人们的乡村旅游需求,是产生乡村旅游的动因。朱湘辉等[2]认为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最重要的资源,是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保护与开发乡村文化关系到乡村旅游的经济活力和吸引力。北京郊区地域广阔,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开展乡村文化旅游的优越条件。本研究基于北京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对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模式进行总结,这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北京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

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6处,各类文物遗迹3 840多处,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荟萃和积淀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而占据全市86%面积的郊区更是孕育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保护与开发方面,北京郊区县历史文化保护区共有7个(全市43个),大多在山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郊区县所占的比例较低,国家级和市级均不超过20%,而地下文物埋藏区郊区县占78.6%;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方面,尽管北京存在一定数量的历史文化村落,但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仅有5个;仍有2/3的名人故居、大部分地段的长城文化资源保护状况令人担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总量较少(与城区相比)、类型多样、级别偏低、分布广泛、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等特点,郊区区县中门头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最为丰富,且级别高、品位高、数量多,其次是怀柔区和通州区,延庆县、昌平区和平谷区最少。

此外,农业文化和自然山水文化保护与开发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首都农业功能的转变,农业文化内涵逐渐丰富,形成了传统农业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相互渗透、融合、并存的特征。民俗节庆活动、特色乡村/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农业文化创意、高科技农业等多种新业态涌现,有效保护和传承了农业文化。自然山水文化通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区、各类公园(森林、湿地、地质公园)等载体也获得了有效保护与利用。目前,北京已建立100多家各类各级生态旅游区,其中自然保护区20个,总面积约136 500 h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8%;森林公园共31处,总面积约97 326 hm2;地质遗迹保护区8处,总面积71 327 h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4.3%;风景名胜区共26处,总面积为222 420 hm2。

而当前面临的问题包括首都城市化/城镇化与乡村文化保护之间矛盾突出,资源挖掘不够,过度的旅游开发对文化资源的保护造成不利影响,缺乏科学、合理、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政府监管力度不足,人们对乡村文化的内涵认识不够清晰,资金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

2 北京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模式

基于北京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在调查典型案例的基础上,从开发主体及政府参与程度、乡村社区参与程度以及资源利用与文化旅游产品类型三个方面,总结了以下较为典型和成熟的模式。

北京历史悠久,大遗址多处,规模较大,乡村地区有房山周口店遗址、西周琉璃河遗址、大兴团河遗址、房山金陵遗址、明十三陵遗址等。其保护和利用方式主要有两种:将整个遗址区规划建成遗址公园,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公园、房山西周琉璃河遗址;将遗址区与风景区结合,建成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如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等。这种整体开发模式既实现了遗址的保护与展示,也有利于文物知识的科学普及与展示。

2.3.3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是以文化遗产为旅游目的地,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整合旅游要素,合理开发旅游活动,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是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旅游资源,在合理的开发下,文化遗产旅游不但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遗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作用[7],文化遗产已成为北京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资源基础之一。

北京乡村地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种类多样。目前主要的开发方式包括:将物质文化遗产及周边景观整体开发成为主题公园或旅游景区(点),如门头沟潭柘寺景区;将分散的文化遗产进行整合,开发设计出遗产旅游线路,如北京即将推出的京西古道遗产线路、长城文化遗产线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较为常见的有开发节庆旅游活动、民俗旅游村、文化园等。

2.3.4 古村镇整体开发模式 村落作为中国乡村文化的摇篮,承载着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脉络。而古村落是中华文化产生和长期传承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古镇古村落开发模式是以古村镇整体为开发对象,利用古村镇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民俗、审美等价值为不同层次的旅游者提供诸多旅游产品,如观光、休闲、度假、科考等,实现古村镇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留着一批有特色、有价值的古镇和古村落群,大多集中在山区,尤其是京西地区。目前,除了古北口古镇、爨底下村、灵水村、琉璃渠村等少数得到开发以外,大多处于正在开发或未开发状态。而面临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古村落旅游的兴起,北京的古村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目前,北京古村镇开发大体归纳为古村镇观光游、古村镇文化展示游、探幽访古游、民俗风情游、艺术之旅、轻松度假游等多种类型。古村镇旅游的开发模式可分为政府主导开发型、社区主导开发型和外来企业开发型。

2.3.5 文化节庆与创意开发模式 节庆是在特定的时间段里举行特定的活动,是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节庆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开发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节庆、集会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文化,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而且,对提高地区知名度,对本地区经贸活动起到了推动作用。节庆文化开发模式是指以民俗节日、民俗文化、民俗活动为主题,以举办大型庆典活动为形式的旅游开发模式[8],大多以传统节日、农事节庆日、特色节庆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为契机,开展观光游览、文化体验、特色餐饮、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旅游活动。北京乡村地区节庆活动开发起步较早,种类多样,涵盖了传统民俗节日(灵水村的秋粥节),特色农业节庆(梨花节、樱桃节、西瓜节等),非物质文化及民俗文化活动(晋南移民文化庙会、潭柘寺庙会等),以及香山红叶节、湿地文化节等生态文化节庆活动。

创意开发模式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它以乡村文化资源为载体,借助人的创意思维和创造力,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对其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提升和合理开发,实现文化与科技、文化与艺术相结合,以创造出高附加值的文化旅游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需求。乡村文化创意开发更是无处不在,从非物质文化演艺场馆、特色园区、主题公园等的建设以及工业遗址改造利用,到创意项目策划,从物化产品(动漫、网络游戏、创意图书等)及影视作品的开发,到创意旅游商品开发等,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3.6 文化引导的区域综合开发模式 文化引导的区域综合开发模式是指基于区域文化资源与土地基础,通过挖掘和整合区域文化,以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文化体验开发为导向进行土地综合开发的模式,其目的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形象、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和提高生活品质。

这种开发模式通过文化综合体、文化创意园区、文化产业园区融合产业发展带、文化消费聚落等建设,最终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及文化体验目的地。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永定河文化综合开发、沟域文化综合开发,这类开发模式对打造区域品牌文化、提升区域文化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小结

北京作为首都,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以独特的政治地位、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著称于世。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文化资源禀赋的差异,北京在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保护与开发模式。除了上述一些较为典型和成熟的模式之外,还有一些区域性和非普及性的模式例如自然风景区保护与开发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等值得今后加以关注和深入研究。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现代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北京将会出现更多的模式和经验。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开始农业部开展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提出了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其中强调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化传承型也被列入“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这将为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带来新的机遇。在未来的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中,传统的模式将会继续得到弘扬和壮大,而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将给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带来新的思路,促成新模式的出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及其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也将会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 艳,张 勇.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7, 27(3):509-512.

[2] 朱湘辉,刘凌凌.浅议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良性互动[J].价格月刊,2008(12):48-50.

[3] 马 聪.政府主导型战略与建立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4):46-48.

[4] 金民卿.现代移民都市文化[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5] 周永广,姜佳将,王晓平.基于社区主导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09,23(4):36-41.

[6] 周永广.山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基层组织和机制创新为切入点[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7] 王延彬,乔学忠.文化遗产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45(7):176-177.

[8] 傅才武,陈 庚.当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模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4):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