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本解读要做到三“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本解读要做到三“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才可能有语文课堂的高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所以,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三“与”,即在深与浅中把握文章要义,在对与错中厘清是非观念,在主与次中学会触类旁通。

关键词:文本 解读 深浅 对错 主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9-0049-02

作者简介:陈莉(1979―),女,山东泰安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温泉路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课文是作者思想、观念与价值观的外在表现,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解读文本是前提。语文教师也都知道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但是当下的文本解读已经进入了一个窄化的误区,单纯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的现象愈演愈烈。这种窄化的文本解读思路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文本解读”,解读时,我们首先要研究在语文课堂上“教什么”,只有明确了“教什么”之后,我们才能探讨“如何教”的问题。那么,如何通过文本解读来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呢?笔者根据实践,提出在解读文本时要做到三“与”。

一、在深与浅中把握文章要义

《白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是从鹅的声音、走路、吃饭等几个方面来描绘鹅的高傲,作者那幽默的语言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了一只大白鹅,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文本的结构非常清晰,第二段文字统领全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明鹅的高傲不仅表现在它的伸长头颈,左顾右盼,同时还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与吃相中。因为课文作者丰子恺先生是20世纪初的一位文人,当时的语言表述方式与现在有一定的差异,所以理解课文中有很多词语与句子对学生来说都有难度。在解读文本时,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解读。

解读一:老师首先翻看了教师用书,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安排与解读,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与可爱;二是抓住作者描写白鹅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理解人有不同的心境,对同一种动物就会有不同的感情,所用描写方法与所用词语也就各有不同。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解读二:一位老师在解读这篇课文时,发现这篇课文中的四字词比较多,比如左顾右盼、引吭大叫、步调从容、大模大样、一丝不苟、从容不迫、不胜其烦等,老师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词语的读音,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这篇课文了。所以,老师在教学设计时侧重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以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解读三:一位老师在解读这篇课文时,发现作者除了用文字来描写白鹅的高傲外,还画了漫画。于是老师将丰子恺的两幅白鹅漫画也呈现给学生,在教学时侧重让学生观图、议图、思图。

看来,不少老师把这篇文章的解读放在了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白鹅的高傲上面,却忽略了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描述。而这一自然段除了描写鹅的叫声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表述就是写出了白鹅的忠诚与尽职,看守门户不亚于狗,凡是有生客进来或者篱笆外有人走动,它都要引吭大叫。所以在解读这篇课文时,我们就要深挖这一思想内涵,前面的几种解读学生从文字中自己就可以理解,根本不需要老师过多地引导与预设,但是鹅的忠诚与尽职却需要老师们去深挖。这样,在解读文本时学生就可以在深与浅中把握课文的要义了。

二、在对与错中厘清是非观念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一位盲童在春天的景色中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感受春天,从而让作者感受到了生命力与人生的意义。

一位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学习的感受,其目的也就是让学生体会盲童对生命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最终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但是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说:“老师,我感觉这篇课文写得太假了,是虚构的。你想一想,我们正常能看见时,小心翼翼去捉都捉不到蝴蝶,一个看不见的盲童如何能捉得到呀?所以我感觉它太假了。”他的话刚说完,就有许多学生在座位上嚷起来:“对呀,春天怎么能触摸呀?比如,我摸一个茶杯就能知道春夏秋冬了吗?”见此情景,这位老师没有办法来纠正学生的这些观点,因为学生说的是事实,如果硬把他们拉回教学预设之中,不仅说服不了学生,还会背上违反《课标》教学精神的罪名。于是,这一堂课就在你一句我一句的吵闹中结束了,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不了了之。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的另类解读,其实也是学生真实生活经验的写照,因为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真实就不加以纠正,而否定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解读文本不到位,没有预想到会出现这种结果,没有在对与错之间做出正确选择。

在解读这篇课文时,我们要紧紧抓住“触摸”这个词,以体验为重点,可以让学生来体会父母抚摸孩子的表情与感受,工人抚摸自己所做产品时的心情,老师抚摸学生时的爱意……让学生闭上眼睛来想象,以获取真实的情感体验。然后通过学生的阅读、感悟、交流、辨析等一系列活动来让学生知道对与错、是与非。这样,学生也许就能理解盲童触摸的不仅仅是花与蝴蝶,而是表现了盲童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所以,对于这些偏离中心的“另类解读”,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或者含糊其词,而应加以引导。教师必须在解读时做好预设,帮助学生在对与错之间做出抉择,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在主与次中学会触类旁通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一诗中的经典名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对于诗中“绿”字的用法与好处,一位教师在解读时为学生讲述了当时王安石作这首诗的情境:这首诗是王安石在被罢免后回南京看自己的妻儿时所作,当时王安石分别用了“过”“入”“满”等字。教师想以此来引导学生体会用“绿”字的好处,但是针对“绿”字的解读预设太多,加入了太多的背景介绍,导致在最后教学时,课堂上大部分的教学时间都用于如何让学生体会用“绿”字的好处,有点喧宾夺主。

其实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学生就已经学习过类似的诗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就有一首诗叫《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也就是说学生在四年级就已经接触过“绿”字的运用,只不过与《泊船瓜洲》中的“绿”字的词性不同,一个是形容词,一个是动词,但是二者的意思却是一样的,都表示遍地的绿色。所以,我们在解读《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只要让学生回忆四年级学过的《乡村四月》,学生就可以初步理解“绿”字的意思了,这样,就不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的课堂现象出现。

总之,解读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合理的文本解读是高效教学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廖玉蕙.写给语文老师的书――如何教出精彩的语文课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李桂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才智,2008,(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