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与学生能力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与学生能力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作者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心得,对如何创设不同的课堂教学情境及开展高中化学教学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课堂教学情境 创设原则 实践经验

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而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主阵地在于课堂。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内涵与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是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的过程。由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另外,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二、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1.生活性原则。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化学知识渗透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科知识结合生活、生产、社会问题特别是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展开,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因此应选取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应用化学视角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将“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化学课堂教学中。

2.主动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的形成和发展永远起自于主体的积极过程。智力是在主体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也是通过主体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主体活动,智力将无从谈起,因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应按照认识规律把这些过程进行“返璞归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变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封闭教学结构为“教、学、做合一”的开放教学结构。例如,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课堂实验就是一种很好的知识获取过程。我有一个教学习惯,那就是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实验的乐趣。虽然这种做法要求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前准备,但教学气氛和效果是相当不错的。

3.发展性原则。

一个良好的探究情境不仅包含智力发展的知识信息,而且蕴含着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情感信息;不仅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问题的起点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设置合理的思维阶梯,引导学生通过“手的操作,眼的观察,脑的思考”拾阶而上,应用已知去探索未知,从而获得“新知”,并把“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三、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经验

1.改变传统的教学程序,注重提问的艺术性。

以往我们在上物质性质课时,一般的教学思路是:将物质结构分析透彻进行性质预测进行实验验证。这样的课堂教学思路固然无可非议,但心理研究表明,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会引起学习者的心理、脑力疲乏,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我曾在氨的性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在引课时并未进行过多的讨论,而是直接进行了氨的喷泉演示实验和氨与氯化氢的“生烟”反应,并根据实验现象设计了以下问题:①喷泉实验说明了什么?②为什么喷泉是红色的?③如何从结构上分析氨具有与氯化氢反应的性质?从效果看,因为课的开始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兴奋点,再加上喷泉和“生烟”实验本身具有的观赏性,所以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也顺理成章地使学生马上进入了思考过程。应该说,这样的改变和及时的设问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2.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已不是新鲜的事,但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一味地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可能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新教师往往把备课的主要时间花在制作精美的课件上,而老教师则花在深入琢磨教材、巧妙处理教学内容上。两者的实际效果是新教师的课往往气氛不错,但华而不实,知识点的落实得不到保障,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老教师的课堂气氛有时候不一定很活跃,但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很大,“此时无声胜有声”。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也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实践中我发现,对于一些在课堂中无法进行的实验,如:铷、铯与水的反应,镁与干冰的剧烈反应等,可采用视频演示,引起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对于化学中的微观结构的学习,采用动画模拟,对于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积极的作用。

3.注重实验装置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但并非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能发挥出创造力,可见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教师直接所能给予的,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起来的。

我在实际教学中非常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来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材中对铜与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采用的装置至少有两大不足:一是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无色的NO难以观察到;二是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有毒,而又未连有尾气处理装置。为了达到更好的实验和教学效果,我将此实验的装置改进如下:

实验时,首先在两支50mL的针筒中各放入一铜片,将助推器推到底,然后连接好橡皮管并放入分别放有浓、稀硝酸的烧杯中(如图),最后分别吸入少量溶液后夹住橡皮管即可。实验现象如下: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红棕色气体,反应液呈蓝绿色,反应迅速(助推器上移快,甚至需要将夹子打开放出反应液以停止反应);稀硝酸与铜反应产生无色气体,反应液呈蓝绿色,反应较慢。另外,对于无色气体的检验可以采用取下橡皮管,吸入少量空气的方法进行;对于反应液颜色的观察可以将溶液推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以便能准确地观察到铜离子在水溶液中的颜色。这个改进实验很好地弥补了课本实验的不足,实验现象明显。实际上课时,在进行完演示实验后,我马上发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此实验改进的优点。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其他的适宜装置。从作业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已能很好地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表现出了较强的创造能力。

教育学家杜威就教育本质提出了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新课程下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只有植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深厚生命力的课堂。因此我认为,通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为学生化学思维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也正是实现化学知识为生活服务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日]左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美]里德利.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任文田等.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