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戏剧教学创作中舞台行动的分类与产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戏剧教学创作中舞台行动的分类与产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生都致力于戏剧表演艺术的研究,经过长期的探索,他发现,表演艺术实质上是“行动的艺术”。演员的英语单词翻译为“actor”,即动作的人,演员在舞台上生活,也就是在行动。研究舞台表演,行动乃重中之重。

关键词:舞台行动;角色;动作;舞台调度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48-01

形成舞台行动,最主要的三个基础为:

一、外部(肢体)舞台形体动作

所谓外部行动动作,即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和表情所展现出来的所有动作。但它并不是话剧艺术所独有的,舞蹈,戏曲,美术等艺术门类都存在这种行动。学生拿到一个剧本,上面或多或少的会有剧作家所给出的一些行动标识,可是如果要把文字变为话剧,那就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的身体和语言来展现。外部舞台动作不是我们戏剧艺术所独有的,一个剧目,大部分都是由外部舞台行动所组合而成,同时,外部形体动作也是内心思想的一个外在体现。一个角色内心,不能只靠台词来展现,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动起来,来让观众感受体会同时看到角色此时此刻的情绪变化。我本科时,老师为了强调外部形体动作在戏剧舞台的重要性,特意给我们排演了个片段,选择了《原野》这个剧作,我就扮演焦花氏,这个片段老师给我们排演成了一出类似于先锋话剧的感觉,中间加了两小节是我和对手没有台词,光靠行动,肢体舞蹈来表达内心意愿想法。这两段形体动作类似于舞蹈,却不全是舞蹈.他们是肢体语言的表述,带有内心情感的喜,怒,哀,乐。两个人物情感的交叉,一层接一层,都是用行动来表达的,非常的有训练价值。就拿片段开头的一幕简单的亮相来阐述,在这幕戏中,开始我是以戏曲的小碎步走出来亮相的,在走得一段戏中,我的节奏处理上也是不同的,开始我是缓慢的小碎步,但当我厌烦的焦大星在后面追赶我时,我便加快脚步,让人感觉到我是不想他追到我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对焦大星的态度是厌恶的。在我和大星的舞台行动中,肢体节奏的处理上,轻,快,缓,急都会表现出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作为教师,使用这个经典片段但是却不循规于平常,强调了外部形体动作,让学生深刻感受了戏剧作品当中外部舞台行动的重要性。并在我的四年学习生涯留下深刻印象。

二、人物台词动作

角色台词动作指话剧角色中的台词(包括对话,独白和旁白),是话剧艺术中最重要的手段。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主要手段,作为角色台词动作,角色说一句话,都带有主观角色内心反映,表现出角色内心想法,拿到一段台词,我们一般要引领学生思考:说什么,怎么说和为什么说,与行动一样,演员角色内心感受可以通过言语来展现,一个人生气和开心的时候,言语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研究台词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一句话在剧本当中,作家使用它,都是有潜台词的,都是在此规定情景中有作用的。例如《雷雨》中蘩漪最初和周萍的交锋中,她是处在主动地位的,每一句话都是进攻性的,如:“我怕你是胆小吧?”,“这屋子曾经闹过鬼,你忘了。”当扮演蘩漪的演员说这两句话时,不要单纯的带有试探攻击性,更要将对周萍的震慑和威胁表达出来。当她最后发现周萍打算离开周家,背弃对她的誓言,可是她心里清楚但却舍不得放手,对周萍的畸爱使她许多话都是忍受着屈辱,违拗着自己的天性说出来的,如:“萍,好了。这一次我求你,最后一次求你。我从来不肯对人这样低声下气说话, “不,不,你带我走,——带我离开这儿,日后,甚至于你要把四凤接来——一块住,我都可以,只要,只要,只要你不离开我。”这表明了一个绝望的女人的最后的、无力的挣扎,也显示出蘩漪性格里中国旧时家庭中女人的怯弱,地位低下的一面。当学生扮演这个角色时,教师需要训练并且引导学生注意挖掘这些台词所包含的内在意思。在这一段,蘩漪并不是只在单纯的请求周萍,尽管以她对周萍的了解,可能早已设想到结局。但这是对周萍最后的请求,让步和试探。如果学生在此处没有体验到剧本角色该有的态度,这时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同学生一起研究蘩漪的性格,对待爱情的态度,之后循序揣摩出蘩漪这个角色应有的正确感受。

三、静止(停顿)动作

静止动作又称为“停顿”和“沉默”。画家常常在画作里留白,特别是中国画,尤其突出。这是为了让观赏者们参与进作品里,将鉴赏者自己对画作的理解,融入进去。同样,在话剧作品中,戏剧最终时要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无论是商业演出,还是学校里校园交流,最终都需要观众来审核我们的劳动成果。话剧作品静止的时候常常带有丰富的演员内心活动,并且贯穿前后。停顿的长短因人而异,每个人对角色和对话在同一规定情景内有不同的感受,所以,静止的时长都是不一致的。但是,静止不能无故,随意。当我们需要静止时,学生和教师讨论时,大家要一起对此前和此后的人物心理做出分析和体验,要合情合理,不要为了静止而静止。这样,观众才能真正在寂寂的“无声”之处找到振聋发聩的“惊雷”之音。

参考文献:

[1]李彩霞.剧作家——论舞台行动的重要性[N].剧作家,2002-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