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评弹艺术的传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评弹艺术的传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7年年末,余红仙庆祝了她艺术生涯55周年。余红仙自青年时代从师学艺,后进入上海人民评弹团,现已年近古稀。55年来,她投身评弹艺术,参与演出的《双珠凤》、《描金凤》、《党的女儿》、《红梅赞》、《人强马壮》、《晴雯》等长、中、短篇评弹及开篇《红纸伞》、《王熙凤》等,获得广泛赞誉,在听众中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尤以一曲词作《蝶恋花・答李淑一》唱彻大江南北,为评弹赢得了全国性的影响。55年来,余红仙在评弹艺术的承前启后和推陈出新方面,起了卓尔作用,贡献斐然。

作为民族优秀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艺术主要体现于说、噱、弹、唱、演等诸种要素的综合之中。书目文本(脚本)虽然包含一定的文学性,却是其表演艺术的载体,发挥其说、噱、弹、唱、演的依据。至于曲谱,也只是其弹唱的某种记录而已。一句话,要保存之、发扬之,主要须靠其艺术的传承。评弹艺术的传承,以拜师跟师、生徒听书观摩、老师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为最有效。此外,便是生徒随师登台,通过排书、搭书与师辈资深艺人或师兄师姊拼档演出,从而受其引导辅教,在实践中得到艺术的传承。评弹团建立之后,群体性的培训休整、观摩研讨、排练演出,同样取得了传承艺术的实效。

余红仙曾先跟师学艺,之后与王再香、李伯康等前辈拼档,充当下手演出长篇。进入评弹团之后,即先后与陈希安、徐丽仙、蒋月泉、杨振言等拼档,又曾与严雪亭、杨振雄、朱雪琴、张鉴庭、姚荫梅等同台演出中、短篇书目。她还曾多次参加休整、培训,从而获得了优异的教化、丰沛的滋养、良好的传承。再加上自身的力学,遂达到了较高的造诣。而且,在评弹团这一名家云集的集体中,她不仅习得了高超的技艺,更受到了前辈艺术风范、艺品艺德的全方位熏陶。如今,余红仙和她的一些同辈也成了少数肩负评弹艺术传承的难得的师资力量,收徒授艺,悉心教育,以求评弹薪火相传。

传统艺术的修养和积累,加上年龄优势,使余红仙不但在传统书目的演出中,而且在现代题材的创新中同样获得成功,成为现代书目演出的中坚。同时,青春朝气和革命激情又使她演唱的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咏梅》、《十六字令・山》等成了深受大众欢迎的代表作。值得指出的是,这些现代书目的成功演出,毕竟靠的是传统艺术的功底。正如人们所说,传统艺术的水平决定着创新演出的水平。没有传统艺术的功底,也就很难取得创新的成就。换句话说,正是对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造就了推陈出新方面的卓越成功。

多年来,人们关注着评弹艺术面临的低迷处境。热心人士为之多方出谋划策,其中有人主张将力量着重于对传统书目脚本的记录和保存上。然而,脚本无非是评弹演出内容的文字记录,如果不与传统表演艺术结合起来,经说、噱、弹、唱、演等艺术手段的演绎,是无法诉诸于受众的视听而产生综合审美效果的。评弹自有其特殊的语言和叙事方法,未经整理的评弹演出脚本,甚至连一般的阅读价值都不具备。

也有人主张着力于记录整理老艺人的创作演出经验和口述历史。这些得到记录和整理的经验诚然珍贵,但并不能代替艺术实践。它们可以作为已入门者进修和研习的辅助教材,却难以作为未入门者学艺深造的津梁。总之,对于评弹这样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抢救、保存、发扬,必须也只有依靠其艺术的活的传承。

当前评弹界所遭遇的尴尬是,能够传承传统艺术的人,随着有艺能教的艺人不断老去,正日益减少――这,同样显示出艺术的流失。艺术的代代传承,形成不绝的艺脉,而传承人的缺失,将使艺脉枯涸,乃至间断而匮竭。

近来又有人提出,要想延续评弹艺术的生命,只有创新。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里,此话听来颇觉时尚。然而,当艺脉已成涓涓细流,没有了源头活水的情况下,开掘得再大的方塘也仍将是枯涸的。“枝干凋敝三秋树”,怎能再开“立异标新二月花”呢?今天仅存不多的老艺人已日渐体弱力衰,岁月流逝,时不我待。若不再抓紧传统艺术的传承,空呼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艺脉将继续枯窘,则评弹事业、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