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时效性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时效性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分析时效性农产品物流体系的特点,对其物流发展问题进行探究,以便物流供应链进行优化。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供应链

一、时效性农产品物流特点

时效性农产品与工业品相比,具有不同的自然属性,故其物流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产品的易腐性。时效性农产品,如果蔬等属于易腐烂的生鲜商品,为让其在流通过程中仍然保持新鲜和高质量,储藏时及运输途中均需要冷藏保鲜和低温处置。

(二)生产的分散性。时效性农产品生产规模一般不大,要想实现“经济运销单位”,需要集中多家农产品生产商的产品。因此,农产品流通前要在产区先进行集货在进行发送。

(三)生产过程的不可分割性。时效性农产品是一种有机植物产品,生产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如工业品一般分开生产、再拼装整合。所以,时效性农产品进入流通渠道前需要分类等流通加工程序。

(四)需求的非均衡性。时效性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如自然条件、地域因素等。由于时效性农产品具有生产的季节性和消费的长期性特征,其在流通中需要加工和储存,以此可调节供求之间的不均衡性。

(五)商品包装的难度性。时效性农产品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即一般形状不一,体积的大小不同。该物理特性下,只有包装具有很好的抗压和抗冲击的作用,才能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保鲜保质,所以也决定了农产品包装机械化难度很大。

(六)运输要求的较高性。时效性农产品是普通百姓日常消费的产品,关系到大家的身体健康。缩短运输时间、保持农产品的新鲜和产品高质,这要求时效性农产品具有较好的运输能力。

(七)仓储要求的较难性。时效性农产品品种繁多、流量较大,且每种产品对仓储要求不一致性的特点要求具有较高的仓储技术,从而提高了仓储成本。

(八)产品增值空间大。时效性农产品通过流通加工等一系列物流活动环节,能够实现比较高的增值。增值方面主要包括:产品配送增值、产品加工增值、产品包装增值等。

二、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探究

对时效性农产品的物流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剖析,为其物流供应链的构建研究做好基础,从而使构建的供应链更具有实用性。

(一)供应链节点的问题。首先批发市场发育不完全。在现代物流转向供应链发展模式的大环境下,批发市场还停留在传统物流发展模式之下,远远落后于社会物流的发展速度。而且我国的批发市场运作与市场准入不规范,需要国家法律对其进行规范管观。

其次农贸市场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普通民众对商品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农贸市场已无法保证消费者的安全,再加上我国大部分城市现均普及和发展大型超市,因其消费者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吸引了越爱越多的顾客。相反,质量和服务上都远远落后于连锁超市的农贸市场更多的是吸引再下一级的零售商,故农产品的运输又多了流通环节,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

(二)转化率低、物流成本高。我国时效性农产品流通方式仍以传统的粗放物流方式为主,且物流成本约占产品总价格的一半以上。由于时效性农产品的自然属性,流通过程中极易腐烂,既造成商品质量的下降,也造成环境的污染。同时我国时效性农产品大部分以散装状态运输,未经加工包装就流通到消费者手中,增殖率太低。我们应该学欧美走精益物流方式,运用包装加工技术、保鲜技术,以此最大化的利用资源、转化资源。

(三)存在产销的行政壁垒。目前,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在不同的地区仍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跨地区外销时效性农产品面临的障碍依旧很大,这就加大了流通环节的物流风险,从而可能会造成了产品的滞销,资源的浪费。

(四)农产品附加值低。当前我国大部分时效性农产品,如果蔬产品大部分使散装方式,未经包装加工处理就在市场上流通,基本无附加值。产品质量未得到有效的监督,质量和新鲜度得不到保障。合理利用资源,增加产品附加值,可有效提高生产者的收入,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五)物流环节过多、交易成本高。目前,批发市场依然位于时效性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核心地位,先在一级批发市场集中,之后转向二级、三级批发市场,最后再流入集贸市场、超市等零售商,其中多重流通环节增加了最后商品的价格。应尽量减少过多的冗余过程,多增加农户生产者直接到顾客或者直接流入超市等下游零售的辅助渠道。

参考文献:

[1]Thomas Jgoldsby. Using Activity-based costing to Reengineer The Reverse Logistics Chann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0.

[2]关旭,马士华,应丹丰.不确定条件下的多供应商一单制造商同步供货模型研究[J].武汉:机械工程学报.2011,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