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12岁以前的语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12岁以前的语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语文这条敞亮的路上,有一位以“小语三剑客之一”美名在大江南北传扬的行者,他就是“12岁以前语文”教学的倡导者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孙老师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是一位探索者、发现者和引领者,引领着学生攀登一座又一座思维的高峰。形成了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的教学风格。他的课总是“出乎预料之外,却在文本之中”, 师生一同经历获取知识与情感交融之旅,孩子们乐此不疲,思维灵动,情趣盎然,智慧盎然,诗意盎然。本期专题让我们一起随孙老师撑起的那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去领略他“12岁以前的语文”教学风采!

关注名师・孙双金篇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全国名校长”“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专家”“江苏省首届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和“2007中国十大小语年度人物”“2011年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称号。出版《美丽课堂》《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等多部专著,发表文章300余篇。

12岁以前的语文是经典的语文。所谓经典,就是经过历史的检验,被大众和专家所公认的典范作品。它具有几个特征:一是典范性,二是广泛性,三是历史性。为什么要强调12岁以前的语文是经典的语文呢?因为,人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而需要读的书籍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时间去读无限的书籍,那就要筛选,就要精选。经典的文本思想经典,它能给学生思想以永恒的启迪。经典的文本语言经典,它的语言形式永远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因此经典性是12岁以前语文的首选要求。

12岁以前的语文是种子的语文。所谓种子的语文,就是像种子一样能够自己生长,生根,开花,结果。我坚持认为,知识是分类的。有的是“叶的知识”,这样的知识虽然枝繁叶茂,美不胜收,数不胜数。但是因为多,所以难以全部掌握。因为多,所以难以全部消化。更因为是叶的知识,它自己不能生根生长,这样的多反而成了累赘,成了包袱。爱因斯坦说过“负担过重必然使人肤浅”。而“种子知识”则不同,它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更主要的是它能自己生根开花结果。什么样的知识是“种子知识”呢?那就是最基础的,最经典的,最必需、最永恒的知识。所以12岁以前的语文应该是种子的语文,是能够自己生长的语文。

12岁以前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所谓不求甚解,就是在孩子的懵懂期,不求透彻理解,不求深刻理解,不求深度理解。而是先吃下去,然后逐步反刍,慢慢消化,慢慢领悟。我有一个观点,12岁以前在学习经典语文的时候,遵循的原则是熟读背诵,不求甚解。当然不求甚解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求适度的理解,儿童能接受的理解,儿童喜闻乐见的理解。那就是快乐理解,趣味理解,儿童深度的理解。

12岁以前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要能为一辈子奠基那就是要练好语文的童子功。大家知道,练武之人从小要练武术基本功,只有基本功扎实,底蕴深厚的人,他的武术才能走得高远。同样道理,要使自己的语文素养走得高远,必须从小练就扎实的语文童子功。而这语文童子功,就是要从小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做到熟读成诵,滚瓜烂熟,张口即来,出口成章,达到厚积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理想境界。

12岁以前的语文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我认为由三“大石块”组成。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一块“大石块”是国学经典。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家文化,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主脉。《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经典,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那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就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二块“大石块”是诗歌经典(我把诗歌作为韵文单独列出)。有人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教育的核心是诗教。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教育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在广大中国民间,孩子牙牙学语,首先背诵的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要熟读这些朗朗上口的五言绝句。

小学诗歌怎么筛选,我个人认为应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以现代诗歌为辅。一二年级可以历代著名绝句为主,80首左右。三四年级可以唐诗为主,80首左右,五六年级可以《诗经》《古诗19首》《楚辞》《宋词》节选为主大约80首。现代中外诗歌可以名家短篇为主,精选冰心、泰戈尔、普希金等名家适合小学生诵背的名篇约60篇,这样小学阶段古诗加现代诗约300首。真正达到古人所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诗使人灵秀”的境界。通过诗教涵养我们民族的气质,培养有高贵气质的一代新人。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三块“大石块”是儿童文学经典。如果说国学经典、诗歌经典更多地的是面向过去,面向历史的话,那儿童文学经典就是面向现代,面向儿童。因为儿童文学是专门写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它充满幻想,充满想象力,充满情趣和童心。

我认为小学阶段儿童文学可大致分为:低年级以阅读绘本为主,中高年级以童话和儿童小说为主。当然教师要给学生精选名家名篇,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共享阅读,亲子阅读。

为了学好12岁以前的语文,我们语文教师要创设12岁以前的课堂为之匹配。那12岁以前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呢?我认为12岁以前的课堂有以下特点。

一、12岁以前的课堂是“四小”课堂

“四小”课堂是我一直所提倡的理想课堂。它指语文课要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小脸通红”是指课堂要吸引学生,要充满情趣,充满魅力,让学生的脸红起来。脸红了说明孩子的情绪被调动了,思维被激发了。“小眼发光”是指课堂教学触及到了精神领域,触及到了学生智慧领域,学生思维的琴弦被拨动了,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是指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课堂中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见,所疑,所获,所感,所悟。“四小”课堂真正体现了儿童的生命成长,是儿童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快乐家园。

二、12岁以前的课堂是“登山”课堂

所谓“登山”课堂,是指在课堂中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登山”课堂说到底就是成长课堂,就是发展课堂。新课改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许多活泼的课堂,好玩的课堂,热闹的课堂。但是透过表面的热闹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没有得到发展,那样的热闹是假热闹,是虚假的繁荣。

“登山”课堂要引领学生登三座大山。一座是知识的大山。哲人说:“知识就是力量。”孩子到学校来首先是学知识的,只有掌握好知识,他们才能成为有力量的人。一座是思维的大山。哲人说:“我思故我在。”好的课堂一定是对学生的思维有挑战的课堂,要让学生有紧张的智力生活,充满合适难度的智力挑战。有专家说,评价一堂好课的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在课堂中有效思维的长度。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苹果,这跳一跳就是对学生思维的挑战。我曾经说过,上山是身体流汗,上课则要让学生大脑流汗。一座是情感的大山。古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还处在情感的萌发期,发育期和成长期,在这个时段我们特别要对学生加强真善美情感的培育。只有用真善美的情感去熏陶学生幼小的心灵,才能让学生心灵更纯洁,情感更高尚,人格更善良。

三、12岁以前的课堂是问题课堂

所谓问题课堂就是课堂要向学生的问题敞开。传统的课堂,是由教师主宰的,所有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来的。这有它合理的一面,问题由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一环套一环,教学流程精致而省时。但是它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学生永远处在被动的接受地位,而当问题向学生打开时,学生则变被动为主动,他们可以主动地思考,主动地提问,主动地探究,主动地与教师平等对话。在创设问题课堂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这么几个方面。其一,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相信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二,要引导学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地去思考,去发现,去表达。其三,要鼓励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恐怕提不出很有水准的问题,但是教师要充满期待地肯定学生,赏识学生。俗话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学生只有在充满激励,充满赏识,充满赞美的氛围中才会思如泉涌,滔滔不绝。

四、12岁以前的课堂是故事课堂

所有的人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12岁以前的儿童,他们更会沉浸在故事的世界中,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故事的魅力在哪里呢?故事是一个奇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我们现实世界中所不及的美好想象。故事中有宝葫芦,故事中有功夫熊猫,故事中有变形金刚,故事中有青蛙王子,故事中有八仙过海……故事有动人的情节。小红帽有没有被大灰狼吃掉呢?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没有见到她可爱的奶奶呢?哈利・波特有没有战胜伏地魔呢?小王子在其他星球中见到他崇拜的人没有呢?这些情节都紧紧扣住孩子们的心弦,让他们欲罢不能。故事能潜移默化陶冶孩子的心灵。读了《小红帽》的故事,小朋友对大灰狼充满了憎恨。读了《皇帝的新装》,小朋友觉得那皇帝是多么的可笑可悲,对骗人者提高了警惕。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对那在大年夜中冻死的小女孩充满了同情和悲悯。我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相机穿插故事,让课堂充满故事的魅力。你会发现,当你开口讲故事的一刹那,学生的所有眼睛都变得闪闪发亮。

为了达到以上理想课堂的境界,12岁以前的语文的实施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让教学富有画面性或场景性

什么是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呢?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文章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或场景,在教学时,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逻辑,进行创造性发挥,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由此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

在创设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时,可采用如下手段:

1.教学语言的画面性。教师可用一两段富有形象性、画面感的语言营造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在学生面前展示文本所描写的生动场景。

2.电教手段的情境化。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在学生面前显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场景,能增加教学的情境可感知性。

3.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视觉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可以想象场景,可以想象画面,可以想象故事,通过想象,能够把学生带入那如诗如画的场景。

二、紧扣语言“披文入情”

我认为“披文入情”是语文教学里有情感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它是遵循语文学科规律,能充分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所谓“披文入情”,就是紧扣文章的重点,理解句子的句面意思,探寻句子的内在情意,体悟作者思想深处的情思,直至走进人物心灵的深处和作者发生情感上的共鸣。

“披文入情”的一般方法有:

1.咬文嚼字品意蕴。语言文字如美酒香茗一般讲究品评滋味,咀嚼、品尝、回味,在把玩中领略其中的韵味。

2.层层剥笋探情思。语言特别是有意味的语言往往有字面义、字中义、字外义,教师面对这一类文章就需要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走进语言内在的情感世界。

3.上下关联悟真情。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读者在阅读时必须上下联系,前后照应,沿着作者思路,体悟到他真正的感情。

三、教学是挑起矛盾冲突的艺术

语文经验告诉我们,所谓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要能敏锐地捕捉到隐藏在文本中的各种矛盾冲突。

智慧如何体现呢?要有矛盾冲突。有的矛盾是学生发现的,有的矛盾是教师挑明的。送别可以在家里送,在家门口送,为什么汪伦一直要送到桃花潭边,还是刚知道才急急忙忙赶来送别?这就跟我们的生活情景、生活实际产生了矛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矛盾,这里面就产生了智慧的火花。

纵观语文教学实践得较好的教师教学艺术,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善于挑动学生去发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并在理解这些矛盾冲突中启迪智慧、深化情感体验。

我上的《二泉映月》,让学生热泪盈眶,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引导学生发现了文本中的一个关键性冲突:一个中秋之夜,小阿炳随父亲来到二泉边赏月,父亲问他听到什么,他说除了水声什么也没有听到。父亲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你就能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阿炳长大之后,眼睛瞎了,又是一个中秋之夜,来到二泉边,却只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唯独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走进了阿炳的精神世界,理解了阿炳人性中最光明的东西――跟命运抗争、扼住命运的喉咙去创造世间最美妙的音乐。

许多文本都是多义的,尤其是文学文本,所谓“诗无达诂”。多义的文本到处隐藏着理解上的矛盾冲突,找到了这些矛盾冲突,就找到了用以教学的有价值的问题,找到了课堂的绝佳切入口,找到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