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师生活世界的回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师生活世界的回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活世界”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其动机缘于当代西方思想家对以理性为基础的“科学世界的反思与批判,在对欧洲传统理性的失落和人性沉沦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其目的是对生活世界的回归,对人类价值信念的回归,并重建人的“现实主体性的存在”1。直至今日,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世界”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胡塞尔把“生活世界”看作是“日常生活世界”,李文阁把它看作是“人的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与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人内在统一的生活世界”。

一、教师生活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

要理解教师的生活世界,首先就要了解人、生活世界、教育三者的本质以及联系。教师作为教育中的人,他的生活世界应是多维度的,但在众多的维度里,“人”这个维度应是最基本、最前提性的维度,其他一切对教师的释义如“教育者” 都应以“人”的存在为前提。本文就从“人”的世界和“教育”的世界这两个维度来阐述教师的生活世界。

“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人是符号动物,最代表人的本性的是人的文化,因此我们只有进入文化世界才可能认识人,文化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据此,孙正聿老师把人的世界分为“三重世界”:“自然世界”,“文化世界”和“意义世界”。人从“自然世界”向“文化世界”和“意义世界”的转变过程,就是人的“自我超越”的过程。孙老师对人的“三重世界”的划分,是从人本身的纵的发展角度出发的,说明了每个个体都有发展的需求,每个个体都充满了对“真善美”世界的向往和“有意义的生活”的追求,这是一种内在的自主的发展。

这“三重世界”正好跟教师发展的方向不谋而合,教师由“普通人”向“知识人”进而向“教育人”转变,正是依托于他所拥有的知识。教师由于拥有的知识结构和参与知识的方式与众不同而有别于“普通人”,成为“知识人”。教师在参与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个人实践知识,在反思提炼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知识,然后利用自己创造出的个人实践知识去影响人、感化人、培养出新一代的公民,从而成为“教育人”。教师就是在占有、消费、传递、生产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而获得发展的,实现从“生存”向“生活”的转变,实现从“普通人”向“知识人”向“教育人”的转变。“知识人”区别于“普通人”,正在于他的知识,而“教育人”区别于“知识人”,正在于他的知识的独特的创造性:培育新一代公民。

但不管教师处于哪一个层次,“知识人”也好,“教育人”也罢,都必须以“普通人”的“完整发展”为前提。在“人的世界”里,教师的发展是自在、自为、自由的,没有矫情,不必伪饰。真情自然流露,生命自由舒展,一切都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就如同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就唤起了为人母为人父的角色意识一般,就如同初为父母的人看见与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儿童就忍不住去摸一下,跟他说几句话一样。教育也就这样发生了。诚如宁虹老师所说,教育就是一种召唤,就像爱和友谊一样存在于情感体验中,存在于真实的情境中。

教师作为教育中人,他又是一个职业人,其生活世界还应包括“教育的世界”,这是从横向发展的维度来看教师的世界的。在“教育世界”中,教师处于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络中,有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学校的领导、教师与体制等的关系。在“教育的世界”中,教师在各种关系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这种角色是社会赋予教师的,并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而不断的变换,这种角色是外在于教师的。在“教育的世界”中,强调的是教师对学校所做的贡献、传授知识的精确度和效率、对体制的服从度;强调的是规训和教化;强调的是奉献和牺牲。

教师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人的世界”和“教育的世界”的双重世界;是一个包含了灵魂与肉体,道德与欲望,情感与意志的世界;是一个自由、自主却又充满了规训和教化的矛盾的世界。

二、教师的生活世界缺少了什么

然而在现实中,教师的生活世界单极化,严重倾向“教育的世界”而忽视了“人的世界”。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权利的丧失、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被忽略、以及教师生命价值被漠视。

1.教师教育权利的丧失

打开报纸,翻开杂志,阅读我们的教育论文,你就会发现对教师的批判铺天盖地,到处充斥着对教师应然状态的高高在上的研究,教师作为教育的工具成为被批判的对象。法律对教育的介入,好像并没有对教师的权利有多大的保障,相反教师连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权利都难以保障,教师怎样教,教什么都不能自主,一不小心,就会被批判,更严重者会被告上法庭。教师现在是“颤颤栗栗,汗不敢出”。我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小露丝从幼儿园回家,看到礼盒上的“O”说,“妈妈,我认识这个字母,是26个字母里的‘O’”。于是,这个母亲以幼儿园剥夺了自己女儿的想象力为由把幼儿园告上了法庭。她在陈述时是这样说的:女儿在没上幼儿园的时候可以把它想成苹果、饼干、鸡蛋等一切圆的东西,而现在只会把它说成“O”,最后幼儿园败诉。老师还能说什么呢?老师并没有阻止她去想啊!

2.对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忽略

教师话语权的丧失,还表现在教师作为教育意义的实践者,其个人的“实践知识”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专家、学者的理性话语处于强势地位。教师的实践知识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而非正规途径所获得的并在实践中得到确认的针对于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那部分知识,它可以囊括教师的信仰、价值观念、惯例等多项因素”。2尽管现在强调教师就是研究者,但教师对“研究什么,怎么去研究,研究结果怎样”仍处于被动状态。

3.对教师生命价值的漠视

教师话语权的丧失必然导致对教师情感的忽略、生命的漠视。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以一种角色而存在,并且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给这种角色加上各种美丽的富有诗意的名字:蜡烛、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看似对教师的一种赞美,实际是给教师戴上了美丽的镣铐,是在教师与其他人之间划下了一道“美丽的彩虹”。从此以后,教师就被桎梏在这道“美丽的彩虹”里,慢慢地,教师习惯了默默地付出,付出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智慧、甚至自己的生命。关注一下我们的教育新闻,你就会发现现在积劳成疾而导致教师英年早逝的事例越来越多:河南滑县年仅31岁的初二的班主任杜继红、36岁的清华大学的讲师焦连伟以及浙江大学36岁的博导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是什么导致教师的英年早逝?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难道是以牺牲教师的生命为代价吗?可悲的是,这样的悲剧还在上演,看看现在的“读名校,择名师”的热潮,就知道悲剧不会到此结束。教师的情感、精神世界甚至生命都变得微不足道。媒体宣传方面,总是带有鼓励教师牺牲家庭,牺牲个人幸福这样一种色彩。久而久之,教师的个体独立逐渐丧失,情感被压抑,教师的生活世界与教师自身分裂。

三、如何回归教师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琐碎的平凡的日常生活世界,包括人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看似庸俗却必不可少。在生活世界中,教师是一个有缺陷的“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完美的“撕裂”的人,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不能时时刻刻去求全责备他,而应该相信他是一个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拥有自主发展需求的人,我们更应该关注其“人的世界”,激发其自主发展的动机,创设一种自主发展的环境。

教师生活世界的缺失,并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制度的原因,人的原因,理论发展的原因,社会导向的原因,不一而足。我们已经处于这样的世界当中,不可能而且不应该逃避,惟有勇敢面对。那么,我们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呢?在这里,我粗浅的谈谈我的看法。

其一,还教于师,尊重教师的教育权利。还教于师,尊重教师的教育权利,就应该相信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师的职业品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的多元性导致了对知识理解的文化性和境域性,知识的文化性和境域性导致人们在理解人类遗留下来的知识过程中的主观意志性和理解的个体差异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知识的理解不同;在不同的处境中,对文化的理解也不同。在对待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时,我们应重视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充分相信他们,让他们放心大胆地去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

其二,尊重教师的生命价值。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有教书育人的责任。他首先是一个普通公民,应有普通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社会各界不能仅仅只关注教师的教学业绩,只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更应该关注其个体的内在情感和精神需要。对于体制,正如刘铁芳老师说的“他既是一种超然于人的形式化结构,又与人的作用过程息息相关”。“制度是人制定的,体制的运行惟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实现。因此,我们身处体制化之中,同时也处于人群之中。个体能否在体制化的裹挟中拥有足够的个性化的生存空间,能否与体制保持和谐与平衡,就在于体制的运作者在个人与体制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使得体制保持良性运作。”对教师而言,其最直接的体制运作者就是学校的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层。因此,校长有责任为教师创建一个和谐宽松的、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不仅关心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要关心教师情感、精神的健康成长。不仅关心其个人,还要关心其家庭成员。在处理教师工作过失问题时,应宽容帮助而不是指责训斥。时刻记住教师发展为先,生命完整为先。让教师既能发挥出“角色”所要求的作用,又不失为一个完整的人。

注释:

1.易连云:重建学校的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何晓芳,张贵新:解析教师实践知识:内涵及其特征考察[J],教师教育研究,2006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