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常态下我国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及模式选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常态下我国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及模式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针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地区间的差异大等现象,深入探析我国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的选择。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介绍城市化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了我国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影响因素和典型的城市化发展的模式,希望有利于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动力机制 发展模式 城市化 影响因素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乡间二元结构化、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发展的不足,贯彻和谐理念,在我国城市的发展中,还需要不断的探讨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从而寻找到一条科学高效的城市发展之路,来推动我国城市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城市化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城市化发展的含义

由于城市化研究的角度不同,在加上城市本身发展具有复杂性,所以对于城市化发展含义的界定有着多种不同的解读,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一般来说,城市化也被称为城镇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及其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使得居住在城市、城镇地区的人口占人口总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二是社会发展由主要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农村型社会逐步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的现代城市型社会发展的过程;三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城市化发展的本质归根到底来说,是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经济结构转换与重组,及城市发展要素与城市经济关系不断被创造与扩散的过程。

(二)城市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发展间不平衡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其他的经济现象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地区间的城市化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东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与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中国的城市发展报告来看,从改革开放到2008年,我国东部地区新增的城市有215个,西部新增城市只有85个,而东西部之间的城市个数比例为1:0.4,人口比例为1:0.27,东部的城市化率是54.6%,西部是35.7%,单单城市化率来说,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1.5倍。这些数据深刻的表明了我国城市发展的地区差异十分的明显,区域间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2、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不同步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工业化是城市发展的经济内涵,而城市化则是工业化发展的空间表现,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新常态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面临转型时期,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力,大力的推进工业化,促进专业的转型,各个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迅速上升,这反映了我国的工业化逐渐的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与高新技术产业型转变,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的下降。而就目前来说,我国劳动力还是十分的充足,这就造成部分劳动力面临失业的形势,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对城市发展来说,劳动力的素质与质量不适应工业化发展的要求,会阻碍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

二、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可以说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经济现象,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在不同的时期,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也有所不同。下面分别从经济、科技、基础设施与投资等因素入手来介绍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经济因素

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从农业角度说,虽然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发展的一个重点就是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在整体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但是,农业产业的发展仍然有利于推动城市的发展。首先,农业的发展能够为城市提供丰富的食品与工业原料的物质,满足城市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其次,农业的发展,来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推动了城市生产力的发展。再次,能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进而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从工业角度来说,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动工业的发展,拓展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大力的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二)科技因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发展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速经济的增长,进而有利于推动城市的发展。据资料统计,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中,科技因素对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资本与劳动力因素所带来的贡献,从上个世纪初的5%―20%到末期上升为60%―80%,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新常态下,我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出台各项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外,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从沿海到内陆,建立不同的经济特区,积极引进各项高新技术与外资,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城市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影响一个城市投资水平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经济发展对城市的需求程度,也是城市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反映了市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也是评价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营,不仅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增强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还能够有效的改善城市的环境,维护城市的稳定发展。在新常态下,在我国城市的发展支出中,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了显著的提高,完善了城市发展的投资环境与居住环境,不仅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的发展水平。

(四)投资

在经济的发展中,投资、消费、出口可以说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三辆马车。在新常态下,投资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推动了产业集聚与升级。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投资这个重要因素,对城市发展来说,通过投资所形成的物质产品数量与质量带来的改变,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经济发展的水平,并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投资一直是一个重要因素,从90年代末的4517亿到2003年的55119亿,增长的幅度之分的大。伴随投资总量的加大,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在不断的提高,从二者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城市发展的模式

(一)典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以东部地区城市发展为例

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靠近沿海,地势平坦,气候条件优越,从社会经济条件来说,经济发达,水陆交通便利,城市辐射作用强,人才集聚等等,成为城市发展的有利因素。东部地区城市的发展模式主要构建城市群的方式为主,其中包括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极大的推动的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以长江三角洲为例,以上海为中心,涵盖了16个大大小小的城市。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长江三角洲主要走的是以农村带动城镇发展、城镇带动城市发展、城市带动大城市发展,最后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的模式,取得的较好的成效。进入21世纪以来,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又出现了城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特点,这样大力的推动了城市的产业发展,提供许多的就业机会,有效的拉动经济增长,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的发展水平。

(二)我国城市发展的特殊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城乡一体化一次是由城市融合含义演变而来的,在根据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下,我国学者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概念。通常来说,城乡一体化的含义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在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促进城市与乡村之间相互结合。从江浙城市发展的模式来说,江浙城市仅仅的抓住了改革开放这一好时机,在考虑实际情况后,敢于突破传统的“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发展模式,而是大力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使农村的发展和改革步伐快于城市,从而创造了城乡工业一体化发展,促进城市、农村以及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模式。

在新常态下,急需要改革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这些因素的改变,将大大的影响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步伐与城市模式的选择。总的来说,要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需要善于利用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分析每座城市发展适合的模式,这样才有利于推动城市进程的进一步深入,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与转型。

参考文献:

[1]王曙光.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

[2]孙振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空间效应[D].东北财经大学,2014

[3]李俊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发展模式的转换路径与优化方向[J].现代经济探讨,2015(02):10―15

[4]侯为民,李林鹏.新常态下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动力与路径选择[J]. 经济纵横,2015(4):11―16

[5]王树春,王俊.论新常态下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动力机制[J]. 贵州社会科学,2016(1):117―121

(顾晓媛, 1977年生,桑德国际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