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原因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原因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善于发现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项艰苦而又意义深远的工作。作为教师应注意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不仅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参与,发表独立见解。要抱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问题意识在学生头脑中扎根,让学生在放飞思维与想象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问题意识 原因 培养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133-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项艰苦而又意义深远的工作。小学生天性好奇,求知欲旺盛,作为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参与,发表独立见解。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方法和技能的体现,而提出问题则需从新的角度去反思、认识问题,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1 影响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原因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勇于提问,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就是要有求知探索、不耻下问的心态。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善于发现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1 教师认识不到位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双基落实,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近几年受新课改理念影响,表面上这种现象没那么明显,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关注教学结果,觉得学生的学习体验及问题意识的培养,对获取知识无直接影响。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过多放手让学生提问,会偏离教学预设,打乱进度,让学生问不如教师直接问快一些。更有教师还认为一旦学生的话题打开,会造成课堂纪律失控。这种抱着完成教学任务的态度去教学,使学生问题意识慢慢淡化,不利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教师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重视是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学生态度不积极

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不积极发问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怕老师;二是怕同伴;三是怕动脑。学生担心自己的提问会打断教师的思路,引起教师不满。学生还怕自己的提问过于简单,会引起同学嘲笑。还有学生满足现状,认为对知识已完全掌握,害怕动脑。从调查中发现,学生提问的欲望与学生年龄的增加呈反比下降,越大的孩子越不愿开口。因此,学生的心理干扰也是影响学生问题意识较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教学模式不灵活

目前以教师讲授为主仍是数学课教学的主要方式,这种一问一答式的传统教学,造成学生对教师依赖心理过重,习惯于教师提问。即使在面对一些发散思维的问题时,学生也不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问题意识。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容易形成不良循环,不利学生自主学习。

此外,影响学生问题意识薄弱还有以下因素,如在教学中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足,情境创设不当,缺乏耐心引导等等。

2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2.1 转变观念,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改变原来单一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面貌,这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唯有自我意识的充分觉醒,才能有个性潜能的全面释放。教师应注意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发展。促使学生通过大胆猜测、探索、验证来体验数学,发现数学问题,提高学习欲望,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2.2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愿意问发展到敢于问,这是问题意识深化的重要标志。学生认知发展就是“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反复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起探索欲望,引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在教学“倒数”时,我在上课伊始,写出:( )×( )=1,我毫不犹豫地报出多组两数相乘等于1的例子,学生觉得很奇怪,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自然就引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如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我先让学生任意报分数,学生一说出分数,我很快就报出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惊讶不已,自然就产生疑问:“老师为什么判断如此迅速准确呢?究竟有什么奥妙?”好的数学情境是现实的,最能直接反应教学的重、难点,为教学服务。因而,有效情境的创设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2.3 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条件,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思考中操作,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

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每组同学任意用若干小正方体拼摆成长方体,每组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数量可能不一样。再让学生汇报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在此过程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最后通过验证得到,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在这样一个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

2.4 鼓励质疑,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质疑,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时,学生可能会对“小数的末尾”产生疑问,教师要注意抓住时机,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理解“小数的末尾”和“小数点的末尾”,以加强对此概念的理解。学生乐问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哪怕学生提出的问题较肤浅,也要先保护其积极性,从中再去捕捉思维的闪光点。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要抱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问题意识在学生头脑中扎根,让学生在放飞思维与想象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石锋.小学数学难点教学技巧与案例[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183.

[2] 宋茂蕾.小学传统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功(教育),2010(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