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正确认识我国的需求不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正确认识我国的需求不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概念不直接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需求是一个宏观经济学概念。它指全社会对商品(含服务)的需求,即总需求,也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

那么,凯恩斯是如何定义有效需求的呢?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第一次用明确的经济学语言对有效需求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从供给方面看,每个企业家都期望所雇用的一定就业量生产出的产品能得到这样一种“卖价”,这个卖价应该不低于企业家在生产经营中所付出的生产要素的成本,加上他所预期的最低利润之和。把所有企业家的“卖价”加起来就是所谓“总供给价格”。令Z为雇佣N个人时的产品的总供给价格,则Z和N之间的关系可以写为Z=Φ(N),该式可以被称为总供给函数。从需求方面看,全体企业家也会预期他们在雇佣一定工人时,社会购买这些工人生产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即全体企业家预期社会上用来购买全部商品的价格总和,这便是“总需求价格”。令D为企业家雇佣N个人时所预期的买价,则D和N之间的关系可以写为D=f(N),该式可以被称为总需求函数。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相等时的总需求价格,就是有效需求。若用方程组表示,有效需求就是

Z=Φ(N)

D=f(N)(Z=D)的解D=Z=D*。

从凯恩斯对有效需求的解释中可得知:尽管凯恩斯借助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定义有效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均衡点一定处于充分就业水平。这与萨伊定律所表述的“规律”是不同的。当总供求的均衡点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时,就是所谓“有效需求不足”。可见,“有效需求不足”实际上是以充分就业时总供给为基准的,它表示有效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时的总供给的情形。

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定义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实践背景的,这个概念直接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吗?

对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市场机制成熟,市场体系完备,而且已实现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已被吸纳,因此,充分就业的情形是可能存在的,以此情形下的总供给作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基准是有实际意义的。然而,在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里,不仅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是相当不完善的,更重要的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不可能被完全吸纳,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充分就业在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存在,相应地,充分就业下的总供给也不可能实现,若以这个总供给作为发展中国家总需求不足的基准,则意味着,即使除劳动力以外的资本等资源处于超负荷使用,宏观经济过热,也要被判定为总需求不足,这显然是荒唐的。所以,本来意义上的有效需求不足概念不能简单地用于发展中国家。

二、对发展中国家需求不足概念的定义

虽然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概念不直接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但它却给我们以启示,使得这一概念在经过适当改造后能用于发展中国家。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充分就业时的总供给实际上就是发达市场经济体的潜在产出量。笔者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虽然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充分就业,但经济体的潜在产出是存在的,因此,可借助于潜在产出来定义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不足概念。这意味着对潜在产出概念需要重新加以界定。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潜在产出或潜在增长率(潜在的产出和潜在增产率在数量上是不同的概念,但对其中一个概念的定义必然限定了另一概念的内涵,因为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前者是绝对量,后者是前者的相对变化率)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例如,在国外,有学者将潜在产出定义为充分就业的产出。而国内一些学者对潜在增长率的表述也各异,有将其表述为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时的增长率;有将其表述为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增长率;也有将其表述为通货膨胀为零时的增长率。还有学者提出:“潜在增长率不仅仅指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时的增长率(此时的增长率可以定义为“自然增长率”),而且是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利用时的增长率,是自然增长率、结构效率和体制效率共同处于最佳状况的增长率”。

将潜在增长率定义为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增长率,实际上是将供求平衡下的产出量等同于经济体的最大产出量。而将潜在增长率定义为自然增长率、结构效率和体制效率共同处于最佳状况的增长率,实际上是将具有短期性质的潜在产出概念长期化了。上述其他三种定义在内涵上实际上是相同的。如前所述,这种定义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但是,任何类型的国家,在既定的制度、结构、技术和生产资源等条件下,经济系统的最大产出是存在的。因此,可以将潜在产出定义为:在制度、结构等长期因素和生产要素既定的情况下,经济系统的最大产出量。对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来说,这种最大产出量就是充分就业条件下的产出量,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最大产出只能是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时的产出量,与此同时剩余劳动力和隐蔽性失业存在,甚至大量存在。

至此,我们可以将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不足定义为: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不足是指总需求小于制度、结构和生产要素等既定的条件下经济系统的最大产出的情形。在此情形下,除存在自然失业外,公开性失业和隐蔽性失业仍大量存在,甚至还存在明显的生产能力过剩。因此,闲置生产能力是否存在可成为判断需求不足存在与否的直观判别标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生产能力闲置不是局部的、结构性的,而是大范围的、总体性的。

三、中国存在总体性需求不足

无论从经济理论还是从实践经验看,中国这样一个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出现长时间的需求不足,似乎令人难以理解。也许正是受传统理论观点和以往经验的影响,有的学者至今都对中国近年来存在总需求不足持否定观点。例如,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并非有效需求不足,而是生产过剩。在这种观点看来,人的欲望永远也没有完全满足的时候,因此,过剩现象的存在,是由于体制等因素的阻碍,使得资源不能向新需求指示的方向流动。应当承认,中国的确存在供给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经济增长也受到来自供给方面的约束。但是,在当今中国,从消费欲望上看,大多数居民对现有商品的需要远没有得到满足,甚至有一部分居民还未越过本来就很低的温饱线,在此情形下,却有大量生产能力过剩。因此,否定需求不足的存在是站不住脚的。另外,这种观点还隐含有一种严重的误解,即将建立在人的欲望上的需要同宏观经济学中的需求混淆了。

还有学者认为:最终消费的物质面需求不足的问题并不明显,内需不足的是服务业。作者用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主要有:1998-2001年,国内市场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年均增长率为105%,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2个多百分点。另外,2002年1-8月份汽车销售量大于产量。通讯类产品的销售量增长率均在10%以上。笔者认为,上述依据不足以支持作者的观点。因为,第一,商品零售总额与GDP的口径不同。即使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大于相同口径产量的增长率,最多也只能说明相应的新增库存量在减少,而不能说明生产最终消费品的生产能力不过剩。在非意愿库存量较大时,厂商完全可能在生产能力部分闲置的情况下,动用库存填补当期的供给缺口。第二,汽车的销售量大于产量以及通讯类产品销售量增长率快并不能说明这两类产品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充分利用,即使这两类产品的生产能力无过剩,也不能以偏概全,因为总需求不足毕竟是一个总量概念。

根据前面的讨论,判别中国是否存在需求不足的标准应该是总需求(有效需求)是否小于潜在产出量,直观性的判别方法是看是否在较长时间里,大范围地存在生产能力的过剩。

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显示,在普查所涉及的9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1995年全国有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这种生产能力大量闲置的情况在1995年后的多年里一直没有明显改善。据胡鞍钢的保守估计,1998全社会闲置的生产能力按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类,分别达到286%,193%和283%,工业闲置生产能力为233%。1999年,机械加上和家电行业闲置生产能力高达40-50%。另据2000年国内贸易部商业中心对国内市场609种主要商品的调查,供过于求的比例高达796%,比1998增长了478个百分点。国家经贸委对2002年下半年主要产品供求的调查情况表明,600多种被调查商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占88%,无供不应求商品。供过于求的比例又比2000年提高了84个百分点。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在1995年以来的多年时间里,一直存在大范围生产能力的过剩。因此,我国存在明显的需求不足。笔者认为,尽管垄断和一些制度以及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存在,导致供需结构一定程度的错位,进而影响了供需平衡。但是,我国现阶段的需求不足主要是总体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