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渐行渐远的冯氏电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渐行渐远的冯氏电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冯小刚的电影幽默、诙谐、风趣,甚至于有些自嘲,其醒目的特点就是:调侃,也就是取消生存的严肃性,将沉重的人生化为轻松一笑。但是他的新作《夜宴》,不满足于仅仅在国内受欢迎的现状,力图创作出符合世界观众口味的大片。但是冯小刚的这次转型并不是成功的。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故事结构、故事内容和主题、台词、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对《夜宴》进行分析,以说明中国电影需要有着中国特色和风格,而不是一味的跟风。

[关键词]冯氏电影 奥斯卡 中国传统文化

继中国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在2001年奥斯卡电影节上一举获得最佳外语片后,中国导演蜂拥而至,开始了向好莱坞进军的步伐,相继创作出符合好莱坞大片要求的电影,试图在奥斯卡上再度辉煌。例如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陈凯歌的《无极》等,冯小刚也不满足于仅仅在国内受欢迎的现状,力图创作出符合西方观众口味的大片,因此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阵容的《夜宴》应运而生。

《夜宴》取材于莎翁的戏剧,是中国版的《哈姆雷特》,也是冯小刚两年磨一剑的作品。冯小刚希望《夜宴》能吸引美国观众的眼球,进攻2007年的奥斯卡,从而让自己的电影走向世界。但是事实证明《夜宴》在奥斯卡上颗粒无收,笔者认为这是必然的结果,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夜宴》失败的原因。

一、结构――旧瓶装新酒

为了得到西方观众的认同,冯小刚选择了他们熟悉的莎翁的《哈姆雷特》为蓝本。这样使《夜宴》从题材上看起来就走了国际化的路线,但是《夜宴》仅仅选取了《哈姆雷特》中的弑兄篡位、王子复仇、悲剧结局的框架,这些并不足以支撑取材于莎翁戏剧的说法,这部电影只是用莎翁戏剧的瓶子装了冯小刚的假冒伪劣的酒水。《哈姆雷特》是一部戏剧,《夜宴》中演员们化着艳丽的妆容,穿着锦绣华服,在舞台上踩着步点,唱念对白,这些因素使得这部电影像是一部戏剧。同时《夜宴》中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内景拍摄,整体的场景设计极有舞台的结构感和空间感,用大片厚重沉郁的颜色渲染,光线非常集中,而深沉的部分则非常庞大。

但是冯导忽略了一点就是,电影和戏剧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它们在演员表演、舞台结构、表现方式等等方面又是有着很大不同的。电影毕竟不是戏剧,因此《夜宴》并不能像《哈姆雷特》那样用戏剧的手段来呈现电影所要表达的东西,只是一味的模仿必然成就不了《夜宴》。就像是张艺谋导演的《英雄》的故事框架照搬了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罗生门》,叙事手法上有很重的抄袭色彩,尽管《英雄》在色彩、风格、武打场面上大做文章,但还是逃脱不了惨败的结局。

二、主题――与莎翁渐行渐远

《哈姆雷特》的主题是王子复仇,而《夜宴》虽然打着中国版的《哈姆雷特》的幌子,但是在主题上其实已经与莎翁的作品渐行渐远了。《夜宴》中穿插了更多的缠绵的爱情,还有就是关于欲望、权力的争夺,以及人性在这场争夺中的扭曲。冯小刚曾经表示,他想要在影片中传达给观众的不是华丽的场景和炫目的特技,而是被欲望和寂寞吞噬的人性。但,《夜宴》的主旨似乎与冯导所要表现的主题背道而驰了。

片中厉帝弑兄、追杀侄子、霸占嫂嫂,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冷血动物。但是在最后的夜宴中,他得知婉后想要自己的命,万念俱灰,喝下了毒酒,成为爱情的殉葬品。这个结局是不完整也是不可信的,因为有着熊熊野心的一代枭雄,竟然轻而易举的为了女人断送性命,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婉后,在厉帝死时她并没有达到目的后的满足,而是满脸的不舍与无奈。在太子替婉后挨了一剑以后,影片到达高潮,此时,《夜宴》已经完全变成了一部轰轰烈烈的爱情片。诚然,在当今的商业电影中,爱情无疑是最大的商业看点,但是《夜宴》中主人公盲目的爱情纠葛实在是与电影的主题格格不入。

莎翁的《哈姆雷特》中,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人物动作真实可信,而《夜宴》中主人公性格成了各种性格的太杂烩,厉帝的凶狠、野心与柔情,婉后的无助、善良与残忍,都是被导演刻意安在人物身上的。只有周迅饰演的青女是个单纯、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女孩,但是影片对她的表现基本上就是蜻蜒点水,一笔带过,使电影丧失了本应有的感动与震撼。

三、台词――一味的模仿之作

《夜宴》的台词采取的是半古半今的形式,电影中出现大段的文言句子,显示了创作班底文化底蕴的厚重,同时也符合片子五代十国的背景。如果编导一直都坚持这种手法,那么我们可以说冯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但是,在大量的文言当中本片又穿插了许多本不应该出现的现代词汇,例如甜食、诚信。当身着古代服装、满口之乎者也的主人公突然冒出一句当下很时髦的词汇时,观众想不出戏都难了。电影中主人公大段的戏剧台词,这是莎翁式的华丽长句,很有抄袭莎翁戏剧的嫌疑。戏剧就是戏剧,电影就是电影,各自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样的东施效颦虽然动机是好的但是方法很难让国人接受。

冯导的这发转型之作是直接面向奥斯卡的,他认为模仿莎翁容易获得西方人的认同,但是制作者忽略了莎翁无人替代的地位为他们设置的是成功的一道屏障而不是成功的催化剂。就像是张艺谋的作品《十面埋伏》也是半文半自的形式,但是张艺谋用尽了浑身解数也没有使他的作品冲进奥斯卡。

四、中国传统文化――解构不是出路

武打同样也是《夜宴》的一个卖点,虽然冯小刚说《夜宴》并不是一部武侠电影。里面的打斗只是为了故事情节需要而设计的,是属于整部电影的一个构成因素,一种表现手段,但是片中大段的武术表演,很难为冯导的说法作出解释。解构中国的武侠电影李安是始作俑者,他取得了成功,张艺谋、陈凯歌等纷纷效仿。中国有一个李安就够了,拿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谄媚西方观众应该是中国电影界的耻辱。并不是有了《越人歌》,有了戴着面具的舞蹈表演就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曲解和肢解,这不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会使西方观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误解,在世界上造成不好的影响。

扪心自问,中国电影的国际化非要以牺牲民族文化为代价吗?我们看看同样是处于亚洲的韩国,同样是高票房的电影,《生死谍变》《太极旗飘扬》、《实尾岛》不但赢得了市场,还赢得了口碑,赢得了民心,而抛弃民族文化的中国电影必将被中国观众所抛弃。有了《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的失败,中国导演应该明白通过这种方法来打入国际市场是行不通的。

结语

翻开近二十年的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大制作的电影越来越少,好莱坞也开始走小制作的路线,小制作并不一定不好看,只要是观众爱看的符合市场规律的电影都会有一定的市场。

奥斯卡电影节只是美国国内创办的一个电影节,美国是电影世界的龙头老大,所以各国电影人都不遗余力的冲刺奥斯卡。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抛弃一切因素来“申奥”,似乎不太妥当。其实,设立电影节奖项是为了刺激电影人更好的创作出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不是为了得奖而颁奖,那样电影节本身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根据这些分析,冯小刚的《夜宴》能走多远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不是中国观众想要结果,中国观众还是希望看到冯导创作出像以前那样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作品,而不是一味的谄媚和跟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