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循环农业发展必要性及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循环经济学的原理,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1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与循环农业的关联性
现代社会,人类不当的社会物质变换方式,即“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泄”已经产生严重的生态危险,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发展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可供选择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全称为“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它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宗旨,基于三大技术载体(即环境无害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及废物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倡导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以促使污染物排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实现,并由此促使经济活动转向生态化,最终改变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究经济效益的不可持续发展观。循环经济特别强调“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1]。循环农业是基于循环经济的原理,在现代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综合应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以先进的管理手段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和良性循环,形成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全新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征为可对农业的消费方式及增长方式从根本上进行转变,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再循环原则。减量化原则即为“九节一减”。“九节”即节电、节地、节种、节水、节肥、节油、节药、节柴(节煤)、节粮;“一减”即减少农业从业人数[2]。在农业生产领域推行“九节一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化肥及农药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增强土壤对碳的固定能力,以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再利用原则即做强加工业。通过深度加工及系列开发,将各类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变废为宝。这样既可节约能源资源,又可减少对环境产生的二度污染。再循环原则,即发展“白色农业”。“白色农业”主要指对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种中心为微生物产业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目前,我国农村对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沼气。因沼液可以代替农药,沼渣可以代替化肥,因此推广应用沼气是广大农村发展循环农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可见,发展循环农业必然要利用循环经济的原理,循环经济与循环农业紧密相关。
2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
当今的农业生产可以说是一种“高碳农业”,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每年生产出各类农作物秸秆约7亿t,畜禽粪便约40亿t,每年农业对化肥的消耗量在世界总的化肥消耗量中约占25%;全球农业用地大量释放出可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如二氧化碳等),与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相比,前者是后者的1.3倍,相当于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150亿t[3]。高碳农业的高耗能、高污染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之一。与此相比,循环农业是排放温室气体最少却能获得最大收益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它属于能耗低、污染小、排放少的低碳农业,其特征是高效、节约、安全[4]。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农业势在必行,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2.1发展循环农业是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威胁的必然选择据专家分析,气候变暖将导致降水减少,使农业生产缺少水资源;使害虫存活范围更广、活跃时间更长,加剧病虫害扩散;加速土壤退化、侵蚀和盐渍化,削弱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作物生长发育加快,生育期相应缩短,致使产量逐步减少。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2030年中国种植业的总生产能力可能会有5%~10%的下降幅度;2050年中国的粮食生产总水平将比2000年的5亿t有14%~23%的下降幅度;到21世纪后半叶,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大的下降幅度达到37%,我国将来出现的粮食缺口将达到7%~8%[5]。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发展具有“三低”(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特征的循环农业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威胁的唯一选择。因此,发展循环农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和应然之策。
2.2发展循环农业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构建现代农业的紧迫任务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已初见端倪,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强。因此,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适应气候变化的现代农业已经迫在眉睫。现代农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这就需要大力开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收益的农业机械,降低“石油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资源节约型技术、环境友好型技术和生态文明型技术为支撑,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经济,最大限度地降低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总之,在当前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只有高效、清洁、安全的循环农业的理念和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因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循环农业,已成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2.3发展循环农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助推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类越来越依赖于资源与环境。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及资源消耗大国,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效益,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而循环农业生产的核心为节能减排,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及节约利用进行强调,以达到减少排放、降低能耗的目的,进一步促使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发展、经济效益、能源再生利用等生产方式的实现。因而,对循环农业进行大力发展,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促使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现。
3循环农业的发展途径
3.1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要对循环农业进行发展,应在资源互补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在产业体系中综合种植业与养殖业,实现一体化经营的目的,将种植业中产生的副产品如秸秆等废弃物变废为宝,在养殖业中进行有效利用,以促进资源节约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牲畜粪便,使之成为种植业需要的有机肥,以对废弃物进行重新利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可以减少粪便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还可有效地减少因秸秆焚烧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3.2促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大力发展沼气在发展循环农业的过程中,可通过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实现一体化经营,以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生态和经济效益。另外,还应大力发展沼气,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六合竹镇启动了生态种养项目,对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进行有效的探索,通过深加工,促使产业链的循环增值,可有效地连接工农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6]。
4结语
循环农业要求人们在农业发展中倡导循环经济的“3R”原则,其也是一种生态高值的农业模式,其本质依然属于生态经济范畴[7]。现阶段对循环农业进行提倡并大力发展,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贯彻科学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8-9]。我国现代农业的特色之一即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发,以发展循环农业为载体,因此循环农业是我国正在践行的一条低碳农业发展之路,将是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革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