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泸州长江奇石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长江奇石是世界奇石文化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泸州长江奇石以其资源丰富、品质优、形态画面绝佳等特点而盛誉世界。泸州已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长江奇石文化城”称号,长江奇石作为稀缺资源,其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十分突出,开发并保护好长江奇石资源对于提升泸州市文化旅游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泸州地处川南要地,为长江上游的第二大城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泸州老窖1573”的酒文化和泸州长江奇石文化。泸州长江河段133公里,得天独厚的地质、地理、水文、人文条件孕育了质佳、形美和意特的长江奇石。泸州长江奇石已成为本地旅游文化的重要资源。
一、泸州长江奇石文化发展现状
1.悠久的历史文化铸就了当今泸州长江奇石文化的蓬勃
发展
泸州长江奇石文化历史悠久,上溯至周朝。唐代、北宋、明清时期,政府官员、文人雅士以及民间百姓喜爱收藏长江奇石,进而形成了采石、藏石、赏石、贸石为主题内容的长江奇石文化。杜甫、黄庭坚曾撰诗予以褒扬,林有麟、张大千、王朝闻对其倍爱有加,本土学者夏华炳著《奇石学基础》和《赏石理论与实践》专著进行学术研究,奇石爱好者撰写了数以万篇的赏石文章,这为泸州长江奇石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2.泸州长江奇石绝美性为中国长江奇石文化城注入了文化活力
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造就了泸州长江奇石的绝美性:产量高、品质优、品种多、画面奇,这些特点为中国长江奇石文化城注入了强大的文化活力,泸州长江奇石因此扬名国内外。2013年4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泸州“中国长江奇石文化城”称号。泸州长江奇石经过20年的复兴和发展,如今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泸州长江奇石多次在国内外奇石文化活动中荣获金奖。报刊、网络、电台等媒体对泸州长江奇石予以大量的宣传和报道,尤其是CCTV-4《走遍中国・泸州》播出“泸州长江奇石”、“寻找泸州空心石”后,泸州长江奇石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联合国官员艾斯德尔博士对泸州长江奇石更是赞不绝口。“泸州长江奇石文化城”强大的文化活力极大地丰富了泸州旅游文化资源,有力地支撑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
3.市民广泛的爱石习俗为泸州长江奇石文化繁荣奠定了市场基础
泸州市民日饮长江水,饱受奇石文化熏陶,敬石、爱石、护石情结深厚,这是泸州长江奇石文化繁荣的群众基础。觅石、藏石、品石,为石而歌,为石而乐是泸州市一大地域文化特色。奇石石友多达十万人,家庭石馆800多户,奇石市场20余个,奇石组织9个,奇石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奇石收藏家、理论家、赏析家为数众多。总体上,群众性的奇石文化一片欣欣向荣。
4.如火如荼的长江奇石文化市场极大地促进了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泸州长江奇石文化市场规模庞大、体系完备,市场已形成“石农觅石――个体加工――行家鉴石――协会展奇――石商贩石――藏家买石――学者研石”的奇石文化产业链。奇石市场的繁荣不仅带动了当地一部分的就业,还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城市的文化修养和旅游知名度,带动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因从事奇石而富民、因爱好奇石而挽救沉迷于网络和赌博恶习的故事比比皆是,长江奇石已然成为市民心中的精神粮食,长江奇石已成为泸州市民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支撑点。由此可见,合理开发和利用好长江奇石文化资源应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二、泸州长江奇石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泸州长江奇石文化十分宝贵,其文化市场蓬勃发展,然而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长江奇石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上冷下热”――政府层面对石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泸州长江奇石文化总体上呈现“上冷下热”,民间十分看重长江奇石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市民爱石热情十分高涨,政府层面对长江奇石文化的认识和重视严重不够。政府认识和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急功近利,忽视奇石文化的重要性和经济战略地位。当前整个国内都深受急功近利和浮躁思想的严重影响,政府和市民对开发诸如房地产和基础建设这样的显性经济过度热衷,显性硬性经济容易出成效。然而,没有文化软实力支撑的显性硬性经济无疑是没有灵魂的僵尸经济,僵尸经济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耗竭不可避免,因而这样的经济是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2)过度依赖成名文化,忽视新兴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泸州以“1573”的酒文化和赤水红色文化著称,政府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时眼睛只盯住这两大文化,过度依赖这两大文化对经济和文化的贡献,殊不知历史文化名城需要更多的文化源泉作为支撑,所以积极有效地培育和开发更多的文化资源(如汉代石棺文化、荔枝文化、奇石文化等)应该成为政府必须思考和重视的工作内容。(3)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建设,忽视奇石文化的经济贡献。奇石文化不但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是一条富民途径,然而部分政府官员缺乏长远战略眼光,不知道奇石本身对当地经济的巨大贡献,所以对奇石市场建设投入、监管和指导十分缺乏,导致奇石市场呈现“散、乱、差、变”缺点。多年来,因奇石的贸易给泸州服务行业以及旅游产业的经济贡献是不可忽视的。我们认为奇石文化既是一种精神文明,也是一种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只是口头禅更应落实为行动,这才是科学发展观的真正体现。(4)奇石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力度严重不够。乱开乱采导致原本稀有的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
2.“各自为政”――奇石文化市场缺乏规范和有效管理
泸州长江奇石市场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拥有800多个家庭石馆户、20余个奇石市场和9个奇石组织。由于缺乏政府的主导作用,长江奇石市场“各自为政”,缺乏规范和有效管理,体现在:(1)奇石协会各自为政。协会众多但均属于民间自发,各自为政,良莠不齐,章程缺乏规范和统一。协会间矛盾和利益冲突明显。(2)奇石市场缺乏规范。家庭石馆、地摊市场、店铺市场和网络石馆诸多,但在觅石、加工、鉴石和贸石等市场行为完全混乱,无人指导和监管,市场缺乏活力。(3)从业人员文化素养参差不齐。由于缺乏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管理标准,奇石文化市场缺乏规范和有效管理,好石头贱卖现象突出,使得长江奇石资源被严重浪费。
3.“墨守成规”――长江奇石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途径缺乏创新
目前泸州奇石产业处于兴旺态势,每年吸引外商和旅客20万人次,已举办奇石展销会20余次,成交额达9000多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泸州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然而,其市场行为仍属于低端行为,墨守成规,缺乏创新。重要体现在:(1)石民重经济价值轻文化价值。为高额利润不重视保护资源,贱卖精品和绝品,导致文化资源大量流失国外,文化损失严重。(2)宣传和销售途径单一。虽然泸州原市委书记朱以庄在城北西南商贸城对面书有“中国长江奇石城”的石碑,但是走进城市很难看到有长江奇石的实物展示,没有足够的宣传措施。比如公园、滨江路和街道等景点,几乎看不到有长江奇石的文化元素。市民销售主要以坐等和网络为主,很少有走出去的思想和行动。
三、对泸州长江奇石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建议
泸州长江奇石独特而稀贵,合理开发并切实保护好这一文化资源,刻不容缓。
1.提高重视程度,政府加强主导作用
长江奇石文化弥足珍贵、环保、可持续,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其文化和经济价值,政府要承担起主导作用,加强对文化市场的投入、监管和指导。“水泽江阳孕奇石,风过泸州带酒香”应该成为泸州城市文化形象的宣传语。
2.宣传并保护资源,政府体现主体地位
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欧美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奇石爱好者对泸州长江奇石钟爱有加,可是本地普通市民却视之如草芥的现实令人担忧,“花钱买块只能看看的石头,还不如买一把空心菜”。“远香近臭”,足以说明长江奇石文化宣传和资源保护力度严重不足。宣传并保护资源,政府体现主体地位,应该是不容推卸的责任。将长江奇石文化元素体现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行动中,用泸州长江石美化城市文化生活,将是功在当代、立在千秋的事业。在城市道路、园林建设、文化景点中增添奇石文化元素无疑是文化建设的又一创举,规范和限制长江沙石的开采,建设创意河滩保护长江奇石,这些都是政府在宣传和保护奇石过程中应该旅行的职责。
3.规范并监管市场,政府发挥组织作用
改变当前长江奇石市场“散、乱、差、变”现状,需要政府发挥组织作用,合理选址、加大投入、有力监管以此建设规范的奇石市场。在此基础上,打造奇石文化旅游景点,增加泸州旅游收入,无疑是泸州经济文化新战略的必然途径。
4.创新并整合资源,政府当好引路人
以长江奇石为载体,拓展、创新长江奇石产业,努力促进长江奇石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有机整合,引导长江奇石人进行艺术加工,促进其与酒文化、红色旅游、石棺文化、桂圆荔枝文化等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有实力的企业与政府文化部门相配合,多举办一些文化交流活动。比如长江石征文、长江石诗词歌赋大赛、长江石摄影比赛、书法比赛等,这将为我市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注入新的动力。
重视、珍惜、保护、开发好泸州长江奇石是所有泸州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设好泸州长江奇石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