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写意山水画的艺术风格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柔宛连贯的笔法技艺
写意山水画发展到明代中期,在基本笔法上已经逐步脱离了最初师法南宋马远、夏圭以及元代的王蒙、倪瓒的“形散意聚”的整体套路,开始呈现出“对物拟物求真、形意自在描摹”的全新趋势。尤其是在明清之交,徐渭(号青藤道人)、陈洪绶(号老莲)等画坛前贤持续在写意笔法上进行革新突破,山水画风遂境界大开、风气一新。石涛为僧学画之初,取法宋元明山水名家的用笔技法,及至其画艺纯熟精进之后,即开始博采融合众家之长,探索尝试笔法游走的挥洒自如。石涛写意山水画的笔法飞游淡弱,看似断散,实则连绵无尽、劲力充盈,这也形成了其柔宛连贯的笔法特色,在明清之际的写意山水画画坛上可谓自成一系、别具一格。与同一时期遭遇相近的朱耷(号山人)的凝练简厉的写意笔法所不同,石涛的写意山水画并不刻意追求用笔的规则套路,而是随性挥洒、自如游走,柔和冲淡而连绵贯穿。与朱耷相比,他少了些沉深的孤寂悲悯之味,多了些纵跃的活泼灵动之气。其“闲游楚湘江川而忽有游丝蛇行之兴”的《江山天色图》,便是极尽其柔宛连贯笔法之妙的代表之作。整幅画作多用侧锋意笔斜划勾描,线条疏淡轻柔、伏延纵跃,画里有云翳氤氲、险峰高立、古木幽森、飞溪穿梭、奇石散落。作者先是预留了画面顶部的大片空处,以极为轻淡的侧笔斜划出几缕隐约可见、飘忽悠远的游散云翳;在画面余下的空间之内,又巧妙地利用笔法游走的相互映衬对升腾缭绕山峰之间的云气清岚进行了描绘呈现,从而从整体上营造出了渺濛淡空的“天色云霞”之景。对与淡远云翳相近的主体险峰之外的若干远山,作者以淡墨侧锋笔快速勾描,线条起伏错落而又不显杂乱,远山、高云相融一体,悠绵无尽。而对于占据画面主体的江山险峰的勾勒描摹则以侧锋意笔为主、中锋意笔为辅。作者先是以淡墨侧锋笔自下而斜上地勾出了主峰轮廓,用笔轻和淡弱,线条在山腰之处自然断止,而在山谷密林之处汇合相连,凸显了险峰周遭的云翳缭绕、林泉幽清之姿。接着再以深墨侧锋笔连续斜划出险峰表面的起伏山石,线条柔淡而不失笔力,表现出了险峰的嶙峋之态。在主体险峰之下,作者则使用了部分中锋笔进行大小山峦的连续勾描,用笔开始连贯齐整。而对于山峦之上的葱茏林木,则多以淡墨点划其树干,笔法疏快灵动,凸显了其密集连绵的点缀之姿。对于山间清溪,作者则用侧锋笔轻划,线条飘动淡弱,与画面顶部的云翳遥相呼应,突出了其穿梭于山间的潺湲之态。在画面的底部有数株挺拔葳蕤的松柏乔木,作者先以大量的侧锋笔对林木树身进行了勾划,又错落有致地斜描出了其疏淡的枝干,用笔绵和,线条连贯,使得挺立苍翠的乔木密林与高耸巍峨的主体险峰相映成趣,继而将空濛绵远、幽淡明润的“江山天色”描摹勾画得灵动轻和、疏逸悠长。
二、洒脱巧奇的构图布局
作为“以意描形、意在而形神皆备”的独特画派,写意画历来讲究构图布局的设计运用。写意山水画也是如此,在淡化了对于景物对象的具体描绘之后,构图布局就成为了影响画作整体表现力的关键因素,从“一山一水皆为己之物,移置腾挪便知境有无”中就能看出构图布局的重要性。石涛深谙构图布局的肯綮之理,常于云游之际遍览景致,变换景物之性,融合己身所思,在构图布局上力求出新,所以其写意山水画的构图布局也每每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种洒脱新奇的构图特色也使得石涛的写意山水画充满了意趣之妙。石涛的写意山水画注重以寻常之物入画,描摹其形而自出己思,其疏朗明妍的幽奇意境遂飘洒自成。在石涛的山水画作品之中,看似随意勾画的浅淡山峦、苍茫江湖、连绵芦岸、蜿蜒小道自然分布,粗看上去平淡无华,细细把玩顿觉丘壑万千、意境无穷,其构图布局所蕴藏的妙思奇想不由使人击掌称快、激赏不已。《淮阳洁秋图》即是颇能体现石涛构图之妙的典范之作,该画为石涛晚年定居淮扬胜地扬州时所作,对于构图章法的设计驾驭已臻化境。作者先预留出了画面最底部的空间进行粗笔晕染的浅色留白,凸显了秋日雾霭淡薄、江水苍茫潋滟的空濛之态。接着再对底部画面的起伏江岸进行晕化处理,以粗笔斜染出一条草色浓重的坡岸,坡岸之上垂柳摇曳、密槐高耸,坡岸东侧又随意散落着若干灰瓦人家;而在坡岸西侧,作者又以皴笔斜点出高低崎岖的坡岸、斜划出随风婆娑的苇丛,这一条随性挥划的坡线就巧妙地将画面底部的主体部分分割为东南、西北两部分,这两部分一侧浓深、一侧淡浅、一侧密重、一侧疏清,两片画面彼此呼应,使得闲适澹泊、幽深自得的渔家野趣相映而生、自然天成。而在坡岸的高槐、垂柳之上,作者又以连贯曲折的侧锋笔继续勾画出连绵起伏的江岸轮廓,用笔沉练、晕化浑厚;在滨岸的转弯之处则回笔以左侧留白,并用大量的涂染晕化对江岸的水岸相接之处进行晕化处理,这样江岸由近及远就呈现出了清晰隐约的变化之态;在江岸之上又用笔法一致而色彩渐淡的侧锋斜划出了深远的连绵密林,密林随江岸起伏延伸而呈现“之”字形的蜿蜒纵深之势,悠远淡幽的淮扬江色跃然纸上。在江岸的尽头,作者则用粗笔大片以浅色斜抹晕化,形成了江雾烟波的清空之态,在江岸尽头的偏西南侧,作者则用侧锋浓染出了一痕江岸,从而使其与对面东侧的疏淡江岸相互呼应,强化映衬了浩渺淡远的秋日江景。而在画面中心偏左的沧江之上,作者又以细笔侧锋轻勾出了一叶扁舟与一名渔客,此可谓神来点睛的绝妙之笔。统观整幅画作,蜿蜒纵深的坡岸、深幽绵延的林木以及浅色留白的江水浑然交汇、融成一体,悠远清淼的沧江飞烟澹阔之感布满画纸、流动摇曳,洒脱巧奇的章法布局与恬淡闲逸的高远意境水融,令人胸生江乡、品味无尽。
三、爽净明润的用色表现
石涛初学山水丹青之初,对于水墨较为偏爱,常自取水、自调墨进行创作,其在水墨山水的用色上也主要效法元明文人山水画的淡墨清约来进行。而在完成对于笔法技艺以及构图布局的提升改进之后,石涛开始尝试在保持己身风格的基础之上,大胆进行多种色调的撞合交汇,以求色彩表现的淡净轻朗和疏爽盈润。在石涛中期以后的写意山水画中,浅青、淡绿、白灰、褐靛、幽蓝等冷快莹润的色彩元素频频出现,这也使得其写意山水画的用色表现整体呈现出了爽静明润、匀和朗秀的鲜明特色。不惑之龄以后,石涛对于写意山水画用色表现的雕琢运用日渐纯熟,往往随地近取染料、以心作稿、旋即调色、乘兴挥笔,在用色表现上彰显出了随性潇洒的朗润盈爽之态。《溪南八景图册》是石涛暮年之时追忆壮年旅居皖南黟县溪南村的思怀之作,整体用色明润精爽、秀朗纤丽,其眷念旧居之情无不渗于丹青之间。该图册中有三册为水墨作色,余下皆为多色描摹。其中第二图册描绘了溪南村后山的清幽闲逸之景,用色以浅绿、淡黑、浅青为主。作者先以大片的浅青晕化擦染出了占据画面右侧大部的山间云岚,在云岚左下侧则以中锋细笔勾描出了淡黑色、浅青色相间的茂密林木与低矮石坡,色调清润深幽。在矮坡之上,作者以中锋直笔勾描出了几株较为突出的淡黑高树,在郁葱淡碧的林木之间,数间浅灰茅屋错落分布,与云岚、矮坡相呼应。而在茅屋人家的上方,作者又以略显浓粗的侧锋笔法斜勾出了起伏绵延的主体山峦,用浅绿、浅青双色自如稳转地罩染点抹,山坡之旁的灌木乔木用色深微匀净。浅碧山峦的尽头又是几户用中锋淡灰色所勾描的茅屋人家;在茅屋人家的右侧,作者以侧锋细笔勾划出了数株密布的淡黑乔木,并使其飘然腾立于右侧浅青晕化的山间云岚之上。细赏该作,淡远晴润的山峦遂连绵而起,沉深无尽的乡思悠然而生。
四、结语
丹青运用妙在变法,苦瓜和尚自出新意。作为一位力求变革、毕生求新的绘画奇才,石涛对于写意山水画的突破尝试与实践可谓勤勉刻苦、深入精微,其作品所营造的素洁朗润的艺术风格也闻名彼时、流芳后世。石涛对于写意山水画在笔法游走上柔宛连贯的把握、构图章法上洒脱巧奇的设计以及用色表现上爽净明润的琢磨都令人赞誉,并值得龟鉴。科学探析石涛写意山水画的艺术风格,灵活解构石涛写意山水画的综合韵致,不仅能够全面准确地认知古意山水画的独特蕴涵,而且也可以协调有效地推动当代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更新发展。
作者:赵春恒 单位:广州美院中国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