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且行且书,自在悠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且行且书,自在悠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王应科,别署与石居主人。1969年出生,祖籍河南孟津。职业书法篆刻家。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夏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夏美术家协会会员,宁夏标准草书研究会副会长。

王应科精书法,工篆刻,善绘画。书法以唐人欧阳询为宗,兼学二王、颜鲁公、孙过庭及近代于右任。

学艺过程中有幸得到吴善璋、张少山、胡正伟、张有清、卢中南、郑歌平、寿山等先生指点,技艺大进。作品多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性书法展览,以及自治区书协、美协主办的全区各类书法美术作品展。

认识王应科兄是在鸿千的墨缘画馆,当时他的一幅楷书作品就挂在画馆的墙上,让我驻足良久!他的书法是清新纯净,了无尘俗的,是端庄秀丽,凝重典雅的。是与时下某些追逐平庸、通俗,狂乱丑怪之风大相径庭的。读应科兄的书法,使人如临莲界清风,空谷幽兰,通篇透着宁静、古朴、空灵、典雅的和谐气氛,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浓郁的情思和灵动的神采。从而表现出作者心中所承载着的那种“助人伦、成教化”的责任感以及那种“人之初,性本善”的童心若玉的意象,也再现了他事业发展的蕴奥。

应科祖籍河南孟津,在家乡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家乡的山川风物和丰富的人文积淀,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是一个真正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人,从孩提时到不惑之年的整个过程都与家乡结下深深的情缘,成为他潜意识中挥之不去的原始基因。这些原始基因,正是他日后进行书法艺术探索追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头。同时,也在他人生记忆的长河里,时时泛滥出一串串色彩斑斓的奇异想象。少年时的应科,心中时常升腾着“笼中雄鹰,欲振苍天”的豪情壮志,他渴望将来成为中国书坛上能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仁人志士。于是在理想与幻想的引领之中,他开始走上学书求艺的艰辛之路。

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岁月的风霜雨雪,世间的人情冷暖,使他几度飘零,几度沉浮,又几度失意。在他青春年华中,得意舒畅的时光太短,为了生存于天地之间,为了摆脱家庭困窘,更为了心中那份对书艺的痴迷,他毅然辞去工作,自己开店做生意,同时一心向艺。每每辛苦之余,他都不忘习字读帖,苦研书法。那段艰难的时光里,书法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割舍的组成部分,他视艺术如同宗教,虔诚而执著,仿佛一头黄牛,终日耕耘,不知劳顿。从颜真卿的《多宝塔》、《勤礼碑》、欧阳询的《九成宫》,从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到王羲之的《十七帖》、孙过庭的《书谱》,乃至钟鼎篆隶……他都心追手摹,苦练不辍,那些经典书作与他度过了无数个漫漫长夜,迎来无数个黎明的曙光。应科每天在书房里苦苦的寻求线条的律动,线形的构成,节奏的把握,两极风格的糅和,多种语汇的提炼,金石气的吸收,气韵的形成,点与面的组合,布局的完善,格调的确定……他一头扎进古典碑帖之中,与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书家交流对话,浑然不知塞上湖城已是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了。勤奋也为应科日后书法艺术的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苦心人,天不负”,正是缘于他对书法艺术的执著和钟爱,书法也为他的人生之路打开了一扇幸运之门,他的艺术生涯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可是欣喜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时间上的冲突,他时常因为要打理生意而无法静静地坐在桌边临摹思考,更无法痴心文翰。也是正应了古人的那句话:“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生性“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他心中对书法的那份牵挂,那种期盼,那份执著,那种一日不书则觉思涩的体会,还是让他不管怎样也割舍不下融入了血液的书法。他下决心关掉自己的店面,以全部身心投入到自己钟爱的艺术中,以力求心宁无欲,平淡率真,力求走出一条不受时风影响具有自己独立风格的书法之路。

是的,追求质朴、平淡、率真是一个艺术家应有的美德,只有具备了这种美德才能摆脱虚伪和矫饰,忘却宠辱和得失。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去亲证“真、善、美”的崇高境界,才能用整个的心灵去爱恋艺术,创作出隽秀隽永的优秀作品。应科正是这样,他质朴无华,却和蔼可亲;他谦逊谨慎,却又率真坦诚。他极富个性,于艺术之外,更有一颗孤明历练,本性自在的平常心,这颗平常心使他淡却了许多尘世间的烦恼,他的心头永远呈现出一派光明。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可以说正是这些历程,使他亲身体验了“炼狱”的全部过程,正由于这个历程,他不仅逐步完善着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而且也提高了他的人格品德的修持。同时,也使他成为了一名诚信、仁厚且具有智心慧源的书法艺术征途上虔诚的跋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