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陶器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及规范化修复流程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陶器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及规范化修复流程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陶器文物的修复保护是当前文物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本文在对陶器保护的影响因素及对应措施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博物馆馆藏陶器的规范化修复保护流程

[关键词]博物馆;陶器;修复流程;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2-0068-02

陶器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的发明创造之一,其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与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将其视作一种特殊的历史信息载体。中国的古代陶器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之一,更是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征的历史文化遗产与我国考古学研究中建立器物类型学与断展序列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尽管我国的陶器保护修复工作与研究开展得比较早,具体方法也相对比较成熟,但实际上多数操作仍不够完善。所以,进一步规范陶器文物的保护修复操作流程是当前文物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

一、陶器保护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一)自然环境环境对陶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几乎所有的陶器均为多孔物理结构,具有比较强的吸潮性,所以某些可溶性盐类与杂质等均可对其产生缓慢的渗透作用,而且其表面也会逐渐有污垢沉积。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环境温、湿度不规律的变化,其内部盐分交替出现结晶与溶解的物理转变过程,并由此导致陶器的脆性增加而容易遭到损坏。基于此,应尽量将陶器所在的环境温、湿度控制在一个比较恒定的水平,其中温度通常以15~25℃范围为宜,相对湿度则最好应保持在70%以下。

灰尘与化学气体是对陶器保护非常不利的环境因素之一,且两者的扩散性均难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控制效果,尤其是在博物馆附近存在工厂、人流量高以及工程建设等具体情况时,其产生的灰尘与有害气体更将会对陶器的保护造成严重威胁。基于此,博物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持其室内的空气相对无烟无尘,一方面要保持好一定的理想空气湿度,另一方面在馆舍周围种植一些比较吸烟吸尘的植物,室内摆放一些具有相同作用的盆景等。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降低对陶器的伤害,同时也可美化环境。

阳光在日常的生活中是有诸多益处的,它不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形式,同时也具有一定杀菌作用,但对包括陶器在内的很多文物而言,紫外线的伤害比较大。因此博物馆非常有必要做好相关防护处理,比如在库房与展厅的窗户安装百叶窗和窗帘以避免阳光直射,以及在展柜的玻璃上喷涂紫外线吸收剂等,同时人工采光方面也应做到合适即可,一般以不会对正常工作与参观造成影响为宜。

(二)人为因素对陶器保护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陶器文物与其他文物一样,都具有绝对的唯一性,一旦因人为因素发生损毁或丢失等,其损失是比较严重的。比如,在日常的保管处理过程中,如果保护措施做得不到位,就势必会导致一些飞沫、油脂、汗渍以及霉菌等微生物对陶器文物造成污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在日常工作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坚持佩戴口罩与手套等,尽量减少人为性破坏因素。在对陶器的保护性修复过程中,一些不科学的修复方法与材料对陶器的损害作用很大,所以在正式修复前,首先以仿制品做好相关方法与材料的试验性应用尝试,以期获得更为理想的修复方法与最完美的修复材料。

二、陶器修复保护前的准备工作

(一)收集相关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主要应包括每一件陶器的具体名称、收藏单位、出土信息、来源、时代以及材质等。这些都是每件陶器的第一手信息,既是其背景,也是用于了解文物的重要参考资料。只有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充分收集并掌握的情况下,相关保护修复工作者才能从客观的角度准确把握陶器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等情况。

(二)掌握当前的保存现状

重点需掌握陶器在修复保护前的相关情况,只有看清问题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失,尽量规避失误。陶器的保存现状通常应包括存放的环境条件、尺寸与重量、当前的残损程度与病害情况等。此外,对于修复保护前已进行过修复保护的陶器,需找到之前的修复保护相关资料记录,并以之为参考借鉴,确定之前的修复保护效果,进而帮助我们在当前的修复保护操作过程中更好地选择修复的方法与保护材料等。

(三)进行必要的检测分析

在开展上述工作之外,还有必要借助某些现代化的分析仪器进行一定的检测分析,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物理与化学分析方法,通过全方位系统性的仪器分析与研究,进而更加详细地掌握陶器的出土信息、结构层次与制作工艺等。尤其是对一些带颜料彩绘的器件,对其进行物理与化学的分析显得更加重要。只有在进行有科学检测与分析的基础上,方可为后期的修复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陶器的具体修复流程

在完成陶器修复保护前的相关准备工作之后,接下来需要开展的工作自然就是对部分已发生损坏的陶器给予必要的修复工作。具体在修复的环节中,需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工艺方面则应灵活采用传统工艺与当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以尽量恢复其历史原貌。具体的规范化修复操作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清洗。这是对陶器进行修复操作的第一步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彻底将陶器表面的尘土、杂质以及污垢等清除干净,以显露其本来面目,一般情况下,清洗液均应采用不含有任何化学成分的清水,而对一些实在用清水处理不掉的污垢,则可考虑采用一定的物理清除方法,一般为采用竹片进行陶器表面杂质的剔除,或用毛刷实施干刷。但切记应保持绝对轻柔手法,以免对陶器造成损伤。

其二,黏结。此项工作是整个陶器修复过程中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其首要的工作就是要选择好黏结材料,就当前所常规应用的黏结材料来看,一般可分为树脂型、橡胶型以及混合溶液型等。按照另一种分类方法,也可分为热塑性与热固型两种。在具体选用的时候,应在结合陶器特质的基础上选择性能最佳的黏结材料,在正式应用前最好先采用废弃陶片进行必要的黏结试验。通常情况下,理想黏结剂的选择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更好地保持陶器文物的原始面貌与尽量高的安全水平;具有相对理想的流动性、稳定性以及可逆性;在其固化后可表现有更低的收缩率、高韧性以及良好操作性等,以此确保可在黏结的过程中进行更大范围内的调节,同时也能在外观恢复情况下获得更为牢固的黏结效果;黏结剂应与陶器本身的质地具有尽可能好的协调性,比如若是陶器的质地相对更疏松易脆的话,则应选用黏合强度一般的黏结剂。在参照上述原则选择好适当的黏结剂后,即可正式开展黏结修复工作,而在此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尊重原貌的原则,切忌不能盲目黏结,否则后果难料,甚至将可能对陶器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具体黏结步骤如下:涂抹黏结剂;手指按压陶片,缩小接合缝隙,排出试剂中的空气;基本按照从下而上、从底至口沿、从主件到附件的顺序黏结;尽可能进行一次性黏结,对于器形较大、破损严重的器物,可采用二次黏结的方法。

其三,配补。通常情况下,就陶器的质地而言,一般可分为粗松与紧密两种。由于存在质地的差异,在进行配补的过程中就必须做到选用更合适的腻子。在长期的修复工作中,我们总结出:对于质地相对粗松的陶器,一般选用虫胶加酒精加石膏粉的组合;对于质地相对紧密的陶器,则一般选用硝基清漆加稀释剂加石膏粉的组合。当完成腻子的调制后,需在其完全硬化之前选择最恰当的时机将其填入陶器所产生的空缺与裂缝当中,之后观察到其硬度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再用刀将其表面小心处理平整,彻底硬化后在以细砂纸细致打磨至无明显触摸凹凸感为宜。需要注意的是,在打磨的过程中切勿伤及陶器未遭受损伤的部位表面。

其四,加固。通常情况下,滴注加固法是在日常修复操作过程中采用比较多的一种加固方法,该方法即是在配补的过程中,在石膏中滴加502胶以增强其牢固效果。除此之外,其他比较常用的加固方法还包括喷涂法与拓槽灌铸法等,前者比较适用于器壁轻度风化或彩绘与釉层或将剥落的陶器,而后者则通常用于某些体积相对较大陶器的非完全性折断部位。

其五,做色。做色的关键是调色工作,具体所采用的调色材料组合通常为虫胶液加矿物质颜料+酒精。其中,矿物质颜料的选用必须充分考虑到陶器的本质色泽,必要时可通过多次试验调制,以最大程度做到与之相符。调制完成后,需采用诸如毛笔与棉球等质地柔软的工具进行上色操作,上色时无论是采用涂抹还是拍打的方法均应同样保持轻柔手法。

其六,做旧。做旧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定方法最大程度地使被修复部位呈现出与陶器原貌尽量接近的自然的旧面貌特征,进而让修复部位与陶器整体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最大程度降低修复操作对陶器原本艺术效果的破坏。

四、结语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文博单位在陶器文物的修复保护工作方面仍保持着各自为战的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在我国形成比较统一的陶器修复保护操作流程体系。鉴于此,我们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不仅包括继续探讨陶器修复保护的影响因素,而且同样重要的是需尽快建立其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的陶器文物修复保护操作流程体系。唯有如此,方可确保我国陶器文物修复保护工作更科学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容波,周铁.陶质文物科技保护研究现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2).

[2]李宁,雷友英.陶器的修复与复原[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刘江卫,惠娜,赵昆等.彩绘陶质文物修复保护操作流程规范化研究[J].文博,2009,(6).

[4]郑捷,窦淑梅.谈陶器修复、保护工作中的几点感受[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