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行之有效地课堂提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行之有效地课堂提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招远第一中学 山东 招远 265400)

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来巩固旧知、获取新知并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和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良好的提问可以优化教学过程,点亮学生的思维之灯。

1. 问题的设置要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为什么有些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上课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他们的参与意识何在?主体意识何在?原因主要在于我们所提出的问题不能触及他们成长之惑,不能引发他们的共鸣与思考。教师要研究学生心灵深处的认知冲突,探求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思想认识上的误区等。同时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景,才能设置出学生需要的问题,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真正做到学生成长需要什么,我们浇灌什么,帮他们解决什么。

如在学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时,我了解到很多学生对经理、董事长、白领等职业十分感兴趣,而对身边的普通行业如美容美发、种植养殖等嗤之以鼻。为此我设置了如下问题:未来职业我选择。a.国企,b.民营企业,c.外资企业,d.美容美发行业,e.养殖种植行业。由于问题的设置选择面宽,并且是学生的兴趣点,学生们十分踊跃,争相表述。但大多集中在国企、民营企业、外企等行业,即使个别同学说创业,也是尖端行业或是时尚行业,这与我之前的预期一样,很少有人选择种植养殖、美容美发。可见学生心中对有些行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持偏见,而这些又恰恰是一部分学生将来不得不面临不得不接受的一种选择。找到根源才能有的放矢。我以十分轻松的口吻说:如果我还有选择的机会,我会选择美发。第一,美丽了他人也感到了自己的价值;第二,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精神的享受。第三,美发收益也不错。看起来轻松平常的几句话消除了学生认识上的误区,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知识上、情感上认识到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劳动的价值无处不在。这样的问题贴近现实,贴近学生思想的挣扎区,能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解决学生之惑。

2. 问题的设置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学生生活化的要求 学生的学习是为了成长,但最终是为了生活。因此我们的政治教学必须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热点问题,关注人文民生。同样我们设置的问题也要体现生活化的要求,引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样他们就会觉得政治课讲的就是身边做事,解决的就是眼前的困惑。

学习即生活。这句简单的哲理,需要老师巧动心思才能达到,更需要教师身处校园,心怀天下,关注民生,尤其关注焦点热点和重大事件。精心准备,寻找热点与知识点的结合,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做到立足教材想热点,围绕热点想角度,根据热点想教材。此外教师还应注意从本地区特别是从学生的身边取材,选取符合教学内容的材料来设置问题。再如学习“战胜挫折”时,我既没有选取奥运健儿,也没有选取张海迪等人。我选取了学生们心中的偶像――蔡依林,她的美丽闪耀极不易让人把她与吃苦耐劳、坚强执着相连,但在观看小天后的训练片段,尤其是她的那句“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时,这一群半大不小的孩子从同时代的人的身上,从总认为是媒体早就的明星身上理解了成功的花儿总是浸润着泪水和汗水。

3. 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梯度化的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主导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在老师的帮助下、在集体的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的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是合适的,因为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处于正在形成状态的心理机能和活动水平。如果教师把问题设在现有发展水平区域内,学生不需要跳就摘到桃子,那就显得太容易了,对学生不能起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最近学生的智力发展。但是如果教师把问题设置在超过最近发展区的区域,学生使劲地跳,也不能摘到桃子,那对学生同样也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就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可见,只有将问题设置在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但在现实教学中,却存在两个突出的现象:一种是不经思考脱口而出,学生的回答仅在“是”与“不是”、“行”与“不行”之间选择,问题太易,学生懒得张嘴。他们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和兴趣,也享受不到正确思考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另一种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概括性太强,不利于学生层层深入、层层思考。这种问题要么是教师思考的不够细致,没有想到怎样让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对接,要么就是教师重视了自己的研究,而忽视了教,忽视了知识的接受对象。以上两种情况的出现,都对教师提出了细致的要求,既要备自己,让表述问题的语言清晰明了角度准确;还要备教材,知识选取的切入点大小多少为宜;更要备学生,学生此时的认知水平能接受多少多深。

4. 问题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个性化的要求 在新课程的大环境下,部分教师仍在死扣答案,把知识模式化、固定化,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元思维,也不利于同学间的合作探究、思想碰撞,压抑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呆板地把学生的思想当成标准化、规范化的产品,这是与课程改革、时代要求极不相称的做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特别是中学生,他们渴望自由、独立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常常为解决一个问题而自豪,更为自己合理的标新立异而感到兴奋,这也是一种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遵循学生的这一个性特征,培养挖掘学生的这一意识。

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争论,可以激发出独创性的见解,可以让一个思想碰撞一种思想产生新思想,更会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升华,由单向、个人的思维逐渐成长为借鉴他人的、融集体智慧的开放思维。

问题的设置应是开放的,答案是多元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显现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要求。生活即教育,在思考中合作,在合作中求思考,用思考求创新,用创新展现人,这不正是教育的目的吗?

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成长中来,到成长中去。但好问题的设置取决于教师。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的成长、学生的生活,好的问题必然源源而来。我相信:老师的思想有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