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略论慈善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9年我国的《慈善蓝皮书》指出:“2009年我国社会捐赠量达332亿元,增长3.0砩。2009年,在中国、美国、英国、巴西、印度五个国家中,捐赠额所占GDP比重,中国最低。”我国慈善捐赠水平如此低下很值得我们深思。产生这样的差距尽管有诸多历史的、经济的、文化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的观念问题,在于人们的价值观和理念,在于对慈善事业发展的认识。
众所周知,慈善事业是崇高的人道主义事业,是充满爱心、充满激情的光荣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实现我国慈善事业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统一作为引领慈善事业发展的动力:
自主参与,实现发展的目标和手段的统一。必须承认,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在于政府的促进、推动。按照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的观点:
“发展的目标和手段要求把自由的视角放在舞台的中心。按这种视角,必须把人们看做是主动参与――在他们有机会时――他们自身前途的塑造的,而不是被动接受某些精心设计的发展计划成果。国家和社会在加强和保障人们的可能能力方面具有广泛主要的作用。这是一种支持性的作用,而不是提供制成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强调以资源为中心的关于发展的目的和手段的观点,也就是说,政府更多的应该是通过制度和政策加以引导,让捐赠者主动、自觉、自愿参与,而不是指令性和计划性安排。我们更需要的是大力宣传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人人可慈善”的理念,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的良好社会环境,最终要让慈善事业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实现个人以及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手段的统一。
价值引领,实现价值观和发展观的统一。
“价值主要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客体(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如熊彼特指出的那样:“价值体系一旦建立,各种组合一旦给定,它们总是成为每个新的经济时期的发轫点,可以说总有一种于它们有利的推测。”可见,价值体系影响生产,也影响人们的行为。在价值观念上,把经济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之上的工业文明的价值观在我国还是根深蒂固的。以这种畸形价值观念引领,必然会对慈善事业、对弱势群体采取漠视态度,甚至完全无视其存在,导致慈善事业的发展出现障碍。“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进程的理性认识,是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结果。不同的发展观对社会发展进程有不同的认识,自然对怎样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问题会有不同的回答。可见,发展观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的前进道路和方向,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我们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个人实现自我发展的诠释。通过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实现社会和个人的良性发展,实现价值观和发展观的高度统一。
典型示范,实现社会公平和精神风范的统一。在美国,“宁留社会不给子女,奋斗互济已成传统。崇尚个人奋斗而非世袭爵位和财富,已经成为美国社会影响最深刻、最被认可的主流价值观之一。”尽管美国贫富差距逐步加深,但是“仇富”心理却并不严重,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竞争条件比较公平、穷人托底保障体制比较完善,更重要的是富人日益热衷慈善捐款。有资料表明,“2005年,全美私人捐赠总额为2603亿美元,以当年美国境内总人口2.964亿计算,人均捐款878.20美元,在全球属于领先水平。而2005年中国全部私人捐赠仅相当于人均0.2美元。”换句话说,中国人均GDP与美国相差38倍,但是中国人均慈善捐款和美国相差7300倍。如此大相径庭的捐赠对比,从中不难看出,公平性的保障与实现的根基和条件欠缺,仇富心理、劫富行为的时常发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美国著名经济时评人兰伯特说:“在美国,你可以拥有极多财产,但必须有所回馈,而且必须有人注意到,否则你就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大人物。在美国,人们并不景仰富人,而是景仰对社会有所回馈的富人。”我们国家确实也不乏慷慨捐献者,然而捐献者中为了宣传、为了广告、为了自身经济或政治前途和利益者也为数不少。我们需要树立把捐献作为成功个人和企业家的一种优秀素质,作为得到社会认同的根本标准,作为一种具有终极诱惑力的精神风范。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典型示范,对那些不计个人得失、慷慨解囊的富有者们大力进行宣传,宣传中华慈善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及中华慈善贡献奖获奖者的先进事迹,树立榜样。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通过强者帮助弱者、通过扶危济困来消除贫富差距,减小仇富心理,实现社会公平乃是明智之举。这样的长久效益就会实现社会公平和精神风范走向统一。
人民群众期盼着慈善事业的发展,时代呼唤着千万慈善家的涌现,社会期待着人人积德行善。只有海内外社会团体、各类企业和各界人士进一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热情参与慈善活动,向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更多的关爱,我们的慈善事业才会更加富有活力;传播慈善理念、激发全民向善的热情就会更加深入和高涨;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会更加公平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