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纺织行业运行态势及2007走势预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纺织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有所改善,运行质量和效益逐年提升,技术进步成效显著,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与此同时,纺织行业发展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和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等严峻挑战。在新的形势下,行业的深层次矛盾日渐显现。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
在良好宏观经济环境中,我国纺织工业保持了平稳运行,各项指标较上年同期继续稳定增长,行业利润水平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仍较快增长,内需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市场。纺织工业的投资增长稳定,投资结构逐步合理。但同时还应积极应对频繁发生的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调整、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以及国际原油价格和纺织原料价格持续上涨等新情况、新问题。
一、纺织行业深层次矛盾分析
进入“十一五”,纺织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6年纺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1%,出口增长18.6%,效益增长26.82%。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有所改善,运行质量和效益逐年提升,技术进步成效显著,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与此同时,纺织行业发展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和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等严峻挑战。在新的形势下,行业的深层次矛盾日渐显现。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新技术和高端纺织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品牌创建和自主营销能力薄弱,产品出口主要是贴牌加工,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刚刚起步;产业整合能力不强,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能力不足。
二是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产品结构看,化纤常规产品产能增长较快,而功能性、差别化纤维供应不足,配套原料发展滞后;在衣着、家用和产业用三大纺织产品中,劳动密集的服装加工竞争激烈,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用纺织品比重较低。从企业结构看,小而散、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状况突出,大型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和跨国配置资源能力。从区域结构看,东中西部差距较大。
三是资源利用率偏低、印染环保问题比较严重。棉花、化纤原料缺口不断加大;受投入不足和企业规模偏小等因素影响,纺织行业的水耗、能耗居高不下,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其中,印染行业用水量已居全国制造业第二,废水排放量占全国第六,而水的重复利用率较低,仅为7%;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依然存在。
四是市场竞争不规范。由于劳动保障、环保等法律法规执行不平衡,造成了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加剧了部分地区低水平产能的扩张和原料供求矛盾。面对新的挑战和行业结构性矛盾,“十一五”期间,纺织行业要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自主创新,全面推进技术进步,努力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
为推进纺织行业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要内容的结构调整,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十一五”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原则、目标、调整的重点以及有关政策措施。“十一五”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为:力争到“十一五”末,我国纺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技术、知名品牌和企业集团;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装备水平大幅提高,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构筑起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产业发展模式。通知还具体提出了节能、降耗、环保约束性指标,即吨纤维耗电量比2005年降低10%,单位产值的纤维使用量比2005年降低20%,吨纤维耗水量比2005年降低22%,单位产值的污水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20%。
二、纺织品对外贸易政策两大走向分析
面对美国和欧盟的重重贸易限制,我国政府、商会都在积极寻求出路。曾有业内专家分析指出,政府对纺织行业的外贸政策指导应当分为短期和长期两部分,从短期来看,如何积极应对美国和欧盟拟采取的特保措施,避免国内纺织企业的恶性竞争是当务之急,而这其中,行业自律是一项重要措施;从长期来看,则应当从治本入手,扶持品牌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遏制住我国出口纺织品量增价跌的势头,提升纺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因此,规范无序竞争,推行行业自律;扶持品牌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应该是近期我国纺织品外贸政策的两大走向。
第一,自律政策将更加趋于刚性。从2006年底开始,短短几个月时间,商务部就出台了数项自律政策。12月,商务部出台八条措施,包括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加征关税,引导企业有序出口、行业加强自律等。同时,对中国特别有竞争力的28项涉及到服装纺织的产业限制固定资产投资,限制其生产能力的增长。2007年3月1日起对部分纺织品实施出口自动许可管理政策。行业自律需要做到既能让企业自愿遵守,同时还带有一定的刚性约束,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虽然商务部出台了一系列的自律政策,但2006年前两个月我国纺织品出口仍保持了很快的增速。未来将要出台的政策与前一段时间的自律政策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政策的走向应该是更加趋于刚性。特别是对一些“敏感商品”和“敏感市场”制定出更明确的、具有针对性的自我约束措施,以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扶持品牌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从企业角度来看,国内的纺织企业对政府出台的行业自律措施也非常支持。同时企业也将根据相关政策的指导进行自我调整,建立企业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使得整个纺织品行业走向国际市场。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会同行业协会共同研究“关于推进我国服装行业自主品牌建设的有关意见”,明确提出“十一五”我国服装行业品牌建设、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及有关政策措施。有关地区和企业也要制订相应的品牌培育和发展规划,做好品牌建设组织和实施工作。
三、汇率、原料价格成纺织业新挑战
虽然有2006年度纺织品贸易超过20%的增幅,还是应该高度关注2007年度中欧备忘录以后的走势,外贸后配额时代大限正日趋逼近。2007年的形势表面上看是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暗潮涌动,新挑战因素是,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如原油、棉花)等价格上涨等。
第一,贸易规则变化成首要压力。2005年6月和11月,经过艰难谈判之后,中欧、中美分别签署谅解备忘录,以配额的形式化解了纺织品贸易争端。协议的截止时间分别是2007年年底、2008年年底。根据达成的协议,中美、中欧在与中国进行纺织品贸易的同时,克制使用了3个“不利”条款,其中包括《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第16条“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中专门针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指定的242条款。这样的协议成就了今天中国纺织品出口的高速增长。根据商务部最新数据,2006年中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近170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1400亿美元,和上年同期相比增幅都超过20%。
2006年1月11月,中国纺织品出口数量占美国市场份额的35%,金额约占美国市场的30%;2006年1月10月,中国纺织品出口数量占欧盟市场份额的29%。2005年以上3个数字都是25%,占全球份额的24.5%。而2004年年底,中国出口纺织品占欧、美、全球市场份额分别是18%、19%和20%。2006年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额约为23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扣除价格指数后对美出口增长了0.48%。对欧盟出口额为22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68%,扣除价格因素增幅为11%。由于遭遇设限后中国采取了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2006年对美、欧之外的地区出口额为1011亿美元,增长了27.27%,扣除价格指数对其他地区出口量增幅为18%。
由于我们很好地处理了中美、中欧纺织品的贸易纠纷,使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在市场份额、企业盈利、订单等重要考核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然而,随着中欧纺织品协议最先到期,中欧业界普遍担心,2007年备忘录结束后,2005年井喷现象是否还会再次出现。
第二,汇率变化有较大影响。自从2005年7月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至今,人民币有效汇率对美元升值6%,对欧元升值12%。目前人民币汇率走势国内外都在看涨,只是涨幅预期有所不同。人民币短期内急剧升值造成了两个不确定因素:第一是对中国纺织品这类比较有竞争优势、盈利能力很弱的出口商品的国际贸易,特别是远期的汇率风险加大;第二,以热钱为主的洗钱的数量会加大,这将加剧中国政府进行调控的困难和压力。其次,中国纺织品采取了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措施。长期来看,这有利于贸易增长方式结构的转变,短期内却给国内企业的贸易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了解到,尽管美国并未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由于2006年中美贸易出现中方顺差,造成了美国国内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启动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呼声加剧。而且美国业界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2008年纺织品备忘录到期后,每半年美国政府可以自主启动反倾销的立案调查。中美纺织品贸易被看作是中美贸易的缩影,孙际文透露,今年5月,中美政府将在华盛顿启动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他称,这对于促进两国经贸合作将有着重要意义。
四、新《纺织品出口管理办法》的出台将对我纺织品出口企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7年初,商务部对《纺织品出口管理办法》进行了重新修订,对配额分配方式、企业资格的确定等方面规定进行了修改。新《纺织品出口管理办法》的出台将对2007年我纺织品出口企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有利于更有效地利用纺织品配额。2006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存在浪费配额的现象,31个类别清关率无一达到100%,最高为91.9%,最低仅为3.8%,大部分类别的清关率集中在60%到80%之间。新《办法》在这方面作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定。一是配额招标方式用协议招标代替公开招标。2006年配额招标采取公开招标方式,按照“价高者得”的原则确定中标结果,过高的配额价格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造成了纺织品配额浪费。2007年将采取协议招标方式,按照“不低于商务部公布的最低投标价格”的原则确定中标结果,使得企业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获取配额,从而消除公开招标中存在的哄抬、炒作招标价格等不确定因素,建立一个有序、具有可预见性的配额政策,为纺织品出口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贸易及政策环境,这将有利于纺织企业降低出口成本,提高纺织品配额的使用率。二是配额业绩只分配给向设限国家(地区)出口的企业,而不再分配给只向非设限国家(地区)出口的企业,使配额能够真正分配到有需求的企业手中。按照修订前的《办法》,有30%的配额被不做欧美市场业务的企业获得,而主营欧美地区业务的企业却因所得配额数量不够而丢掉了原有的客户和订单。新《办法》则真正发挥了配额的作用,提高了配额的使用效益,避免了配额的浪费和买卖。
第二,新《办法》增加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有利于增强我国纺织工业的整体竞争力和促进纺织品的出口。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西方国家已经从对产品层面的关注转移到对贸易环境的关注,从对技术、质量、标准的重视转向营造公平贸易环境上来,特别是欧盟已将社会责任、知识产权、环境保护和反倾销等作为未来对我国进行限制的重点手段。为此,新《办法》增加了“对经有关部门认定,未能依法履行劳动、安全和环保等义务的经营者,商务部可取消其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获得的临时出口许可数量资格,并收回已获得的全部许可数量”的内容,这将会引导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更加注重社会责任,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五、2007年棉纺业产量增幅将回落
2006年全国纱线产量约达1740万吨,增长率约在20%。“十五”期间纺纱量增长率平均在17%,2006年超过20%,可以看出,市场对棉花的需求增长很快。2007年由于棉花市场还会保持较大的缺口,进口依存度约在30%。2007年,纱线产量仍会保持平稳增长,增幅会出现下降,主要理由有:
第一,产业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很大的联系,棉纺业连续五年保持了快速增长,增幅超过17%~20%。2006年投资的增长率从年初的42%回落到11月份的16.9%,这与前两年的39%和2004年90%的投资增长率相比大大下降,必然会影响到2007年的纱线产量。
第二,6%滑准税的实行。今年实行滑准税后,进口棉价反而比国内棉价要高,这可能会影响到2007年的纺织出口。
第三,去年9月份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下降2个百分点,绝大多数企业受到的影响在2007年会得到较多的体现。棉纺业影响一般贸易的比重在70%,可能要影响到17.9亿元的效益。(本刊资料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