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社交媒体平台下广播互动类节目主持人的话语表达原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社交媒体平台下广播互动类节目主持人的话语表达原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广播互动类节目占据了更大的市场份额,互动形式不断翻新,主持人语言也随之发生变化,及时的双向互动对主持人的语言组织、临场发挥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对第三方平台互动类节目中主持人容易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广播主持 互动 电台 即兴口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互动类广播节目和新闻类节目一样,在今天的城市上空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在一直以新闻为主的广播黄金时段,互动手段的高度渗透,使传统广播节目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节目中,评论、群言分享成为广播制胜的一大法宝。它以伴随性强、趣味性高、碎片化传播、思维跳跃、随时无障碍收听等一系列优点在学生族、上班族中形成固定收听群体。对于广播电台来说,一旦第三方互动平台搭建完成,在与听众的沟通互动中,可催生出大量可供消费的内容,相当于为广播制作建立了一个内容丰富的“智库”,大大降低了节目制作成本。此外,第三方互动平台的建立及客户端的延伸可以真正最大化稳定收听群,从而为广播形成新的营销模式提供了可能。正是基于以上优点,互动节目才能在城市的广播中大行其道。这种媒介融合也正在悄悄改变着广播传统的节目构架方式、内容组织方式和主持人的话语方式。

一、互动方式的变化对主持人话语方式的影响

互动类节目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这其中,通信技术的进步是互动节目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可以说,广播电台的“听众信箱”一类节目是现在广播互动节目的最早雏形。

播音学知名教授张颂老师曾提出,广播中播出的内容应该涵盖听众“应知”和“欲知”两部分。而“广播有声语言对听众需求的满足一般体现在‘欲知’的内容上,对‘应知’的内容一般采取‘灌输’的方针。”①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主持人和听众的交流一直停留在“应知”内容的“灌输”上。这一时期的电台互动主要是靠播读听众来信、解答听众在信中提出的疑问、在广播中给予听众指导甚至是教育来完成的。播音员主持人采用的话语样式更接近于一问一答的对话体,播音员主持人的话语更多是忠实于稿件播出,在听感上接近于“说”,但不属于真正的即兴表达。

进入九十年代后,直播中电话的引入让普通听众的声音可以通过电话从收音机里传出,听众还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主持人交流,大大提升了听众参与的积极性。这也让广播找到了更加丰富的声音和素材来源。这一时期,电话互动伴随着各类热线节目大量出现、不断壮大,其主要宗旨在于为听众提供帮助和服务,是广播切实为大众服务、适应媒体竞争、革新广播节目形式的一次尝试和进步。而情感热线、民生热线、健康热线、生活服务等热线节目中的电话互动,使主持人的话语接近日常口语,多为简单句,语言的规范性和逻辑的严谨性较播稿时期有所降低,不用“字斟句酌”了。

互联网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剧了广播互动方式的多元化:从个人计算机到移动客户端、从文字互动到语音互动、从非即时互动到即时互动、从一对一互动到一对多社交媒体互动,第三方互动平台从以上四个维度不断发展变化。在互动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广播节目的参与者成为大量内容的生产者、分享者和提供者,许多节目内容靠听众在互动平台上的参与协助来完成。这些碎片化、微阅读的信息使得广播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口语特点更加凸显,主持人在节目中把关、梳理、编辑、分享的作用明显增强。在节目直播中,主持人对节目的把控是宏观的,甚至在上节目之前除了准备话题提纲和以备不时之需的节目素材之外,主持人只需为今天的话题设计一个意向性的计划,节目的内容细节是通过参与者的“激活”而边想边说实现的。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讨论促成了每一期节目的主体内容,这就需要主持人具备很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口语即兴表达能力。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组织有着某种明显的意图(包括节目风格、节目欲达到的效果等),主持人要说的话不一定是在节目之前已经写好的,而是随着节目进行在听众互动的“刺激”和“激活”下不断调整、适应、补充和完善的。

通过梳理不难看出,广播主持人话语权的扩大和话语方式的变化,使得语言传播中的人文精神的音声化本质特征开始从语言大海的深层渐渐浮出,人们在广播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它的存在。这种人文精神音声化的直白显现,是大众传播中良好互动效果的一种体现,也是时代语境的一种客观需要,更是广播改革、广播语言发展创新的具体体现之一。

二、广播互动类节目中的话语表达原则

社交媒体融合下的广播互动类节目大受欢迎,一方面是让老百姓身边的很多有趣故事、有趣点评、生动鲜活的语言在大众传媒中得到传播;另一方面在于互动的匿名性使得听众不必过分顾及和在意,可以真实地说出市井生活的心理状态,受众心理上感觉受到尊重,从而与节目产生了情感上的愉悦共鸣。要想让这类节目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对主持人是个不小的考验。一档好的、品位较高的广播互动节目的主持人,除了要具备规范的语音、流畅的表达、质朴自然的主持风格以外,还要符合社交媒体互动的规律,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适时出入,大胆留白

社交媒体通过用户交流沟通产生的大量碎片化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大多零乱、芜杂,若要有效传播,就必须考虑到有声语言的线性传播特点。声音符号的线性排列使得广播有声语言经常处于时断时续的线性状态。对于听众来说,这样的“断裂”是正常的、常态的,因为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一定存在着停顿和省略,对收听效果影响不大。但对于要面对海量互动信息的主持人来说,直播中精神高度集中、思想压力较大,生怕“空播”出现,因此有的主持人会用长时间、无间断的冗余口语及重复信息填充每分每秒,根本没有顾及听众的感受,结果导致节目整体话语节奏紊乱。其实,有的时候主持人不用多说,把时间留给听众去想象、去体味,这种意象的产生和流动才正是广播魅力之所在。

(二)培养语境,积极预设

在由听众提供内容的广播互动节目中,主持人应该从开始就为节目的发展和听众的互动参与规定方向。主持人最主要的作用是在不脱离预设主题的前提下,有目的地培养节目语境,从而引导话题。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帮助正在收听的固定听众打开思路,调动他们延伸话题的积极性,使其参与社交媒体的互动讨论;另一方面是培养潜在受众的收听兴趣,使听众驻耳收听。语境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和社交媒体上参与者对预设主题讨论的不断深入、不断突破相继并行。越是能引起大多数听众共鸣和情感体验的预设,主持人就越容易在广播中建立针对性强的语境,话题讨论就越容易顺利进行。主持人在信息分享的选择上需要在符合节目大语境的同时,充分贴合互动分享内容的小语境,调动听众感受,积极深入预设,表达出互动信息的应有之意和言外之意。评价广播互动信息演绎效果的好坏,主要看在贴合语境的条件下主持人的语言是否鲜活、传神,是否达到预设。有时候,主持人传神的演绎能让听众充分想象,并且不断激活听众的思维,提升互动信息质量,提高听众思维兴奋度和参与积极性。随着听众的不断“激活”和节目话题的不断深入,主持人适时打破预设、调整预设,把节目话题引向更高层次的讨论,以达到与听众良性合作的循环,从而为提升广播互动节目的品位创造可能。

(三)表达真诚,流露个性

不管什么样的节目,表达真诚是主持人赢得听众喜爱的关键原因。张颂教授对广播主持人的要求概括为“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里的“情”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流露。这种真诚的表达,往往带有很强的个人性格特色,或直爽或含蓄或幽默或亲切。这些主持人性格上的突出特点,正是通过他们的思维、话语组织和情感表达在广播中被放大,进而为听众所熟悉和喜爱。社交媒体的互动信息必须通过主持人的有声语言传播。广播口语有着瞬时性和不可逆转性,在不能深思熟虑的情况下,主持人脱口而出的话语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那是个性的流露,但同时应该是有限制、有选择、有条件的流露。这种个性流露的基础是真诚,同时必须符合大众传播的语境要求,是一定社会伦理道德准则、价值观的趋向引导的外化表现,更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本质的体现。所以,要提升广播互动节目的品位,最关键的在于解决主持人个性话语和人文关怀导向的融合问题。有了引导,听众自然会进入良性互动。

(四)鉴别筛选,把握分寸

节目播出过程中,第三方社交媒体平台会收到数量众多的参与信息,且内容质量有高有低。主持人应尽可能地在筛选过程中过滤掉不良信息。如果某条信息仅是言论偏激但意思可取,并且有助于节目的推进,主持人就应该替换信息中偏激的用语,婉转表达互动内容,为节目顺利发展营造语境;如果信息互动中话题偏离预设主题,主持人应注意引导,或不留痕迹地转换话题,避免话题跑偏。此外,还有一种现象也不少见,就是主持人言语不当引起听众不快。在互动过程中,主持人言语不免会有漏洞,没有顾及周全,这时候主持人必须主动承认错误,最好能道歉于幽默的氛围中,化解尴尬(这里不包括重大的导向性错误),避免不当言语造成的影响延伸,防止事态在社交媒体上扩大、升级,引起不必要的社会负面影响。

(五)自我控制,屏蔽攻击

既然是互动节目,听众对节目、主持人的评价一定是互动中反馈的内容之一。对于节目和主持人来说,好的、正面的评价可以激励主持人临场发挥,有助于主持人沉着应对,提高其言语质量,和听众形成良性的循环互动。相反,对于没有丰富经验的主持人来说,坏的、负面的听众评价可能就是致命的打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屏蔽不愉快的信息,主持人就会越来越不自信,甚至出现语言组织混乱、情绪不能自控的状态。有时候听众是可以听出这种失落情绪的,主持人如不及时控制负面情绪,会降低听众的参与积极性,甚至给听众留下不良印象。

社交媒体互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听众不会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他们可能会用一种好奇的、游戏的心态参与节目。这些因素很可能导致一小部分心理不健康或不满社会现状的人产生错觉,以为在互动平台上发表偏激的、有攻击性的、含侮辱性的言语不受法律约束。这种现象其实在第三方社交媒体互动平台中时常存在。普通听众不可能了解广播互动平台后台的信息原貌,他们听到的分享内容大多已经经过主持人的筛选和屏蔽。但主持人是接触最原始、最真实信息的人。面对那些批评露骨甚至恶语相向的信息,主持人自我控制、保持情绪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结语

广播互动类节目已经由最初单纯播报听众的反馈信息、回答听众疑问,发展演变为一种为听众提供体验、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内容生产手段。它在最大范围发动听众互动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传统广播媒体内容生产的方式。作为广播节目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生产手段,互动在每一种类型化、专业化的广播中都有其生存的空间。这种依靠技术力量革新、融合、延伸的新手法,为广播找到了无穷的内容生产者。为适应广播互动类节目内容的产生方式,主持人从话语方式到主持形式都必须有所改变。因为互动类广播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还在不断提高,新时代对主持人在信息梳理、综合、屏蔽、还原、再解读能力方面的巨大考验还在不断继续。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注 释

①柴[ 《当代广播有声语言的创新空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参考文献

1.娄开阳 《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节目主持人口语生成机制的特点》,载《现代传播》2005年第5期。

2.张颂 《播音主持艺术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孟伟 《声音传播――多媒介传播时代的广播听觉文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宫承波 《新媒体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