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各地“机器换人”政策对相关产业的影响与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各地“机器换人”政策对相关产业的影响与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针对各地纷纷出台的“机器换人政策,本文分析了该政策的目的,点明需要正确理解该政策的初衷才能正确地执行该政策,并分析了该政策对相关行业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机器换人;技术经济;机器人

前言

近两年,从中央到地方为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竞争力,纷纷推出了内容各异、但目标一致的“机器换人”政策,用于引导、鼓励生产企业更新生产设备,引进高水平的制造装备。基于长期的工厂实践经验,下面就谈一下笔者对该类政策的一些理解和建议。

1.对政策的理解

“机器换人”,顾名思义就是用机器来代替部分需要人工操作的工作,从而提高产能、降低成本,这项政策无疑是十分正确和有相当前瞻性的。现在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逐步提高,我国的所谓“人口红利”已经消耗殆尽,如何应对国际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及向欠发达国家的分流成为一个关系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大课题。另外,降低成本、保持和加强竞争力更是企业需要直面的管理问题,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可以通过“机器换人”来得以解决。

“机器换人”,四个字中抽去“换”就成了“机器人”,因此很容易让人把“机器换人”的政策在相当程度上等同于装备机器人。笔者个人理解,政府出台这项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鼓励企业通过各种渠道更新换代现有设备,把生产效率提上去、人工成本降下来、产品质量搞上去,从而确保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加强,而非单纯地鼓励装备机器人。

2.不同理解对企业的影响

针对该政策,不同的理解方式可能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下面从两个例子说这个问题:

2014年4月笔者参观了一家玻璃厂,从该厂的状况及玻璃行业的现状看效益并不是很好。该厂为玻璃深加工的一个搬运工序采购了15台国外某品牌的机器人,每台的硬件投入60多万,软件投资10多万,合计每台机器人投资80多万,15台总计投资超过1200万,引进这些机器人的目的是把一块玻璃从玻璃架上搬到工作台上,没有精度要求,只是简单地放在工作台上。其实,要实现这个简单的动作,让国内有一定水平的自动化公司做,估算不会超过15万元,含软硬件,而无需引入国外的机器人。这项投资至少会超过该厂两年的利润,用该厂领导层的话说“勒紧了腰带”, 即使政府补贴一部分,如此庞大的财务压力也会对公司的运营造成很大的负担,而这仅仅是众多生产工艺中的一道工艺。另外,这类设备后续还需要昂贵的维护成本,后面还会提到一个类似例子。

另外一个例子是笔者的亲身经历,我公司生产的集热器需要装配盖板,经过刻苦公关,我们自己设计了一个适合我们工艺实际需求的装配机,投入生产后效果良好。市面上该类设备产能为25~30块/小时,需要13万元的购置资金,而我们只投入了4.5万元,实现了80~90块/小时的产能,后期维护及时性好且成本低,实现了很好的性价比。

3.贯彻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不同的贯彻措施会对公司的运营产生影响,甚至是重大影响,要从多方面考察入手。

(1)技术经济因素。技术经济因素[7]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要充分考虑设备的投入产出比,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选择自制或与本土企业合作的方式。大部分工厂实际生产的很多工序,甚至大部分工序,只是简单的动作或这些简单动作的叠加,只需针对该工序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工艺工装,实现目的即可。

(2)财务因素。购置流行的机器人及其后续的维护需要有较大的财务支出,国内大量的企业所生产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利润率较低,一旦为了面子问题或为了获取政府补贴而勒紧腰带购置了这种设备,一次性购置的资金压力和后续的维护压力会给企业造成极大的经济包袱。

(3)行业因素。有些行业技术含量低,竞争激烈,利润很少,但是代替人工的设备又要求很复杂,此类企业可暂缓进行。

在推行“机器换人”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不少企业为改善装备而改善装备,甚至只是为了获取政府补贴,而忽略了改善装备的最终目的,导致纷纷耗资去购买机器人,在非必要的岗位配置高水平的机器人,这会造成以下问题:

(1)资金问题。购置和后续维护都需要较多的资金,以笔者单位的一台进口设备为例,由于技术复杂,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出现维修难的问题,请国外的技术人员来,动辄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而其国内维护人员也是每次数万的费用,造成极大的维护成本压力。

(2)浪费问题。就像第一个例子所述的问题,在一个简单的工序配置一个复杂的高水平通用型机器人是个很大的浪费,而这种简单工序可以用简单的工装就能实现目的。

(3)本土相关机器人企业受益不多。政府颁布这些鼓励政策的另一目的是促进本土自动化企业、机器人企业发展,但是由于与国外水平的差异,在这种购买浪潮中,国内的相关机器人企业必定没有多少订单可拿,也得不到多少历练,这在导致资金大量外流、技术受制于人的同时,国内的机器人行业也可能出现类似汽车行业的问题,技术没有学到,市场也丢了,这是政府最不想看到的。

4.要使该政策发挥良好作用的建议

为使该政策发挥良好作用,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首先鼓励生产企业内部技术人员的创新和公关。因为只有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才真正了解企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机器换人”的最大目的是改善企业的生产,把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发动起来进行必要的技改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也是成本最低、效果最直接的方法。

(2)其次,鼓励有改善需求的企业与有一定实力的本土自动化企业、机器人企业合作,对口研制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工艺装备和机器人。这对大量中小企业是一个经济的、符合实际的方法,对相关的自动化企业也是开启一个行业应用的起点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是一种互惠的合作。

(3)最后,经论证,国内技术确实无法替代国外的机器人但确有需要时才鼓励购置国外的机器人。

(4)对于某些行业,竞争激烈且利润率很低,而工序的动作较复杂、依据现有技术很难实现低成本“机器换人”,则建议暂缓进行,根据技术进步的程度再决定是否上马。

这样做一方面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成本,另一方面也是给本土的相关企业留下一定的市场空间,从而促进本土机器人企业的发展,争取形成我国自己强大的可与国外机器人企业相抗衡的机器人产业群,而不是仅仅培养一批国外机器人企业的客户群和摇钱树,这应该是政府提出“机器换人”的目的之一。

5.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根据笔者的经验,目前施行上述政策在企业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对鼓励内部技术人员的技改创新往往没有动力或流于形式。很多企业往往认为发给企业员工工资,企业员工就应该为企业尽心尽力工作,当然包括技改方面,但员工往往认为多干少干都一样,这是企业管理问题。

(2)国内的自动化企业往往以眼前市场为目标,没有长远打算,以把客户企业的资金搞到手为目的,至于所设计工艺装备是否能达到客户的实际需求则是次要问题,是否有近一步改善的空间更无人关心,能否举一反三就此拓展一个行业或地区的用户群则更是天方夜谭,这是目前自动化企业的通病。

再以笔者的经历为例,我公司曾为改善工艺委托设计了一台设备,但设计方在不十分了解工艺的情况下就仓促设计,没有经过严格的讨论和验证,导致设备进厂后一直无法使用,使我公司蒙受了一定的损失,最后双方还要对簿公堂。类似失败案例在我们改善工艺的过程中遇到好几次,这在相当程度上关闭了我们与这些自动化企业合作的大门,也关闭了这些企业低成本在我们这个行业拓展新市场的大门,这反应了本土自动化企业目光短浅的问题。

上述两个问题,往往是企业自身无法解决的,或是囿于自身管理的局限,或是对整个市场的无奈,因此在此建议政府、科协等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强这两方面的引导:

(1)鼓励企业内部员工的技改,对企业生产改进有重大促进作用,甚至形成专利的,要在政府层面予以鼓励,脱离开企业的层面,这其中要加强审核和监督,可能的话要促进这种技术向外扩展,给该企业带来额外利润的同时,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

(2)建立本土自动化企业、机器人企业的信用制度,鼓励这些企业与有需求的企业合作开发先进实用的工艺装备,真正解决企业问题,培育一批负责任、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并以这些企业为中坚力量最终形成本土的智能装备产业群。

6.结语

现在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利润越发微薄,政府出台这样的鼓励政策是非常及时和明智的,但如何正确理解和执行政府的政策、如何把企业和政府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政府颁布此项政策的目的是大家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科技部,2012

[2]《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科技部,2012

[3]《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2014

[4]《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2013

[5]《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计划(2014-2015年)的通知》.广东省经信委 2014

[6]《关于推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广州市政府,2014

[7]许本忠.《技术经济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李振锋(1975年5月―),男,汉族,山东德州人,中级工程师,机电一体化方向,现供职于广东五星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