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网络交往是科学技术条件下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模式。本文从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失范和成因分析入手,初步探讨了如何进行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建设。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本身已由通信工具发展为形成网络社会的交往工具。一个崭新的数字世界已逐渐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网络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同时它又使当代大学生传统的单一性人与人、面对面之间的互动交往方式发生了改变。网络具有虚拟、互动、快捷和实用等特点,网络交往丰富着大学生的生活,增强了大学生交往的宽度与深度。网络在给大学生的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身份虚拟给交往带来的网络欺诈、隐私暴露,使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存在责任感减弱、网络不文明行为增多,以及借助网络发泄私愤等,甚至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网络交往角色的迷失、网络交往的沉溺与网络交往中的内在攻击性、网络交往中情感的放纵等一系列的网络交往的道德问题。大学生网络交往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已影响到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健康成长,以及成长环境的营造。正视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问题,探索学校管理中的有效途径,是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和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失范及其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的角色迷失导致的道德失范

大学生网络交往是用数字和符号在网上虚构的“角色”,网络中交往双方人都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任意扮演自己想象的角色,无须考虑现实中的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网络使原有的一些伦理观念和伦理规范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导致了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伦理矛盾。大学生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彼此很难感受到对方的情感反应和意志表达,更难了解交往背后的价值诉求和利益关系,大学生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交往人不必抛头露面,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谁。你不仅可以隐藏自己,还可以重新虚构自己,姓名、性别、年龄、国籍、职业等等现实世界中的社会属性在网络中全都失去了实际意义,现实当中的一个“我”可以成为网络中无数个“我”,彼此之间没有严格的交往规范,大学生们很容易随心所欲,不慎重的考虑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传统的伦理规范在大学生网络交往中部分缺失。虚假的身份,虚拟的行为,虚幻的感情,一切都不确定,交往的过程,是通过“角色”的演绎在网上呈现出的泡沫世界,交往的行为,限于在“网上”。另外,由于网络强大的娱乐性让大学生在长期的网络交往中面对纷繁复杂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冲突而把握不住正确的方向,大量减少参加其他活动的频率,减少与身边亲人、朋友、同学之间面对面相处的机会,其结果必然将是对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疏远和心理距离的扩大,容易导致自身道德认知和现实行为的偏离。

(二)大学生网络交往情感放纵导致的道德失范

大学生处于身体发育逐渐成熟,精力充足、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情感丰富、渴望友谊和交流的阶段。部分大学生对于虚拟和现实的关系认识不正确,把虚拟和现实彻底对立起来,认为网络外不能做的事,网络中都能做且不必负责任,因为这是在虚拟的世界里,一切都是不真实的,无形中抛弃了道德规范做出种种失控行为,甚至导致大学生人格出现分裂。另外,网络的弱监控性和约束网络交往的法律建设相对滞后使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除去了承担责任的重负,个别大学生利用网络损害他人名誉和人格、传播虚假信息、在网上进行情感欺骗、暴力信息等,阴暗心理在网络中得到随意释放。大学生网络交往不受现实社会中的法律规范、道德伦理的约束,崇尚网络强权,形成将自我凌驾于他人和社会之上的思维习惯,这些对处于心智成长期,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很难主动识别和抵制,从而导致现实人际道德的失范。

二、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思考

(一)加强网络交往的法制和道德规范建设

全社会要高度重视,社会网络监管部门要主动出击,加强互联网交往法制和伦理道德建设和引导,同时应当有专门的“执法者”依据规则进行规范性的管理,如建立成熟的大学生网络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管制办法,实行网络交往的“实名制”。增强我们在网络中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号召“文明上网、文明建网、文明网路工程”,倡导大学生从客观实际出发,努力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提高操作水平,自觉维护网络安全,建设网络文明,勇做倡导和维护网络安全的先锋。保护大学生权益的同时,传授网络安全知识,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让每个大学生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网络交往中的不文明行为必然大量减少。

(二)健全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教育机制

网络交往道德建设要求健全持久的教育机制,网络交往道德教育是防范网络交往道德失范的有力保障,但应形成一种内涵健全、运行灵活、持续作用的教育机制。网络交往道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以教育引导、健全心理规范行为、强化自律、学会交往为主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是指网络交往道德教育,要以学生学会健康的网上交往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根本,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引导”是指教育和引导学生清楚的知道,在网络交往中辨明真假,以建立学生的道德底线;“健全心理”是指帮助学生消除网络交往中的阴暗灰色心理,低俗猎奇心理、媚俗发泄心理等,进而建立起与网络交往相适应的自律、自警的健康心理;“强化自律”是指教育重在形成学生内心的道德信念,成为自律意识很强的人;“学会交往”是指教育要使学生掌握网络交往的行为规范和交往技巧,建立健康的网络交往认知和交往意识,能进行正常又健康的网络交往。教育内容主要应当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交往的伦理教育、法纪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自律教育、知识教育,并使这些方面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有针对性地解决网络交往中的相应问题,提升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根据网络交往道德教育的实际,可采用网络平台的教育方式,学生专题辩论的教育方式,网吧与学校联动的教育方式,知识宣讲或宣传的教育方式,字画结合的教育方式等等。教育方法教育要深入学生的内心,引起学生心灵的反省与震撼等等。网络交往道德教育能否常态化、长期化、人文化,关键在运行,要深入到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空间,在最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良好网络交往道德的形成。

(三)营造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文化氛围

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文化氛围的营造在网络交往道德建设中具有关键性的重要作用。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不仅浓厚,而且文明、高雅、高尚、积极向上,它会给大学生无形的“德性”熏陶,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的网络交往道德选择,形成向善、向上的人格力量。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要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把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就必须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中,弘扬主旋律,用先进的思想道德文化占领大学生网络交往阵地。逐步树立以人为本,制度制定为了人、服务人、同时也约束人为核心的制度文化,把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管理上升到校园文化建设理的层面,这样才更能使学生尊重制度、服从制度,并自觉用制度约束自己。建立学生网络交往的自律性团体和自律性的社团公约,形成社团成员间网络交往的相互监督和对外监督机制。加强上网管理,是对网络交往行为的他律形式,是预防网络交往道德问题的制约性力量。一方面与校园周边网吧建立联动或协同管理机制,可聘请网吧老板作为网络交往管理的“兼职辅导员”,以弥补学校管理“鞭短莫及”或“难以涉及”的缺陷,并建立互助公约,或签订协议,学校相关管理制度进网吧,使教育管理的力量在最大程度上渗透到校园周边网吧。另一方面校园内的数字图书馆、计算机房、学生公寓内的学生上网,与此管理相关的人员,以及同学间都应尽到监管的责任,特别在学校数字图书馆、计算机房发生的网络交往道德问题,老师发现后不问不管,那是失职失责行为。另外通过计算机专业教学渗透网络交往管理,即计算机教学不能仅仅教技术,还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交往的虚拟世界里如何做人,如何去交往,如何成为一名有道德的网络人。指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如何从心理、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去进行自律,帮助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自律认知,进而健全其网络交往中的自律行为,防止行为道德失范。

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道德问题是一个当代大学生教育不可等闲视之的重要问题,是一个事关大学生身心是否健康成长的大问题。积极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措施,切实加强了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建设,提高了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素质,使他们不仅能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进步,而且能健康、有道德的进行网络交往,真正成为能适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武邵阳.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2(10).

[2]张琦.探索高校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J].科技资讯.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