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提升其就业能力的关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提升其就业能力的关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通过深入介绍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阐述其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培养大学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中的必要性,提出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就业能力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别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出及其内涵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因为社会是人的组织化实存状态的总和,是人们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相互联系的总体。人生活的社会错综复杂,社会现象丰富多彩,社会关系盘根错节,社会问题形形。大学生要适应这样复杂的社会,必然涉及对社会的适应,必然需要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因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实际上就是这些适应社会能力的综合体。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其主要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道德品质适应能力

道德品质是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存在的基础,更是发展的前提。思想道德素质一般包括是非标准、勇于坚持真理、爱国主义、心理素质等内容。一个具有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如执著如一、不怕困难的精神,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本领,忍耐与克服困难的韧劲和决心以及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等。这就要求大一学生能正确认知、合理定位自我,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学会与他人合作,树立对同学、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同时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爱校情操。

2.学习适应能力

大学生应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具有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仅满足于掌握本专业范围内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熟练掌握复合型国际人才应有的基础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阶段就应该有意识的了解本专业学习特点、教学进程、发展趋势,学会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一切学习资源,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懂得寻求帮助。

大学生在学习上不仅面临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环境变化和适应,而且面临大学毕业后继续学习的环境变化和适应。学习适应能力主要是指在学习环境如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们调节、控制自己作出正确恰当反映的能力,因此,学习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能力。

3.社会工作适应能力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工作,而在参与社会工作中必然面对各种可能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这些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又随着人生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是对大学生提出的一项基本的要求。

工作适应能力是指在工作环境,如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等发生变化时,人们调节、控制自己作出正确恰当反映的能力。大学生社会工作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等。

4.人际交往适应能力

人际交往适应能力是指人们在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接触过程中,调节、控制自己作出正确恰当反映的能力。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的一项基本的实践活动,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于人们的一生,具有沟通人际信息、交流人际情感、协调人际行为、提高人际知觉准确性的普遍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成员,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人生的需要,而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面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各种交往。进行人际交往必须了解相应的道德规范、礼仪规范和习俗规范。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是向大学生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在提升其就业能力中的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未来世界多极化发展和新格局中的定位,将主要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新的世纪是一个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而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中的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其关键又是国民素质及现代化人才的竞争。现代化人才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文化进步过程中能积极地适应并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变革与发展,具有创造思维和高素质的人。这种高素质的人才实际上就是具有很高综合能力素质的人。由此可见,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

2.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掌握着现代化的知识和技术,是未来国家和社会建设及发展的栋梁之材,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这种使命和责任与当代世界的状况,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挥的程度,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当代大学生只有努力顺应时展的潮流,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所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3.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

任何一个希望自己能够巩固和发展的社会,都要努力使它的成员社会化,使其成员心甘情愿地接受它的价值标准、传统、规范,承担起它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是青年中最优秀的一部分,担负着继承上一代的事业、知识和优良传统,开创社会发展新局面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都包含于其中。显然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所包含道德品质适应能力、学习适应能力、社会工作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适应能力都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几个重要结果内容。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

4.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发展的。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他的需要层次和水平就越高。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高于其他阶层的青年,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和社会化发展目标也就相对较高。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事业目标与社会需要紧密地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社会,才有可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自我才能得以发展。因而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是以满足和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大学生要满足和适应社会的需要,当然就不可缺少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所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1.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体验活动,搭建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对接的育人平台。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不断地随社会经济发展深化,创新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高校在经历了扩招的规模后,眼下的首要重任应该是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为用人单位普遍认可和使用的大学生。高校在立足学科建设基础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以专业学习奠定职业基础的现实需要,把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消除大学生成才与市场需求间的时间差,将大学毕业生普遍需经过的“见习期”、适应期尽可能地在学习期完成,实现从毕业到就业的平稳搭接、从校园到社会的和谐交融。

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体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学校学习与职业工作的关系,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学校所学的知识是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了解实际中最重要的知识、技能是什么,从而将自己现在的学习与将来的职业相联系,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实践中品尝到职业工作的酸甜苦辣,加深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职业适应特性,在与共同劳动的不同年代人的接触和交流中,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学量的社会知识。通过就业体验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深入了解社会的需要和对大学教育的期待,学校在组织就业体验活动时,也能广泛与各界人士交流,改革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通过就业体验活动,满足企业选拔人才的愿望和需求。在学生就业体验过程中,企业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和考验,从而发现需要的人才。

2.提升服务意识,分层次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构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首先要做好总体规划,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学校要设专门机构,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其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是一项要求既具备人文科学知识,又具有一定战略策划思想和相应技术手段的边缘性极强的专业工作。要培养和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师资队伍。再次,要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消除学生对职业生涯设计的短浅认识和被动接受的心理恐惧,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意识和主动性的增强。最后,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度,形成从大一到大四的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完整体系,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完成学业同步进行。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基础,发现优势,找到不足,从而清楚地把握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目的地进行适合自身职业生涯需要的学习和锻炼,增强职业信心,积累谋职技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有的放矢,广泛开展其他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要使大学生真正地具备就业能力,就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在高校广泛开展的包括“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在内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促进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所能比拟的,学生身上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会得到发挥,综合能力得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成为大学生完成学业之外的主导活动。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唐士奇、张立保.2007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2 唐 k.就业能力建设:一种分析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途径[J].中国图书评论,2007(5)

3 周济部长在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