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红山玉器老玉新工仿品的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红山玉器老玉新工仿品的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代老玉新工制品,一般都是把古玉残件重新改制,很少发现利用天然老玉制作仿品的。古代利用带皮壳的玉料制玉,是观赏与艺术的追求,称为巧色或俏色,新石器时期与商代就有巧色玉器。大量运用带皮壳的玉料制造仿古玉器,应该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红山玉器被社会广泛知晓以后,便成为各地厂家仿造的热门产品。

红山玉器各种形式的高仿品中,老玉新工制品的需求量与认同率当首屈一指。研究红山玉器老玉新工制品的特征,对于正确收藏红山玉器真品至关重要。

北方所产玉种十分丰富,较普遍的有青玉、冰状青玉、白玉、黄玉。运用最多的是黄玉。黄玉之色,有较淡较深两种,还有泛绿的一种,民间俗称三黄玉。还有一种蜜蜡黄玉,色泽焦黄可爱,但比较软,用量较少。红山玉器的老玉新工高仿品中,黄玉最走俏。

黄玉玉料有两种,一种玉料上无其他颜色,另一种玉料上有其他颜色。有颜色的玉料亦有两种,一种是玉矿在形成时自然固有之色,如黄玉中混杂糖色或浆白色或灰点;另一种是玉表受浸之色,即皮壳。我们着重研究的就是带皮壳的高仿红山黄玉制品。

带皮壳的黄玉料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仔料,即较小块的玉石,在自然环境中受浸,皮壳较厚。这种仔料经受过几千万年的自然侵蚀,是大自然中的古玉料,浑身浸迹斑斑(仔料越来越少)。另一种就是大块的玉料,在某个侧面或某些部分有侵蚀(风化)层,开料做高仿品,尽量利用固有的风化层(腐蚀层),即皮壳,这种玉料运用较多。

黄玉皮壳上的颜色亦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风化层之色。这种皮壳,玩家很少能够见到原始之色状。皮壳多钙化,多黄白、灰黄、黄褐色。黄色并非其玉质明透之黄色,而似沙土般黄色。只有流水冲刷中的仔玉才显露出黄玉玉质。另一种黄玉上的颜色,大多是经过人工剖剥去掉风化的皮壳之后而呈现出来的鲜艳之色。这种皮色就是在高仿玉品上常常见到的艳丽之色,多为柑黄色、橘红色、红褐色,也有雾白色,少数有灰黑色或烟灰色。黄玉上的柑黄色与鸡血红色,是人们青睐之色。

仔玉上的皮壳不可能全部利用,亦不可能全部剔除。首先,艺术造型需要剪裁取舍,造型以外的部分要全部剔除。在剔除皮壳的部分便露出新鲜的玉质来,或残留下浅薄的皮壳之色。其次,出于对玉色美观的要求,不可能过多地保留粗糙暗淡的原始皮壳,因而必须恰到好处地适当保留原始皮色。第三,高仿品要蒙混为真品,要做得逼真,就必须或多或少地保留某些原始皮色,由此显露其可能是真品的迹象。

对一件原始玉料,开料、剥壳、塑型、琢纹、钻孔、抛光,所有操作过程,无一处不按照当代玉雕工艺美术品的制作流程进行,无一件不运用当代锋锐快捷的工具进行加工。因此,红山古玉与红山仿品各自存在于真与假这两个不同的区域。真与假,是完全对立的两极,按理说,区别显而易见。但是真与假又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假混在真中,真存于假中。制造高仿品的高超之处,就在于模糊真与假的清晰界限,令人认假为真,或以真为假。这就是玩古玉的险境,玩古玉的现实。古工与新工,也是完全对立的两极,区别也十分明显,但是许多红山玉器的爱好者却不明就里。古沁与仿沁,也是完全对立的两极,区别也十分明显,但是不能区分者却甚多。

红山玉器老玉新工仿品的伪迹或特征如下:

皮壳

有较厚皮壳的仿品,有皮壳处与无皮壳处反差强烈,皮壳过于粗糙、侵蚀过重,而无皮壳处过于新鲜细腻,二者之间没有侵蚀的过渡地带(真品没有这个“真空”地带)。整件玉器新鲜明透,唯独某处有原始皮壳或沁凹,以示“古沁”,这是此地无银的伎俩。所有的皮壳均在玉品的表面或边缘,所有的凹处、阴线底部、钻孔内壁均无占沁的皮壳或沁迹,这是仿品共有的特征。

有较薄自然皮色的仿品,皮色多为柑黄色、红黄色、红褐色。而鸡血红色大多为人工染色。仿品上的自然皮色呈条缕状,浓结处亦可见条缕的层次,对这种自然沁色的状态,许多玩家在没有红山古玉真品参照的情况下,便认为是真品。人工染色浮浅、模糊、无层次感。这种染色经人工盘玩,红色晕散,均匀深透(只是表象),许多玩家也认为是真品。仿品上的自然皮色是经过剖剥以后之色,有鲜艳感,也有浮浅感,存在于玉器的表面与边缘。

玉质深层天然含有其他质色的黄玉仿品,其色不是深层之沁,是玉质形成时的混合色。其特征是在玉器上呈条块状,无论玉器厚度如何,条块中的色状均匀一致。自然侵蚀则是表层沁包浓,而内层渐深入渐浅淡渐稀薄。

完全没有皮色的黄玉仿品,质地优良,色泽亮丽,手感比较温润。玉表尽管崭新,但经过些许掩饰,或轻度酸蚀,或稍磨玉表,或稍加盘拭,追其为真品者就不乏其人。

磨痕

红山玉器上的原始刮磨痕迹是鉴定真伪的首要依据。研究红山玉器的真伪,必须从细部、从精微处入手。我们特别重视的是当代不可人为、至少极难人为的特征,即占人遗留在玉器上的远古信息。

红山古玉上的刮痕,是指红山古人运用刮削器(细石石片)在玉面上留下的划线。这些划线经过几千年的风化而蚀深蚀阔,形成明显的沟,肉眼可以清晰地观察。有的古玉包浆厚,可能已经覆盖,但局部可见。

红山玉器上的磨痕,是指红山人运用解玉沙抛磨玉而时所留下的细微痕迹。其痕尽管细小,经过几千年的风化,有的也蚀深蚀阔,已成为可以观察到的凹线或线状坑。古玉表面是由微小的线状、坑状、沟状(或其他沁迹)组成的麻面(可运用20倍放大镜观察),此状与人为盘玩形成的所谓橘皮纹状毫不相干。见识过或把玩过红山古玉真品的人,一望玉器表面(或用放大镜观察),就知是真是假。

而红山仿品玉表面根本没有上述刮痕和磨痕,玉表上是当代磨具与最细的砂纸打磨所留或布轮机所磨的极其细腻极其均匀的痕迹。

红山古玉的玉表,平面不平,球面不圆,有石器所留的粗糙痕迹,而且痕迹全部受蚀。仿品则相反,平面太平,球面太圆。即使有着意仿古之拙,亦有当代工具的痕迹。仿品的玉表不是过于圆滑“完美”,就是过于拙劣或做作。

玉表无皮壳的高仿品,大多运用粗磨短线,或短线交差加磨,以仿古代磨痕形成的沁坑。

玉表有皮壳或有瑕纹的高仿品,大多在色深处或瑕纹处钻大小疏密不同的圆坑,以仿圆形的土咬坑或沁沟。

钻孔

红山玉器老玉新工的仿品一般不经酸蚀,所以钻孔的壁面与镂空的壁面上的螺旋纹痕清晰可辨,这对于观察其作伪的痕迹十分有利。作伪的螺旋纹,细密而短浅,这是当代锋锐的钢钻或磨轮高速旋磨的痕迹。孔壁上往往有平行而陡深的月牙形沟槽。这是当代微型片状轮所切,以仿红山钻孔的螺旋纹。尤其较大的钻孔,如仿玉兽首龙块大孔的壁面上,留有很多不规则的细线痕,或平行,或交叉,显然是当代磨具精心细磨反复加工的痕迹,企图销匿作伪之痕。细线痕或不平行,有独自存在的特征,这是片状轮具细磨的痕迹。尤其由纤细、均匀、平行的线痕组成的磨面,边缘的棱齐崭,显然是当代磨轮加磨时用力不平衡所致之痕。钻孔对接处有直穿的台棱,这是由当代钻具直穿后,再在孔两侧加阔,以仿孔外侧的喇叭状。而红山古玉穿孔的对接处则是截砥为倒V字形的棱。高仿红山玉器的孔壁两侧常有改用细钻加钻的锋锐之棱。

红山古玉钻孔中的螺旋纹则是另一剐状态。红山古玉钻孔多用两种工具,一种是细石棒,前细后粗,这是钻孔内壁出现螺旋纹的主要原因。另一种是片状钉形钻,前端尖,后端宽扁,便于夹卡于骨片或石片之间,以利于操作。此片状钉形钻的双刃似剑刃,刃上有打击的齿牙或豁口,其刃与红山时代三角形的刮削器和箭簇的刃相似。此豁牙状之刃,亦是红山古玉钻孔孔壁上螺旋纹的主要成因。这两种钻具,决定了红山古玉钻孔中螺旋纹的基本形态:(1)孔内空阔,壁面凹凸不平钻头不断改变方向所致;(2)螺旋纹宽窄深浅不…――钻刃的豁口大小不同或钻棒面上的棱凹不整所致;(3)螺旋纹之弧为同心圆之弧,弧棱粗顿平缓……这是钻棒的棱凹或片钻的刃豁反复旋转所致;(4)螺旋纹线大致平行 一古钻只能手拧或手摇(砣)机动,左右旋转或定向旋转,摆辐与移动的角度不会过大。掌握红山古玉钻孔孔壁上的螺旋纹的基本特征,对于识别真伪红山玉器至关重要。本文解密红山占玉钻孔中螺旋纹的成因与特征,希望古玉玩家们和专家们能够观察出土文物,加以验证。

责编 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