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合川区健康人群流脑抗体水平与疫情动态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合川区健康人群流脑抗体水平与疫情动态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了解合川健康人群流脑抗体水平和病原菌健康携带与疫情动态,确定高危人群。预测、预报疫情并选择针对性疫苗。方法 采用常规法分离培养病原菌,用ELISA法测定抗体。结果 2011年对210名健康人群进行咽拭子取样,流脑病原菌分离培养均为阴性。210人(份)静脉血清中流脑抗体免疫水平A群阳性180人(份),阳性率为85.71%,C群阳性179人(份)、阳性率为85.24%。结论 重庆合川区健康人群经调查未发现有流脑病原菌携带。流脑抗体水平A群和C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P>0.05),但应制定相应的免疫对策,重点关注C群可能引起流行。

关键词:健康人群;流脑;脑膜炎奈瑟菌;抗体水平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主要由A群引起大流行,病死率较高[3]。2010年合川区未发现病例,C群发病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合川区健康人群,过去三年合川流脑平均发病水平、人口、地理分布等特点,确定监测对象,按不同年龄分组调查,共调查210人。同时,取调查对象咽拭子和抽取静脉血4ml。

1.2 方法 采集咽拭子,抽取静脉血4ml,咽拭子标本依据GB16884-1997《流行性脑膜炎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进行流脑菌分离培养鉴定。在配制分离培养基时加入适量的多粘菌素B,万古霉素和制霉菌素。同时采用API-NH进行菌珠核实试验(复核鉴定),可凝菌珠送重庆市疾控中心实验室确认鉴定。血清置-20℃以下保存。集中送中心实验室检测(ELISA法)A与C群流脑抗体水平,A群和C群流脑抗体≥2ug/ml即具有保护性水平。

1.3试剂 采用北京绿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所用的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4评判标准:A群和C群血清群≥2ug/ml为抗体阳性。

2 结果

2.1 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 本次共采集健康人群7个年龄组210人份咽拭标本,作脑膜炎奈瑟菌(Nm)培养鉴定。通过初筛,疑似可疑菌珠31珠送重庆市疾控中心鉴定,结果均为阴性。

2.2 健康人群流脑A群和C群测得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P>0.05)。见表1。

2.3 不同年龄组间比较有效保护率 A群和C群抗体水平最低的是0岁~年龄组,分别为46.67%(14/30)和40.0%,结果相近。未达到有效保护率,未形成免疫屏障。其次是35岁~年龄组A群抗体水平为86.67%,C群抗体水平为66.67%,同一年龄组A群和C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58,P

2.4 健康人群A群和C群流脑抗体水平性别差异 在检测的210人样品中男性102人,女性108人,A群流脑抗体水平(≥2ug/ml)阳性率为87.25%、82.41%,男、女性别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1,P>0.05)。C群流脑抗体水平(≥2ug/ml)阳性率为男性86人,女性93人,分别为84.31%、86.11%,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P>0.05)。见表2。

2.5疫情动态 合川区于2003年以来,在人群中推广使用A+C群脑脊髓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后,初见成效。近10年来,合川区流脑疫情处于平稳下降趋势。这与我们在人群中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疫苗接种,提高了抗体免疫水平的结果。2011年未发生疫情。

3.讨论

3.1 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死率高的传染病,WHO报告非洲一些国家在1988-1997年共发生流脑704000例,死亡100000例。仅1996年的流行就发生了180000例[1]。我国也是流脑高发国家之一,2003年度全国报告2490例,死亡134例,死亡数增加8.06%。如今已有18个省市比同期发病增多,2001年度就开始出现低幅度上升[1]。

3.2 我区流脑2007-2009年平均发病率为0.35/10万,合川区流脑处于低流行状况。但是,结合其他地区的发病情况,我区从2008年开始将A+C群脑脊髓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同时在6月龄~6岁以上人群中推广使用A+C群流脑疫苗和结合疫苗,而本次调查显示: A群和C群抗体水平接近;10岁~年龄组A群抗体水平高于C群;35岁~年龄组A群抗体水平高于C群,C群不具有保护性,其他年龄组抗体水平较高,已基本上具有保护水平。见表1。

3.3 低年龄(0~5岁)组流脑抗体水平低于健康人群抗体水平的原因:(1)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不够;(2)基础免疫规划工作资金投入不足;(3)专技人员队伍业务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4)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制度不健全,存在漏种缺种情况。

3.4 加强监测与预防

3.4.1 加强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不同年龄组与不同血清群Nm所致的流脑发病率、死亡率与病死率(CFR);局部暴发的原因、暴发的过程以及控制效果的调查;Nm病例菌珠的血清群,型与亚型分布的特征;Nm对抗生素的耐药性;NmA群或A+C群等CPV的免疫程序与免疫效果;健康人群中Nm的带菌率与流脑抗体水平的检验;还有病例的时间、年龄、地区和职业分布的特征等[3]。开展流脑的流行病原学监测,除了进行全面的面上监测外,还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监测点开展细致的调查。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对病例进行诊断。

3.4.2 预防措施

菌苗预防 注射流脑菌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目前在流脑的预防实践中所用菌是NmA群、(A+C)群双价、(A+C+Y+W135)群4价CPV以及C群英膜多糖与蛋白质结合的结合菌[2]。

上述菌苗主要是结合6个月~15岁儿童常规免疫,必要时也可对成人免疫。

3.4.3药物预防 由于口服抗菌药物对于控制地方性发病与流行的价值不大、通过预防性服药消除Nm带菌也不可能达到控制流行的目的,所以预防性服药只用于病人密切接触者,预防续发第二代病例。不宜滥用药物,否则不仅起不到预防效果,而且还会造成耐药的Nm增多,影响防治效果[1]。

流脑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具有不固定模式的周期性流行的规律。因此,在发病低谷期仍可能潜伏着流行的威胁,对其的预防不可放松。为了有效控制此病流行,必须加强流行病学监测和经常性的防治。此外,还应加强此病诊断技术、疫情报告、新菌苗与治疗措施的研究,完善防治手册,使此病的监测、预防与治疗达到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网络化,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消除此病流行的威胁。

参考文献

[1]胡绪敬。流脑流行的监测与预防[J],中国公共卫生,2008,20(5):638。

[2]胡绪敬,流脑流行病学监测与预防[J]。中国计划免疫,2007.7(5):300。

[3]唐孝富、黄振昌、王辉武。流脑流行与健康人群带菌监测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82.16(6):325。

[4]查红霞。2010年平桥区15岁以下健康儿童流脑抗体检测结果分析[B],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1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