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小学语文审美入境的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小学语文审美入境的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美的语文课堂一定够发展儿童对母语情感和运用母语的能力,让儿童的语言素质从潜在可能变为实践中的现实;让语文承载的人类文明真正营养儿童的人性,让文化催生儿童的人格成长。然而,由于教材语言是被隔离的情境符号,让学生走向自由精神享受的语文教学,必须经过教师的引领,用审美的方式带领孩子入语文言说之境,努力使语文学习成为自由的形式和自由的语文生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入境 价值探寻 策略实施

一、“美”的根源和“美”的形式

一般认为,美的根源就如李泽厚先生所主张的“自然的人化”。美是只有在主观实践与客观现实交互作用的意义上才可实现的主客观的统一。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三书》都认为:自由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就内容而言,美是现实以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而言,美是现实肯定实践的自由形式。所以美是自由的形式。

理解了“美”是什么,理解了美的根源与美的形式,我们才可能比较清晰地对语文课堂进行恰当地描述。符合美的规律的语文课堂,一定是“美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的审美主体毫无疑问是教师和学生。美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对作为审美客体的教材的自由实践活动,主客观高度融合统一中使本是审美主体的师生在自由实践的状态中也成为审美对象。美的课堂一定表现为:儿童灵性的舒展;师生与作品的水融;师生对话的和谐氤氲;师生因共沐母语精神所显现的文化气质。走向美的语文课堂不是浅显地展示教学形式的浅显的美,她是以更自由的态势让儿童主体学习得以更好地实现,使语文课堂成为儿童愉悦的精神之旅,使语文学科教学走向审美的理想。

实现审美课堂的重要路径是什么?实现审美课堂的方式有很多种,首先是必须创设语文课堂的情境,形成一个语言审美的空间。而实现审美课堂的一个重要且不容回避的路径就是找到带领儿童入审美之境的入口,并能够循着一条适合的道路顺畅地感受文本言说的情感与理趣。路径就是“审美入境”,即用审美的方式入语文提供的审美之境。

二、儿童对情境是有隔膜的

教师如何实现对学生审美的引领?教师本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修炼:①语文学科本身的素养。②教学艺术的掌握和运用。③教师自己的审美理论修养。教师除了能引领儿童审美入境以外,也在创造并享用着自己的审美教育人生,也就是境界人生,这就是对于教师的价值。教师具有三重身份:职业的、事业的、文化的即审美的。唯有通过入境才能使儿童语文学习实现审美愿景,同时也只有通过审美入境的实践,才能实现教师的审美人生。审美入境不完全是语文学科教学,也不完全是教师的语文生活,而是教师整个的审美人生。完全进入审美之境,带领孩子完全入审美之境的老师是很少的,但是一旦对“审美入境”进行实际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就一直在路上。最大的价值也许不在于目标的最终实现,而在于这样一个探寻的过程:享用过程已然实现了教育审美人生的全部。

审美入境的课题价值具有以下三个层次:①具有工具性价值。审美入境的工具性价值在于它具有感受性。感受性是由学习的介质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所烙的刻痕。人在审美中的接受信息和人在非审美状态中接受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感受性和审美是结合在一起的,它是渗透了理性的感性。②具有情感性价值。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只一步之遥,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就是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互动即为语文审美的情感性价值。③具有愉悦性价值。儿童只有在进入了言语之境,对语言提供的审美领域自由地欣赏与感受的时候,儿童的学习才是自由地,而自由人性是美的层面。

三、“审美入境”须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得以证实

(1)教材探美设境策略。教材探美就是要真正地扣住了汉语文本来进行教学,将文本作为一个生气灌注的整体,努力寻找它的心跳与气息,进而找到与它生命共舞的节律,与它对话交流的频率。所以,面对不同的文本,我们的教学设计也是不一样的,不能为了建立并守住自己的所谓教学模式、教学风格而削足适履地以不变应万变地去伤害文本,或将文本格式化。我们要寻找与文本贴近、呼应的方式,有时是点到为止的写意,有时是反复徜徉的细究,有时,可以和文本走得很近,与文本了无罅隙,有时又走得很远,与文本遥遥相望。只有这样的灵活多变,才能让学生领悟到母语的摇曳多姿与无穷魅力。

(2)教师人格引领策略。广义的教师人格包括涵养、经验和学识。在语文学科中的人格引领,所指的就是教师言语人格、言语生命意识的表率、熏陶、感染作用。在语文教育中,教师言语人格的教育功能,还是一个较少被关注的问题。然而,在语文教育学中,这无疑是一个必须引起严重关切的重要话题。言语生命意识主要是靠言语生命来传递的,这其中主要靠语文教师的言语行为中显示出的言语人格感召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语文教师,如果缺乏对言语生命的真切体认,不热爱言语表现,不能在自己的言语行为中张扬生命意志和激情,他的学生也就不可能对言语表现有着存在性的、生命化的理解,换句话说,也就不可能进入语文审美之境。

语文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言语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言语生命意识点燃学生的言语理想,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言说,领会到言语表现与存在的言语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萌发言语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生命欲求。只有这样才能养育学生的言语健全人格和诗意情怀;只有这样,文本言说的审美之境,学生才能看到并用心灵触摸。

(3)艺术学科整合策略。语文课程和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学科似乎是并行的两条道路。但是无论是作为审美对象还是审美功能,在美育部分是重叠的。唐诗宋词和歌词、旋律、色彩、线条一样是情感本体世界。它们都展示了人类心理――情感本体的不断充实、更新、扩展和成长的历史。美的语文课堂必定是追求艺术性、追求文学审美的课堂。文学审美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涵。美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意”的课堂,文学的浪漫和文学审美带来的愉悦应该充盈着整个课堂;语文课堂应该追求“美的意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文学三美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必须让艺术注入。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在情境教学实践伊始就明确地提出了“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她在《情境教育的诗篇》中这样说:“我清楚地知道,教材中的这些美文,是以语言为中介,以抽象的符号呈现教学画面的;而单纯的符号会使教学索然无味。因此如何使教材蕴含的美再现在孩子面前,显得十分必要。接着我又想,创设美的教学情境,进行阅读教学,其途径是什么呢?我从孩子们喜欢的喜爱的艺术现象进一步思考――孩子们为什么喜欢画画,喜欢唱歌,喜欢舞蹈,喜欢看戏、演戏?那不正是因为这些艺术活动都蕴含着美,展现着美吗?不正是因为美能带给孩子们快乐吗?艺术总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抒发艺术家强烈的爱和憎,让观众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心灵受到震动,感受到一种力量。”

所以,语文教学无论从作品,还是语文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都具有艺术的气质和表现艺术的能力。艺术课程提供了入语文言说审美之境的方法甚至是内容。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2.

[2]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2.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