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软件开发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软件开发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根据教高16号文件精神,针对实践性比较强的软件开发专业的课程如何建设的问题解析了工学结合的概念,在实践中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开发模式,为高职教育中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进行课程开发提供了一点思路。

【关键词】高职 ; 工作过程 ; 课程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292-02

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希望从高职院校走出来的毕业生能够拿来就能用,但实际情况却是:能直接用的很少,大多数学生都必须进行岗前的培训甚至到一些培训机构“充电”。这就给高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思考问题:如何改进教学,降低毕业生工作门槛,使得毕业生能够尽快融入工作。与本科的通识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不同,高职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高职教学中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了“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其中的工学结合是关键。那么什么是工学结合,该如何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呢?

一、工学结合之我见

我们认为,工学结合是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有机融合。“半工半读”不是真正的工学结合,在教学中模拟工作环境进行教学或者直接在工作环境中教学只是形式化的“工学结合”,真正的“工学结合”是表里如一的“工学结合”。我们软件专业的课程建设,需要按照真正“工学结合”的思想来进行。首先在课程培养目标(宏观)上,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工作需要为教学需要(目标);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以软件项目为载体,将实际的商业项目转化成了适于教学的项目;在课程中观组织上,通过增加、舍弃、转化、合并的方式,将项目实际开发的工作情景变成了适合教学的学习情景;在课程微观组织上,借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工学结合”而来的课程,能够真正地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二、课程开发模式的构建

依据上述工学结合的内涵,我们在课程开发中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则,从企业中来,把企业的工作过程转变成教学过程。最终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市场调研、行动领域确立、学习领域确立、学习载体设计、学习情境设置、教学模式确立、评价标准确立、师资选择,开发步骤。在前三个步骤中形成了专业的课程体系。后面五步针对的是专业课程体系下的单门课程。这就是我们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如图1所示。下面分别阐述每个步骤的要点。

1.市场调研

首先,课程组教师网上调研或与企业专家访谈的方式获得岗位需求(调研报告);其次,开展“实践专家研讨会”论证岗位的行动领域和典型工作任务;最后,行业企业专家与课程专家一起进行课程开发得到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和学习情景。表2是课程开发调查与论证过程(市场调研是其中第一步)。经过市场调查,确定专业的职业定位(职业岗位)。

2.行动领域及典型工作任务的确立

通过“实践专家研讨会”(表2的第二步),企业专家对岗位分析获得了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及典型工作任务,如表3(以java程序员岗位为例)所示。

3.学习领域确立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结合能力本位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及专业定位,如表4所示(以java程序员为例),每一个学习领域对应一门课程。

4.学习载体的确定

(从本步骤起,后面的内容均针对一门课程,而不是课程体系)根据学习领域表,课程将采用转化成了适于教学的商业项目为载体。

5.学习情景的设置

学习情景的设置其实就是设置课程的中观流程(学习情景)及微观载体(学习子情景)。根据项目的开发流程结合教学流程,设置整个课程的学习情景。以表4里边的Javaweb应用软件开发课程为例,在工作情景中融入教学环节,采用细化、合并、转换等途径得到了4个学习情景如表5所示。

接下来,将表5中的4个学习情景分解细化,作为每一次课的载体(微观),具体可分解22个必修子情境以及3个可选子情境(具体子情境从略)。

6.确立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一般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载体,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模拟工作环境的教室等授课方式。

7.确立评价标准

工学结合课程评价分成三部分,按照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三结合),采用考试与考核相结合、过程与结果考核(考试)相结合、老师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知识评价为传统的理论考试。能力评价可用每堂课(教学子情境)的完成情况作为过程考核、课程载体(项目)完成后的项目答辩作为考核以及期末项目实作考试三个部分来作为能力评价的最终成绩。素养评价由平时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三个观察点作为素养评价的最终成绩。

8.师资选择

作为工学结合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具备有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教师的公共能力)、具备一定的课程理论水平(专业课程理论水平)、具备课程的实作能力(专业课程工作能力)以及该课程涉及到的相关工作经验。也就是说,对于一位能够胜任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师,他不仅能讲得出来,还能做得出来,并且要有一线工作经验。

笔者在软件开发专业多门课的课程开发实践中提出了自己关于工学结合的内涵,并按照这个内涵形成了一套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并清晰地指出了模式中的每个步骤的作用。该模式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具备较强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该开发模式从职业岗位的角度出发,开发的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是一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课程群)。

本文虽然是以java程序员为例来说明课程的开发模式,但对于软件类专业乃至实践性很强的其它专业依然适用。

参考文献

[1]李学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的“3343”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2]姜大元.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作者简介:张红实(1977-),男,重庆人,重庆工程学院Java专业教师,讲师,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软件开发类教学实施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