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堆沙活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堆沙活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年的高考内容几乎都有等值线的考查,特别是等值线中的等高线。作为复习的要点,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解,甚至把每个图都“五马分尸”,各个部位细细“解剖”,并且“解剖”方法能讲上好几种。可是从高考的情况来看,依然有很多学生没有掌握这一知识点。等高线的学习,应该说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毕竟初中学过部分内容,可为什么学生还是很犯难呢?原因不外乎内容很抽象,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空间想象力。那么,在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怎样教学生学好这些抽象的知识?如何更好地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我苦苦思索。

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修订本)和调整后的课程标准都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课堂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提高其有效性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于是我把课堂搬到操场上,尝试着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与等高线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以完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要求。下面,我就谈谈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

一、操作过程

首先把学生分成5组,确定组长,每组一把铁锹、红毛线若干、直尺、角尺。每个学生拿两份表格表一、表二。课前教师在操场沙坑上做了表一中最基本的地形堆砌示意图。

第一步:由形到图

上课伊始,同学们叽叽喳喳,听说要到沙坑去上课,很是兴奋。来到操场,我对自己做的模型的各个部位做出解释,说明什么地方是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然后在学生的协助下,用直尺和角尺在沙盘上以10厘米分段,找出10厘米、20厘米、30厘米……等高点,用红毛线把高度相同的点连接起来便构成等高线。等高线的定义就这样学完了。等高线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总结了一大堆。

那么地形的各个部位怎样转化成平面图呢?此时要求学生在堆砌图的正上方观察红毛线的分布情况,完成表一对应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图。绘制好后,再由学生总结等高线图中是如何表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等地形的。

理论知识学得很轻松,但给出一张地形图,学生会不会指出具体的地形部位呢?我们还需要实战一下。

第二步:由图到形

学生分组后,按照指定的组图,在沙坑内堆砌相对应的地形模型。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互相讨论,商量着高度如何控制,怎样做到精致,到底表示的是盆地还是山地?小组内研讨、协作,完成地形图的堆砌。

等高线图最大的难点在于识图和实际运用。可是现在这个等高线图到底与实际有哪些联系呢?对我们而言,应用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具体的知识还需要升华。

第三步:教学与实际

地形图到底有什么用呢?这个时候需要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思考。

比如,第二组堆的实际图形很容易看出有一“口袋形”的地形。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利用这样的地形来修建水库,会在哪个地方修大坝,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修建大坝或水库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为什么,你能举个你知道的例子吗?

教师一连串探究式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讨论完了,你会在图上进行标注吗?标注得对不对呢?再次完成由形到图的转化。

用第一组的实际图可以解释水系、水文问题(河流流向、水系特征、积水面积等);用第三组的实际图解释坡面上的凸凹问题;用第四组的实际图解释交通选线和野外考察问题;用第五组的实际图解释陡崖的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问题。

二、教学心得

无论是教师在室内多么精彩的讲解,抑或是flas演示,学生都还需要想象。想象对于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对课堂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效果肯定不会好。而本课此环节的设计,很巧妙地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对具体的地貌模型,学生自然会记忆深刻。另外,一根根红毛线又很直观地把等高线具体化,学生自然学起来轻松自如,还很享受这个实验的过程。令学生更感兴趣的还是他们自己摸索着堆砌地形模型,对自己或他人做的模型进行评价,还要思考这些地形图到底有什么用。学生的思维放飞了,想的自然多,说的更多。

活动课作为教学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更能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为考试的应试教育应该发生改变,但改变多少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那么在此前提下,通过上述实践则更有意义地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地理教育的最高目标。如此,地理课堂会更精彩,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