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傩戏傩文化研究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傩戏傩文化研究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四川傩戏的田野调查

前文已简要交代了四川傩戏研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艺术学科,它的具体起因也较为有趣和复杂。1981年5月,中央有关部委开展了“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国家文化艺术志书编纂工程,明文规定以我国现行行政省、市、自治区为单位编撰成册。于是,《中国戏曲志•四川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四川卷》由四川文化主管部门筹组编委会及编辑部。1984年3月,经四川省委批准,《中国戏曲志•四川卷》编委会由四川省文化厅厅长杜天文任主任委员,四川省民委主任孙自强、四川省剧协主席李累、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席明真及省文化厅副厅长郝超、严福昌任副主任委员,编辑部主任由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于一担任,负责志书的日常编纂工作,在上级总编委会、编辑部的统一部署下,开展此项国家艺术科研项目。于是,在省编委会的统一部署下,一项规模巨大,参与人员众多的四川戏剧历史与现状的普查工作在全川蓬勃开展起来,对熟知的川剧、灯戏、曲剧、越剧、评剧、汉剧、晋剧等剧种做深入考察。其间,还发现了民间民俗活动中过去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戏剧剧种的大量遗存,诸如“鬼脸壳戏”(面具戏)、寿戏、愿戏、阴戏、阳戏、跳坛、庆坛,乃至用于婚嫁的贺戏、丧葬民俗中的丧戏以及流行于藏区不同方言区的多种藏戏剧种。羌族地区亦有释比戏和人们习称的苗端公、彝道士的法事仪式“跳小三”、“踩九碗”及土戏和哭嫁礼仪的“打绕棺”、“守大夜”、“手摆舞”,羌族的“跳沙朗”,藏族的“跳铠甲”(一种祭祀仪式舞)和古老的“祭八腊”、“秧苗戏”、“彩蓬戏”,还有盛行于元宵灯节的“起灯”和“送龙灯归大海”等祭拜仪式戏以及属于佛教的佛坛戏,属于道教的师道戏等。这些戏剧形态样式各异,表演独特,或流行于民族地区,或依附在民间婚丧嫁娶的民俗之中,甚至流行于宗教醮坛活动之中。面对田野调查中发现如此众多样式各异、表演独特的戏剧品种,如何处置,如何称谓,是一个难题。如果像过去一样不予面对,不予研究,一概排斥,显然是不妥当的,不负责任的,也不合乎我们编修《中国戏曲志》的初衷。对这些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做出科学论断,并给以恰当称谓,亦非易事。

面对如此局面,经四川省编委会多次研究,并经领导、专家的鉴定,于是认定这些以酬神求佑、婚丧嫁娶或因民间信仰,为求山寨平安、人寿年丰的戏剧样式,皆应列入“傩戏”范畴,归为“傩戏”剧种,并统称为“四川傩戏”,由此作为一个剧种列入《中国戏曲志•四川卷》之中。剧种名称有了,但田野调查的目的不能停留在“知道了”的层面,还必须对这个剧种的艺术特征、演剧规律等做系统、完整的研究。经过编委会、编辑部的多年研究,并与各地傩戏工作者商讨,同时对已发现的几个较为完整的傩戏剧种进行了梳理和求证后,大家达成一个共识:这些在民间流传的“四川傩戏”是一个庞大的演剧体系。它是在一个完整的仪式程序中,或是祭祀仪式过程中以仪式程序为主线,统领全局的一种演剧艺术。这种演剧样式在外省市和其他一些国家被称为“仪式戏剧”。由此,我们还对已全面调查的几个傩戏剧种如“芦山庆坛”、“梓潼阳戏”、“射箭提阳戏”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剖析。

以“芦山庆坛”为例,《芦山庆坛》整出戏共有“九折”,包括:“开坛”(法师、土地、土地婆开坛仪式)、“放兵”(放兵请神护法、护坛)、“出土地”(全折戏多有各方土地神)、“请神”(法师迎请各路天神莅坛赐福)、“童子请仙娘”(似一丑一旦的民间灯戏)、“出倮倮”(表现一人因征兵入伍哭别家乡亲人)、“出二郎”(二郎神救母故事)、“踩九州”(祈九州方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收兵礼坛”(法事完成仪式)。而且,在演出过程中,依主家意愿,可插演芦山花灯戏或川剧《滚灯》等,还可在“开坛”前、“扎坛”后加演《灵官镇坛》等仪式剧。这“九折”(正坛)剧目既有娱神为主的“请神”等法事仪式,也有娱人为主的“出土地”、“童子请仙娘”、“出二郎”等戏剧故事,而且还有“一折坛一折灯”的演出习俗,在坛事过程中插演花灯戏、川剧剧目乃至民间杂技。“芦山庆坛”就是在一个完整酬神仪式过程中穿插活泼、生动的戏剧演出,既表达人们对神的敬意,又顾及观众娱乐欣赏的需求。这种将法事仪式与戏剧演出进行巧妙的有机组合,正是傩戏与一般戏剧演剧方式的区别所在。又如,绵阳“梓潼阳戏”的整个演出共分两个部分,前半部是请神、祷神的法事仪式,后半部演出“天戏”、“地戏”等剧目。所谓“天戏”,是用造型各异的三十二个提线木偶扮演川主、药王、土主、关公、韩信等天神,所以,全戏有“三十二天戏”之称。“地戏”则由演员扮演钟馗、二郎神等演驱邪、捉鬼的故事,亦称“三十二地戏”。最有特点的是在演《二郎扫荡》一剧时,二郎神在当方土地、主家、主事、主持法师等人的伴随下走下舞台,逐屋、房、猪圈、牛舍“扫除”邪祟,以保主家全家清静、猪羊满圈、人寿年丰。最后,二郎神等一行在锣鼓乐队的伴送下,押着装满“鲁班制造”的“神船”逐入村头河流,意为二郎神等已将恶鬼、邪祟“逐下扬州”,从此地方太平,安居乐业。这出戏形象地再现了先秦时年终“方相氏率百隶逐室驱傩”的情景,演剧方式颇为奇特,历史意义尤为深远。除此,广元“提阳戏”则有一套自己的演出程序。在仪式剧目中,除表现“太白金星”联合“孙悟空”下凡间除祟提妖外,也有“三十二天戏”、“三十二地戏”剧目,同时还规定凡演出必演“三女戏”(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开坛、尾声必演《灵官镇坛》。

不过,四川傩戏具有与其他傩戏共同的宗旨、演出仪程外,尚有自身特殊的演剧特点。如一般傩戏的演出队伍由法师(道士)、艺人(或乐队)组成,而四川的傩戏还有提线木偶参与演出。其中,由法师完成请神、送神的仪式,三十二个提线木偶表演“天戏”,而“地戏”则由端公(艺人)扮演,所以,其演出队伍以法师、艺人、提线木偶等为主要组成部分。此外,它还有“正坛”、“耍坛”之分。“正坛”即按程序演出,“耍坛”即在坛事过程中可以插演川剧、花灯戏等其他戏剧剧种。因此,整个演出具有“既娱神、亦娱人”的社会功能。似这种将严肃、枯燥的法事仪式与有趣、生动的艺术故事扮演以及技术高超的提线木偶表演有机融于一场坛事演出之中的戏剧结构非常特殊。这是历代民间艺人智慧的表现和惊人的艺术创造。通过田野调查,我们对四川傩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搜集了不少戏剧演出本、手抄本。史论方面已出版《四川傩戏志》、《四川少数民族戏剧》、《四川民俗戏剧》(严福昌主编),研究专著有《巴蜀傩戏》(于一著)、《古傩神韵》(于一编著)、《四川目连戏调查研究文集》(杜建华著),还有由台湾《民俗曲艺》丛书和南天书局出版的《梓潼阳田野调查报告》(于一、王康、王文汉合著)、《芦山庆坛田野调查报告》(于一著)、《合江县泓济诀罡密谱》(于一、童祥铭、张松琴合著)、《羌族释比文化探秘》(于一、罗永康等编著)以及《中国戏曲志•四川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四川卷》等。除此,还有不少傩戏、傩文化的研究文论,发表在《中华戏曲》、《戏曲研究》、《四川戏剧》等国家和省市的报刊、杂志上。不过,通过调查也认识到,四川傩戏是一个庞大的艺术复合体,涉及的学科甚多,包括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所以,对傩戏的研究必须顾及各门艺术学科,全面、科学、辩证地分析调查,切忌粗糙、简单论断。这部傩戏剧本选也涉及历史文化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学科。为使傩戏这门艺术学科更好地发展,研究人员须提高修养和政策水平,以保证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傩戏著作。

二、加强研究,再展古傩风貌

总的来看,目前四川傩戏的研究,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现有成果认真总结、整理,巩固其艺术成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了解了四川傩戏确系一门独特的演剧艺术,实是四川文化事业的一大发现。而傩戏又是一个庞大的演出系统,组合情况十分复杂,内容、形式亦良莠并存。故要对已有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整理,不因工作失误致使宝贵成果白白流失。尤其是目前国家正大力倡导对“非遗”文化的搜集、整理,要把对四川傩戏的认识提高到对国家传统文化、国家“非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高度来认识。为此,要继续对四川傩戏进行发掘,加大研究力度。其二,四川是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大省,傩戏多分布在雪域高原、深山大川以及不同民族地区和民间民俗文化之中。加之一段时间来,对傩戏、傩文化的研究人们还存有认识障碍,故对其调查、研究仍有较大难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对优秀的古老文化也会提高关注。在我们的深入调查、研究中,要以不怕艰苦、只争朝夕的精神继续进行田野调查,发掘和收录更多傩戏、傩文化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傩戏研究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争取更大成绩。其三,傩戏研究的发展与展望。经过多年社会调查可以看出,四川傩戏剧种众多,艺术特色明显,确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戏剧剧种,其历史可谓悠久漫长。仅以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和青铜巫师形象为例,据文物单位鉴定,其历史距今约有三千八百多年,而傩仪、傩俗已于四千多年前在四川大地上盛行,历史远早于《论语》中“乡人傩”之说千年之久。几千年来,傩俗、傩仪、傩文化一直得到有效传承,是巴蜀大地遗存的文化瑰宝,其在改革开放时期幸获挖掘、发现,确系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艺术成果。

不过,在我们回顾近期四川傩戏研究成果的同时,亦需清醒看到存在的问题。与兄弟省市傩戏、傩文化事业的研究和发展状况相比,四川傩戏、傩文化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还不够,尚有不小差距。贵州、湖南、广西、江西、安徽等地视傩戏、傩文化为经济、旅游的支柱产业,加强研究,重视建设,不但在本地扶植发展,而且还组织到法国、德国、韩国、联合国总部等进行展演或文化交流。四川虽说傩资源十分丰富,但大都在雪域高原、深山大川、偏僻城乡之中,演出剧团皆系民间业余戏班或祖传家班,加之近年来农村青年多外出打工,戏班后继无人,生存甚为困难,而从事此项研究的专业人员非常稀少,开展研究深感力不从心。为深入发展四川傩戏、傩文化艺术研究事业,使古傩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期望有关宣传及文化部门加强领导,配备队伍,使四川傩戏、傩文化研究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四川文化强省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严肃单位:国家一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