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戏曲音乐创作的多元拓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戏曲音乐创作的多元拓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戏曲音乐创作是整个戏曲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音乐创作的创新,关系到整个戏曲艺术的创新。本文以戏曲音乐创作的多元拓展为切入点,对戏曲音乐的创新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创作思维的拓展、创作内涵的拓展、创作技法的拓展三大理论层面的探讨。

关键词:戏曲音乐;创作;拓展

中图分类号:J65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089-02

曲,即音乐,它不仅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还是整个戏曲艺术的重要标志与主要支撑,戏曲区别于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皮影剧、木偶剧,戏曲自身的剧种、流派、风格等等,均主要以音乐特征为标志,故有“戏曲戏曲,以曲为主”之说,此说当然是成立的。

由此可知,戏曲音乐创作的创新,直接关系到乃至决定着整个戏曲艺术的创新。古老的中国戏曲要与时俱进,走创新发展之路,就不能不将主攻目标锁定在音乐创作的创新上。而戏曲音乐创作的多元拓展,又是戏曲音乐创作创新的主要方面。

具体而言,这种多元拓展,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予以解析――

一、创作思维的拓展

创作思维的拓展,对于创作实践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戏曲音乐创作也是人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以及不断地超越自己。”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以稳定性、单向性、简约性的“线性思维”为主要特点。而进入21世纪,多元化已成为时代一大主要特征,这就迫使中国戏曲音乐创作思维同中国所有的艺术创作思维一道,向着动态性、多样性、复杂性的“块性思维”拓展。这种创作思维的拓展,又表现在诸多层面。

例如,关于中国戏曲音乐体制,过去就有板腔体、曲联体两大基本体制,个别剧种或剧目的音乐,即使出现所谓“综合体”的体制,也只是上述板腔体与曲联体两种体制的“小综合”。而这三种音乐体制,虽然成为中国戏曲音乐规范化、程式化、统一化的原则与圭臬,但很显然,它们也成为中国戏曲音乐创新的锁链与桎枯。多年来,中国戏曲音乐创作形成许多不成文的“规定”,以至成为业内的“行规”,诸如“迈大步,不出门”、“京剧姓京,评剧姓评,某剧姓某”等等。乍看起来,这些“行规”强调的是所谓戏曲音乐的“本体特征”,并无不妥之处。但是问题的实质在于:这种“本体”乃是“旧体”,不彻底突破这旧的“体制”,新的体制如何建立?中国戏曲音乐创作的创新又从何谈起?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道出了艺术创新最为简单的道理。

正是有鉴于此,许多戏曲音乐创作者勇敢地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勇于拓展,勇于求新,使自己的创作思维形成动态化、多元化、复杂化的大格局。既注重纵向的对民族音乐传统的继承,又注重于横向的对西洋音乐元素的学习与借鉴;既注重于整体音乐的简约统一,又注重其多样丰富;既注重于微观的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渲染戏曲气氛、表现主题意蕴,又注重宏观的展现时代风貌、表现时代精神、体现时代文化。

这种将纵向与横向、统一与多样、微观与宏观有机统一起来的创作思维,无疑大大拓展了戏曲音乐的创作思维,为戏曲音乐创作实践,带来了不容小视的新动向、新局面、新成就。

二、创作内涵的拓展

创作内涵的拓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大创作的力度,变“编曲”为“作曲”。众所周知,以前戏曲音乐创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而只是编辑或改编,故戏曲音乐创作根本不像歌剧音乐创作那样称为“作曲”,只称为“编曲”。当然,这不仅仅是名称问题,其实质是创作内涵问题。为此,戏曲音乐创作内涵的拓展,首先表现在改变“编曲”的旧模式,变为真正的“作曲”。这就意味着要彻底摆脱戏曲音乐旧程式的限制,另起炉灶,以全新的艺术构思进行全新的艺术创作,从而使戏曲音乐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面貌。例如京剧《蝶恋花》的音乐创作,就堪为典范。其唱腔设计新颖独特、布局严谨、意境深邃,作曲家在“唱腔的情绪、形象、意境、美感和时代与传统、共性与个性、程式与内容、性格化与艺术风格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获得了很大成功。”作曲家通过旋律独特的运动方向和清晰多变的线条,节奏的灵活多变与合唱、伴唱等演唱形式的综合创新,并运用戏曲音乐、民间音乐、西洋音乐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广泛借鉴了越剧、评弹、四川清音等音乐素材,经过溶铸,使唱腔风格达到完整统一、新颖别致。“”之前,民族歌剧的音乐开了向戏曲音乐借鉴的先河,例如歌剧《江姐》,就融越剧、京剧、川剧、婺剧、杭滩、洋琴、四川清音的音乐精华为一炉,获得巨大的成功。

(二)旋律的彻底创新。旋律又称“曲调”,旋律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被称作“音乐的灵魂”。它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以及调式、调性关系等组织起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内容和情感,表现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等。因此,所有音乐的创新,均首先表现在旋律的创新上,戏曲音乐的创新当然亦如此。过去多年来,戏曲音乐之所以“老戏老唱,老唱老戏”,主要原因就在于旋律创新的力度、幅度不大,即使偶有“创腔”,也是局部的、零数的,未形成总体规模,更没能根本上、全局上一改旧貌。因此,戏曲音乐旋律的创新,就自然成为戏曲音乐创新的一大重要内涵。这种旋律创新,应当是全局性、根本性的。既要“迈大步,出大门”,又要“京剧姓新,评剧姓新,某剧姓新”,一言以蔽之,以“新”为生命和神髓。例如楚剧《水乡情》的音乐,就以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旋律为主题贯穿音乐,彻底打破了传统楚剧的旋律,形成了“歌戏”化的新特点,与声乐艺术中的“戏歌”现象恰成双向交流的新趋势,二者相映生辉,充分显示出中国戏曲音乐旋律创新的大幅度跨越和根本性改观,实现了旋律的彻底创新。

(三)节奏的彻底创新。节奏也是音乐的最基本表现手段,它是音响的长短、强弱、轻重、快慢的有规律的组合,也是旋律的骨干,它同时又是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可以使乐曲体现出情感的波动起伏,从而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旧的戏曲音乐,在节奏上总体呈现出缓慢的特点,这已经不适应多元多变、信息量加大、快节奏工作与生活方式的时代特点。于是,中国戏曲音乐节奏的彻底创新,也已成为其创作内涵拓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例如京剧《红云岗》中有名唱段《点燃了炉中火》,就在传统京剧的音乐节奏中,创造出新的3/4拍的西洋音乐最常见的节奏,令人耳目一新。

三、创作技法的拓展

创作技法是实现创作思维、落实创作内涵的必要手段,中国戏曲音乐的多元拓展,当然要具体地通过创作技法的拓展来得以实现。

具体解析,这种创作技法的拓展,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音乐总体布局技法的创新。音乐总体布局技法,在西洋歌剧中,主要分为幕前曲、幕间曲、唱段三大部分。中国戏曲音乐创作吸收借鉴了其有益的艺术成分,也形成了幕前曲、幕间曲、唱腔三大部分的音乐布局,改变了过去以曲牌代替幕前曲或幕间曲的格局,而是重新创作幕前曲与幕间曲,加大了总体音乐布局的创新力度,显示出“洋为中用”的特点。

(二)旋律发展手法的创新。中国戏曲音乐的旋律发展手法,已由过去单一的加花变奏手法发展为集变奏、主题贯穿、旋律音高运动等为一体,形成多元技法的格局。

(三)复调手法的运用。复调音乐属于西洋音乐范畴,中国戏曲音乐也将此技法借鉴过来,化为己有,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成果。例如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李勇奇的伴奏音乐,就运用了“对比复调”和“模仿复调”的写作技法,将李勇奇与少剑波两人的不同性格、不同情感熔铸在高度凝炼的音乐语言中,给人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和较大的想象空间。

(四)和声手法的运用。和声指多声部音乐按照一定关系构成重叠复合的音响现象,使音乐具有结构感、色彩感、立体感,它也属于西洋音乐的创作技法。中国戏曲音乐创作,成功地运用和声手法,也开一代新风。例如许多剧目的二重唱、三重唱,都是典型的和声技法。

(五)配器技法的丰富。在许多新剧目中,乐队伴奏均采用民族乐队与西洋乐队联合组成的“混合乐队”编制,既通过民族乐队突出剧种的民族风格与地域风格,又通过西洋乐队不同乐器的音色、音区、音域、力度的组合变化,以及各种不同的织体写法,形成中西合璧、丰富多彩、手势宏大、震撼力强的时代新特点。例如近年来引起轰动效应的“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综上所述,中国戏曲音乐创作的多元拓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重大的艺术课题。本文只能管窥蠡测,概而论之。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傅彦滨.京剧音乐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